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歸經(jīng)
性寒,味甘、酸。歸肝、腎經(jīng)。
功效
滋補肝腎,涼血止血。用于肝腎陰虛,牙齒松動,須發(fā)早白,眩暈耳鳴,腰膝酸軟,白喉,淋濁,帶下,陰部濕癢。陰虛血熱吐血、咳血、衄血、尿血、便血,血痢,崩漏下血,外傷出血。
應用
1.肝腎陰虛證。本品酸甘化陰,有滋補肝腎之陰的功效。治肝腎陰虛所致的頭暈目眩、視物昏花、須發(fā)早白、腰膝酸軟等癥,可單用,如《醫(yī)燈續(xù)焰》旱蓮(即墨旱蓮)膏;或與其他滋補肝腎之品配伍,如《醫(yī)方集解》二至丸,以之與女貞子同用。
2.血熱出血證。本品寒涼,既能滋陰,又可涼血止血。宜用于陰虛血熱所致的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單用有效,或鮮品絞汁,或干品水煎;亦可與生地、阿膠、白茅根、蒲黃等滋陰涼血止血藥配伍。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30g;或熬膏;或搗汁;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搗敷;或搗絨塞鼻;或研末敷。
注意
脾腎虛寒者忌服。
來源
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鱧腸Eclipta prostrata (L.) L. .的地上部分?;ㄩ_時采割,曬干。
生長于田野、路邊、溪邊及陰濕地上。分布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主產(chǎn)于江蘇、江西、浙江等地。
性狀
干燥全草全體被白色茸毛。莖呈圓柱形,長約30厘米,有縱棱,直徑2~5mm;表面綠褐色或墨綠色。葉對生,近無柄,皺縮卷曲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長披針形,全緣或具淺齒,墨綠色。莖頂帶有頭狀花序,直徑2~6mm。瘦果橢圓形而扁,長2~3mm,棕色或淺褐色。本品氣香、味淡、微成澀。以色墨綠、葉多者為佳。
炮制
除去雜質(zhì),略洗,切段,干燥。
性狀
本品呈不規(guī)則的段。莖圓柱形,表面綠褐色或墨綠色,具縱棱,有白毛,切面中空或有白色髓。葉多皺縮或破碎,墨綠色,密生白毛,展平后,可見邊緣全緣或具淺鋸齒。頭狀花序。氣微,味微咸。
經(jīng)方驗方
1.復方墨旱蓮軟膏《中醫(yī)皮膚病學簡編》
墨旱蓮8kg(干品3kg)。先將墨旱蓮搗爛擠汁(干品煎后濃縮),置鍋內(nèi)濃縮至500毫升,加明礬75g溶解后,另加苯甲酸5g,調(diào)勻備用。下田前涂四肢。
用于稻田皮炎。
2.首烏丸《中國藥典》
補肝腎,強筋骨,烏須發(fā)。用于肝腎兩虛,頭暈目花,耳鳴,腰酸肢麻,須發(fā)早白;高脂血癥。
制何首烏360g 地黃20g 牛膝(酒制)40g 桑椹70g 女貞子(酒制)40g 墨旱蓮48g 桑葉(制)40g 黑芝麻16g 菟絲子(酒蒸)80g 金櫻子70g 補骨脂(鹽炒)40g 豨薟草(制)80g 金銀花(制)20g。