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武穴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吳漢松
一、當前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至今,中小學教育科研熱熱鬧鬧地進行了將近20年,特別是推行素質教育,開展新課程改革以來,中小學教育科研更是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中小學教師也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科研積極性,這是一種令人欣喜的現象。然而,避開“熱熱鬧鬧”,我們冷靜地仔細思考一下,中小學教育科研的實際效果究竟怎么樣?我個人認為,總的來說,不容樂觀。
從學校這個角度來看,存在有“五多五少”的現象,即申報課題的多,能夠深入研究的少;評估檢查時,匯報得多,平時落實得少;“裝門面”“趕新潮”的多,能夠聯系實際的少;求短期效應的多,能夠持之以恒的少;應付上級要求的多,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少。
從教師這個角度來看,主要有以下四種不良表現:
(一)參與教育科研的目的不正確。
不少中小學教師盡管熱情地“搞科研”,興趣卻根本不在研究上,“搞科研”并非出于研究教育教學的目的,而是為了滿足評職稱、評模評先、獲得行政獎勵的需要,特別是有很多中小學教師,甚至是有些學校領導,簡單地把科研理解為發(fā)表論文,給教師產生了誤導,使教師陷入了片面追求論文數量的誤區(qū)。這樣的教師,他們參與教科研,目的雖然明確,卻不正確;
(二)選題不恰當。由于我們中小學教師受理論水平和科研時間的限制,我們的教科研工作只能以應用研究和開發(fā)研究為主,而不是以理論研究為主。但是,有相當一部分中小學教師為了達到早出成果、快出成果的目的,都比較喜歡選擇理論性課題。由于選題不恰當,常常導致教科研工作與實際工作相脫節(jié),研究的問題并不是學校和教師自身所需要的;
(三)研究過程隨意。研究過程的隨意表現在沒有養(yǎng)成按課題計劃研究的習慣、不會正確運用教育科研方法這兩個方面。由于缺乏研究的計劃性,教科研工作常常搞臨時突擊多,致使研究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缺乏連續(xù)性、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研究資料也不全面,一旦要結題,就只有匆匆忙忙趕資料、趕成果。不會正確運用教育科研的方法,主要表現在,不少的學校、教師中,大家天天在喊搞科研,大家也好像在搞科研(如,到學校去了解教科研工作情況,他們往往以聽了多少節(jié)課來衡量教科研的工作程度)實際上絕大多數教師根本就不知道怎樣去搞科研,對一些課題研究根本就不知道從何下手,甚至連研究的基本程序、基本要求、基本常識都不懂,這樣的教育科研必然是浮躁的、淺顯的,盡管學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和時間,其效果和質量也將得到無法保證;(四)片面追求成果。有些教師申報課題后,對課題沒有作深入的研究,甚至根本就沒有研究,就急于寫論文、出成果,更有甚者為了完成學校布置的任務,或者參加上級研究部門組織的論文評比活動,就到網上去下載幾篇文章,竊取他人的研究成果。以上這些片面追求成果的作法,完全與教育科研的目的背道而馳,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存在以上這些問題,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可能比較偏激,但對絕大多數中小學校、中小學教師來說,還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當然,我列舉以上這些問題的目的,并不是想指出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存在的不足,而是想引出一個值得我們大家思考的一個問題——說起來哪么重要的教育科研,做起來怎么哪么難?原因到底在哪里?
