「8月14日」巴東
巴東神農(nóng)溪,因發(fā)源于神農(nóng)架南坡而得名,全長60公里,由北向南穿行于深山峽谷之中,至巫峽口東匯入長江。
神農(nóng)溪峽谷兩岸山峰緊束,絕壁峭聳,水道曲折,溪水清碧。由于河道不寬,船行水上,更有幽深狹長之感。土家族人至今仍保持土葬習俗,如今峽谷兩岸的峭壁上,離水面大約60米高處,有發(fā)現(xiàn)幾處三百多年前的懸棺與巖棺,應是過去有錢人家的棺木。關(guān)于它們?nèi)绾伪环胖迷谀莻€位置,歷史學家與考古學家做了三種推斷,但至今尚無定論。
三峽工程之后,神農(nóng)溪兩岸的村子都被淹沒在幾十米深的水下,包括我現(xiàn)在住的巴東縣城也被稱為新縣城,因為那個老縣城如今沉在80米深的水下,距此8公里。
三峽移民有兩種,一種是就地后靠,如果尚有足夠的耕地,整村人即依山向后、向上遷移,居住到更高處;如果耕地不足或者完全沒有耕地,則全體搬遷至外地,或集體安置或分散安置。下圖中岸邊有紅土的那個村子,就屬于第一種后靠式遷移,老的村子淹沒在水下60米,當年央視曾拍著名的《纖夫的愛》,就是在這里。
纖夫是指那些專以纖繩幫人拉船為生的人。過去,船運是一種必不可少的運輸方式,長江三峽水急灘險,船在行走時如遇到險灘惡水或者擱淺,就必須靠很多人合力拉船,纖夫這個職業(yè)由此而生。
拉纖不僅僅是個體力活,它更需要技術(shù)。走在最前邊的稱為“頭纖”,船尾艄公稱為“駕長”。同等條件下行船,頭船的纖夫最辛苦,因為頭船遇水阻力最大,而跟在后面的船可以借其水流的力量。
纖夫拉船是一個相互協(xié)作的過程,尤其需要配合,什么時候發(fā)力,什么時候蓄力,什么時候卸力,都是十分講究的。頭纖不僅要觀察水流和把控船行線路,還要帶頭吼號子,組織船工前呼后應,力隨聲出,一鼓作氣,把船拉上灘去。
纖繩與纖夫們肌膚相親,是纖夫們的主要工具,也深得他們珍愛。本地大山盛產(chǎn)竹子,所以這里的纖繩是用12根竹條編制而成,長54米,寓意一年十二個月都平安無事。船上的纖繩編織細密、光滑,不用的時候,纖夫們會把纖繩整齊地卷起,掛在船頭。
以往纖夫主要是拉貨船,如今貨物運輸以陸路為主,水運也都采用汽船,纖夫這個職業(yè)只保留在傳統(tǒng)文化展示中,拉的都是游客。通常一船坐18位游客,配5名纖夫,兩人在船上一頭一尾,三人在岸上行走拉纖。遇到淺灘,船上的兩位也會下水幫忙推船,很是不易。
這些纖夫年齡都很大了,像船尾這位大叔,今年已經(jīng)70歲了,還出來拉纖,說是為了補貼家用,減少兒女負擔。他們除了少量醫(yī)保外,沒有退休工資,真的是手??谕?。如果自己不做事,就只能靠兒女養(yǎng)活,他們大部分人的兒女都去了外地打工掙錢。
每拉一趟船,他們每人可以收入50元,偶爾也有客人會額外給一點辛苦茶錢,他們就五人平分。現(xiàn)在疫情管控游客少,像今天只有一條船150位客人,他們也就拉兩趟,掙得不多,都是辛苦錢。
汽船取代拉纖,這是技術(shù)進步;消失了一群苦力,這是社會進步。江邊再也聽不到激昂的船工號子,看不見纖夫們共同面對艱險、頑強拼搏的身影,又令人感覺這進步中少了些什么,纖夫們的精神將何以為繼?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