上十三味,除桑椹、墨旱蓮和金櫻子外,其余制何首烏等十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桑椹和金櫻子分別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合并煎液,靜置12小時,取上清液,濃縮成相對密度約為1.35的清膏;墨旱蓮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時,合并煎液,靜置12小時,取上清液,濃縮成相對密度約為1.38的清膏。取上述細粉,將桑椹清膏、金櫻子清膏、部分墨旱蓮清膏、10g煉蜜和適量水混勻,用混合液泛丸,稍干后用剩余的墨旱蓮清膏和10g煉蜜的混合液包衣,打光,干燥,即得。為黑色的水蜜丸;味甜、微苦??诜?,一次6g,一日2次。
3.二至丸《中國藥典》
補益肝腎,滋陰止血。用于肝腎陰虛,眩暈耳鳴,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經(jīng)量多。
女貞子(蒸)500g 墨旱蓮500g,以上二味,女貞子粉碎成細粉,過篩;墨旱蓮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適量,加煉蜜60g及水適量,與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為黑褐色的水蜜丸;氣微,味甘而苦。口服,一次9g,一日2次。
4.側(cè)矮丸《四川中草藥通訊》(1972;1:44)
清熱解毒,斂肺止咳。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
側(cè)耳根(干)15斤,女貞子15斤,矮茶風15斤,破故紙6.3斤,墨旱蓮15斤,五味子5斤。上將前5味藥水煮,去滓,濃縮成浸膏,將五味子磨成細粉,加入浸膏,再加苯甲酸鈉適量,混勻,制丸1000粒。
5.七味榼藤子丸《中國藥典》
祛暑,和中,解痙止痛。用于吐瀉腹痛,胸悶,脅痛,頭痛發(fā)熱。
榼藤子仁(炒)250g 毛葉巴豆莖及葉250g 阿魏3g 胡椒15g 蔓荊子及葉250g 黑香種草子250g 墨旱蓮草汁適量。以上七味,除墨旱蓮草汁外,其余{嗑}藤子仁等六味粉碎成細粉,混勻,用墨旱蓮草汁泛丸,低溫干燥,即得。為黑褐色的水丸;有蒜樣臭氣,味辛、微苦。
口服,一次3~6g,一日3次;外用,研末以麻油調(diào)敷患處。
6.寧血湯《中醫(yī)眼科學》
清火,涼血,止血。內(nèi)眼出血初期,仍有出血傾向,屬血熱妄行者。
仙鶴草10g,旱蓮草10g,生地黃15g,梔子炭10g,白芍藥10g,白及10g,白蘞10g,側(cè)柏葉10g,阿膠10g(烊化和服),白茅根10g,水煎服。
7.祛瘀湯《中醫(yī)眼科學》
活血化瘀,涼血止血。內(nèi)眼出血,病情基本穩(wěn)定,無再出血傾向。
川芎10g,歸尾10g,桃仁10g,赤芍藥10g,生地黃15g,旱蓮草10g,澤蘭10g,丹參15g,仙鶴草10g,郁金10g,水煎服。
8.生蒲黃湯《中醫(yī)眼科六經(jīng)法要》
涼血止血,活血化瘀。內(nèi)眼出血,病情基本穩(wěn)定,無再出血傾向。
生蒲黃24g,旱蓮草24g,丹參15g,荊芥炭12g,郁金15g,生地黃12g,川芎6g,牡丹皮12g,水煎服。
文獻摘錄
1.《本草正義》
鱧腸,入腎補陰而生長毛發(fā),又能入血,為涼血止血之品,又消熱病癰腫。但純陰用事,非陽盛之體,不應多用,脾虛泄瀉尤忌。凡勞怯諸癥,陰虛火旺者,不可以此等陰藥專治其標,須與補中健脾之劑,相輔成功,乃為萬全無弊之策。
2.《本草經(jīng)疏》