對這個問題,我曾經思考了很久,我認為出現以上問題的原因,應該來自于三大方面:一是對教育科研工作的認識不足。不少教師,甚至是不少學校領導,認為教育科研工作就是寫論文,教育科研成果就是論文發(fā)表或獲獎,把教育科研工作看成是學校管理和升學考試的 “附屬品”,是擺看的“花瓶”,認為教育科研對改進教育教學工作,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對提高學校辦學水平沒有多大的用途。這種片面、偏見的認識在目前中小學中是相當普遍的;二是對教育科研的知識缺乏系統(tǒng)地學習和了解。缺乏學習和了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們大多數教師在師范讀書的時候,就沒有開設教育科研這一門課程。雖然有不少教師后來經過學習和培訓,對教育科研工作有了一定的認識,也產生了參與教科研的愿望,但苦于對教育科研的方法不了解,工作起來就遇到了“攔路虎”,難以理清頭緒,難以找準工作的切入點。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加強教育科研的知識系統(tǒng)學習,力爭補上這一課;三是在前一段時間內,教育科研工作的本身也存在一個問題,哪就是,教育科研過分地強調“嚴格地規(guī)程規(guī)范”,過分強調“科學性”和“理論性”,使廣大中小學教師與教育科研工作產生了心理距離,讓教師們感到教育科研“神秘”、“難”、“高不可攀”,教師們自然而然地就產生了“避而遠之”和“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
對以上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時加以疏導,任由其發(fā)展下去,教育科研不但不能發(fā)揮應有的功能與作用,而且還會直接影響教育科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中小學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策略
針對以上這些問題,中小學引導和組織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有必要采取以下五大策略
策略一:樹立五種意識
思想意識是行動的先導,只有正確的思想意識,才能產生正確的行動。目前,許多教育工作者還存在一些對教育科研認識的誤區(qū),學校的教育科研管理過程中還顯現出一些管理盲點。這已成為提高中小學教育科研水平的制約因素,應該引起學校領導和全體教師的關注。我個人認為,教師要搞好教育科研工作,必須要先樹立五種意識。
1、樹立“先導”意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睂逃虒W而言,教育科研就是那塊“不誤砍柴功”的磨刀石。但在現實中許多教師卻認識不到這一點,他們的敬業(yè)精神的確令人敬佩:每天忙于備課、上課、作業(yè)、批改之中,穿梭于教室、寢室、衛(wèi)生包干區(qū)、辦公室之間,“勤”字當頭。但是他們卻很少這樣思考過:我是不是可以用更好的辦法,用更輕松的方式,取得更佳的教育教學效果?更好的方法、更輕松的方式從何而來,那就需要通過開展教育科研去探索,沒有這樣的想法,這就是科研“先導”意識不強,科研意識淡薄的表現。實際上,不開展教育科研,根本不可能出色地完成教育任務??赡苡薪處熯@樣說,我沒有參加教育科研,我的學生考試成績還不是照樣考得好。我的看法是,即使這樣的教師他所帶的班級學生考試成績比較好,他們也難以分析出考得好的真實原因,也難以總結出帶有規(guī)律性的經驗,最終也難以變成全體教師、變成學校的共同財富?,F代社會飛速發(fā)展,每位教師都應該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進步,樹立“科研先導”意識,適應教育形勢的發(fā)展。
2、樹立“主動”意識
一個沒有教育科研意識的教師,一個視教育研究為不切實際,又沒有多少實在意義的教師,他不可能有自覺的科研意識與行動。那種迫于評職稱需要,迫于學校硬性規(guī)定的需要,而不得不參與教育科研的教師,他的教育科研工作質量必然會大打折扣,被動地參加教育科研與主動地參加教育科研相比,其工作的質效是有天壤之別的。樹立“主動”意識,就是要認識到,教育科研是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每個教師必須履行的職責,是教師提高自身教學質量的先決條件,是教師提高自身價值的必由之路,每位教師只有主動地去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變“要我搞科研”為“我要搞科研”,才有可能成為教育科研的主人。
3、樹立“服務”意識
教育科研具有服務功能,主要表現在為學校發(fā)展服務、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為提高教師素質服務上。話為什么這樣說呢?這是里以荊門市象山中學為例作說明。這“三個服務”是教育科研工作的出發(fā)點,也是教育科研的歸宿點。那么,教育科研怎科才能實現其服務功能呢?從象山中學的經驗可以看出,教育科研要充分發(fā)揮好服務功能,必須要要貼近學校,貼近教育工作,貼近教師實際。脫離了實際的教育科研,就好比是植物喪失了土壤,必然會喪失基礎,必然會喪失生命力。
4、樹立“過程”意識
很多教師認為,教育科研非常深奧,只有那些教育專家才能出成果;也有不少教師認為,搞科研就是苦思冥想、閉門造車;還有的老師認為,搞教研就是要創(chuàng)一家之言,自成一家之學說。這些都是誤解。教育科研其實一點也不玄乎,它完全可以存在于我們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過程中,論文僅僅只是科研成果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這里特別強調的是,教育科研過程不僅只是一個寫的過程,它還需要我們去學習、去思考、去實踐、去總結。樹立“過程”意識,就要打破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這樣才是對教育科研的正確認識。從這一意義上來講,學校一定要把落實教科研過程與追求教科研的成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追求過程的基礎上,再去追求結果,這樣的教科研成果才有價值。不重視過程的結果,必然是空洞的,是淺顯的,是形式的,對實際工作也是沒有多大促進意義的。
5、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
我們常說的有這樣一句口號:“積極進取,開拓創(chuàng)新”,我想,它在教科研工作中,不光只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行動,因為,教育科研工作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培養(yǎng)教師積極進取精神和開拓創(chuàng)新能力的過程。一個有志于教科研的教師,他不僅僅只滿足于教育教學經驗的簡單總結,陶醉于一些教育教學理論的剪裁、仿制,而是要先具有勇于發(fā)現問題的勇氣和善于發(fā)現問題能力,在紛紜復雜的教育教學現象中,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尋找規(guī)律性的東西;其次,他還要敢于沖破原有的舊模式束縛,大膽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墨守成規(guī),一成不變,是教育科研的大忌,梁啟超說:“變則通,通則久?!弊儯褪且獎?chuàng)新。因此,我們的教師,我們的青年教師,我們作為武穴市一所窗口學校的教師,就更應該成為科研創(chuàng)新的急先鋒、主力軍。
策略二:要學習和掌握教育科研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要想搞好教科研工作,必須要先對教科研工作有一個整體的正確認識,并能熟練地掌握它的一般工作程序和方法,這樣工作起來,就不致于“瞎子打棍——亂來一氣”。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么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的表現形式是怎樣的?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學研究的簡稱,它是以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運用科學的方法,對教育領域中發(fā)生的現象,進行了解、搜集、整理、分析,從而發(fā)現和認識教育規(guī)律的活動。從以上表述中,我們看出,認識教育科研,要抓住有以下六個要點:一是教育科研是一項教育實踐活動,而且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實踐活動;二是教育科研要以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是一種具有科學理論依據的活動,不是一種隨意的活動;三是教育科研要用科學的態(tài)度和方法的活動,要通過一定操作程序,運用一定方法;四是教育科研是以教育領域中所發(fā)生的現象為研究對象的;五是教育科研要經歷了解、搜集、整理、分析和發(fā)現這樣一個完整過程的;六是教育科研的目的是揭示教育規(guī)律,改進實踐工作的。對教育科研概念的理解,我們基本上就把握了教育科研的特點。教育科研的表現形式是課題研究,所以,我們常常把教育科研有時與課題研究等同起來。
教育科研有哪些工作程序呢?或者說,課題研究要經過哪些步驟呢?一般來說,它包括“選題——論證——設計方案——申報立項——實施研究——總結鑒定——成果推廣”這樣七個步驟。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研究法、教育觀察法、經驗總結法、調查問卷法、教育實驗法、行動研究法。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校本研究,它實質上就是行動研究法,它又包含教育敘事研究、教學案例研究、課堂觀察研究。
教育科研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步驟、每一種方法,都有它具體的操作要領和注意的事項,這里由于時間關系,今天不展開講。關于這方面的知識,書刊、網上都有介紹,教師們不妨自己利用業(yè)余時間多進行學習,我這里只不過為大家提供一些影子,指一條路子,針對哪些把教育科研片面地理解為就是聽聽課、評評課、寫寫論文的錯誤看法,起一個“正名”作用。
策略三:要圍繞新課程改革這個核心,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
與教師們聯系最緊密的是課堂教學,教師們最關注、最感興趣的也是課堂教學研究,圍繞課堂教學,需要研究的課題非常多,課堂教學的每一個方面、每一個細小的環(huán)節(jié),都可以成為我們研究的課題,比如“教學中突發(fā)問題的處理”、“教學中學生思維的導引”、“學生主體意識的引導與激發(fā)”、“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如何養(yǎng)成”、“教師的主導作用如何發(fā)揮”等等,都是很有研究價值的課題。
目前,很有一部分教師的研究課題與課堂教學,尤其是與課堂教學改革聯系得不緊,為課堂教學改革服務的意識不強,放棄了自己的主陣地,荒廢了自己的主業(yè),是十分不應該的。當前,正值新課程改革實驗階段,這就要求我們在開展課堂教學研究時,要以新課程理念為導向,以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具體問題為對象,在教學的同時,以研究者的身份,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審視課堂教學中一切現象、一切問題,把教室當成實驗室,把學生和教師自己作為實驗對象,通過研究,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能夠與時俱進、能夠行之有效;通過改革,實現教師與學生同步成長。
策略四:把工作中最令人煩惱的問題作為研究課題
中小學教育科研應該以解決中小學教育教學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首要任務。中小學教育科研不能刻意追求課題研究的理論性,追求所謂的理論成果,尤其是中小學教學一線的老師,他的教育科研活動更要注意求真務實。所以,我認為,從教育科研選題的角度來說,要注重把教育教學中的問題作為研究的課題。
首先,在選題時,就要樹立起“問題就是課題”的意識,堅持“教什么研究什么”“需要什么研究什么”“懷疑什么研究什么”的選題原則。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的確有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我們去研究,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如果你是學校的管理者,可能會發(fā)現諸如校本課程如何建設、教師積極性如何調動、校園文化怎樣建設、德育工作如何提高實效等問題;如果你是班主任,可能會發(fā)現諸如班主任角色如何正確定位、心理偏差學生如何教育、嚴格管理與民主管理的度如何把握、學生上網怎樣正確引導、積極向上的班風怎樣形成等問題;如果你是老師,可能會發(fā)現諸如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如何處理、怎樣教學生學會學習、如何避免學生中的抄作業(yè)現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調動等問題……這些方方面面、大大小小、司空見慣了的、甚至是熟視無睹的問題都可以成為我們研究的課題。一句話,就是要把令人最煩惱的問題作為研究課題。因此,中小學老師都要做有心人,要煉就一雙“火眼金睛”,要善于從紛繁復雜的教育教學中發(fā)現問題,去展開研究,力爭通過研究,尋找出最佳的解決問題方法。這樣通過攻克一個又一個的研究課題,解決一個又一個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就可以達到同步推進教育科研、穩(wěn)步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如果我們的教育科研工作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教育科研的針對性、實效性就會大大增強,我們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品位、工作層次就有可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如果我們的研究課題都來源于實際問題,那么,我們課題一般都應該具有“短、平、快”這樣的特點。實際上,我們中小學教師承擔的課題就應該要“從小處著眼”?!岸?、平、快”是借用排球運動的術語,就是說課題研究的角度宜小,研究的周期宜短,研究的內容宜實(切合實際)。不要以為課題越大就越有價值,有時角度雖小,只要挖掘得深,同樣也能夠取得有價值的成果的。 “短平快”的課題是最實惠的課題,也是最有可能產生實效的課題。
總之,只有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中小學的教育科研才是有生命力的,才可能結出累累碩果。
策略五:把工作和教育科研有機結合起來
長期以來,不少中小學校的領導和教師,一講到教研工作就吐苦水,情緒很大,比如,說“沒有時間啦”、“浪費精力啦”、“會影響教學質量啦”等等。為什么會形成這樣一種態(tài)度呢?我想,這里面還有一個長期沒有解開的“死結”在作怪,這就是,絕大多數中小學教師沒有將平時所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與研究工作,合二為一,融為一體,或者說,沒有找到兩者的最佳結合點,沒有形成應有的整合效應,而是各搞各的,出現了工作與研究“兩張皮”的現象。
真正把工作與科研有機結合起來,要注意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建立學校的課題體系。學校必須要有一個統(tǒng)領全局的總課題,這個總課題要根據學校今后的發(fā)展方向和發(fā)展目標來確定,力爭通過總課題的研究,探索出實現學校發(fā)展目標的最佳途徑、方法。一所學校的總課題不宜太狹太小,要盡可能地考慮到覆蓋學校工作的每一方面,使每一位老師都能在學??傉n題的統(tǒng)帥下,建立適合自己的小課題,從不同角度開展研究。建立學校課題體系的目的有三個:一是可以使課題研究能夠為推動學校發(fā)展服務;二是可以統(tǒng)一思想、集中學校全體教師的智慧和力量,朝著學校目標而努力;三是便于學校統(tǒng)一管理,統(tǒng)一控制研究進程,也可以使“人人參與科研”由口號變成現實。
其次,是要搭建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平臺,如,定期舉辦專題講座、進行專項培訓、組織專題研討活動、召開經驗交流會等等。
第三,是要引導教師分層次參與:新上崗的教師,可以組織其學習教學理論,模仿學科領域比較成功的教學經驗,促使其盡快在教學上入門;中間層的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圍繞學科建立小課題,開展研究,不斷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骨干教師則可以著重引導他們進行反思,總結教學經驗,建立符合其教學個性的課題,通過課題研究逐步形成教學特色,形成教師個人的教育教學風格。同樣的道理,不同崗位的領導,也可以承擔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研究任務。
最后,是要求教師和領導逐漸養(yǎng)成一個在研究中去工作,在工作中去研究的習慣。
總之,只有把工作和教科研有機結合起來,教育科研才可能真正發(fā)揮先導的作用,“科研興教”“科研興師”才可能成為現實,沒有時間、沒有精力、害怕影響教學質量等問題才能得到迎刃而解。
最后,我借用三句話,作為本次講座的結束語:“教育是一門科學,科學需要探索;教育是一門藝術,藝術需要創(chuàng)新;教育是一項事業(yè),事業(yè)需要奉獻。只要我們每個人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努力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無私奉獻,我們的學校、我們的事業(yè)一定會迎來一個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