鱧腸善涼血。須發(fā)白者,血熱也,齒不固者,腎虛有熱也;涼血益血,則須發(fā)變黑,而齒亦因之而固矣。故古今變白之草,當以茲為勝。《本經(jīng)》主血痢及針灸瘡發(fā)、洪血不可止者,敷之立已,涂眉發(fā)生速而繁。蕭炳又謂能止血排膿,通小腸,敷一切瘡者,蓋以血痢由于血分為濕熱所傷,針灸瘡發(fā),洪血不止,亦緣病人素有血熱,及加艾火則益熾矣,血涼則不出;營血熱壅則生膿,涼血則自散;小腸屬丙火,有熱則不通,營血熱解,則一切瘡自愈。之數(shù)者,何非涼血益血之功也。""鱧腸性冷,陰寒之質(zhì),雖善涼血,不益脾胃。病人雖有血熱,一見脾胃虛敗,飲食難消,及易溏薄作泄者,勿輕與服。孫真人方用姜汁和劑,蓋防其冷而不利于腸胃故也。不用姜汁、椒紅相兼修事,服之者必腹痛作泄,宜詳審之。
3.《藥籠小品》即醴腸。止牙宣出血。
搗汁收入食鹽,擦牙能固齒,微有益腎之功。
4.《證類本草》味甘、酸,平,無毒。主血痢。針灸瘡發(fā),洪血不可止者,敷之立已。汁涂發(fā)眉,生速而繁。生下濕地。
唐本注云∶苗似旋復,一名蓮子草,所在坑渠間有之。今按別本注云∶二月、八月采,陰干。(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蕭炳云∶作膏點鼻中,添腦。日華子云∶排膿止血,通小腸,長須發(fā),敷一切瘡并蠶 。
圖經(jīng)曰∶鱧腸,即蓮子草也。舊不載所出州郡,但云生下濕地。今處處有之,南方尤多。
此有二種∶一種葉似柳而光澤,莖似馬齒莧,高一、二尺許,花細而白,其實若小蓮房。蘇恭云∶苗似旋復者是也,一種苗??菔?,頗似蓮花而黃色,實亦作房而圓,南人謂之蓮翹者。二種摘其苗皆有汁出,須臾而黑,故多作烏髭發(fā)藥用之,俗謂之旱蓮子。三月、八月采,陰干。亦謂之金陵草。
見孫思邈《千金·月令》,云∶益髭發(fā),變白為黑。金陵草煎方∶金陵草一秤,六月以后收采,揀擇無泥土者,不用洗,須青嫩不雜黃葉乃堪,爛搗研,新布絞取汁,又以紗絹濾令滓盡,納通油器缽盛之,日中煎五日;又取生姜一斤絞汁,白蜜一斤,合和,日煎中,以柳木篦攪勿停手,令勻調(diào)。又置日中煎之,令如稀餳,為藥成矣。每旦日及午后各服一匙,以溫酒一盞化下。如欲作丸,日中再煎,令可丸,大如梧子,根據(jù)前法酒服三十丸。及時多合制為佳。其效甚速。
5.《本草圖經(jīng)》即蓮子草也,舊不載所出州郡,但云生下濕地,今處處有之,南方尤多。此有二種∶一種葉似柳而光澤,莖似馬齒莧,高一、二尺許,花細而白,其實若小蓮房。蘇恭云∶苗似旋復者是也;一種苗梗枯瘦,頗似蓮花而黃色,實亦作房而圓,南人謂之蓮翹者。二種摘其苗,皆有汁出,須臾而黑,故多作烏髭發(fā)藥用之,俗謂之旱蓮子。三月、八月采,陰干,亦謂之金陵草。
見孫思邈《千金·月令》云∶益髭發(fā),變白為黑。金陵草煎方∶金陵草一秤,六月以后收采,揀擇無泥土者,不用洗,須青嫩,不雜黃葉,乃堪爛搗研,新布絞取汁,又以紗絹濾,令滓盡,內(nèi)通油器缽盛之,日中煎。五日,又取生姜一斤絞汁,白蜜一斤,合和入煎,中以柳木篦攪,勿停手,令勻調(diào)。又置日中煎之,令如稀餳,為藥成矣。每旦日及午后,各服一匙,以溫酒一盞化下。如欲作丸,日中再煎,令可丸,大如梧子,依前法酒服三十丸,及時多合制為佳,其效甚速。
6.《本草新編》旱蓮草,一名鱧腸。味甘、酸,氣平,無毒。入腎。能烏須鬢,止赤痢,治火瘡。雖能烏須鬢,然不與補腎之藥同施,未見取效之捷。煎膏染須鬢,亦必同倍子、明礬為佳。世人動欲變白,而不知其道,毋怪其不效也。夫須發(fā)之早白也,雖由于腎水之干燥,亦由于任督之空虛。任督之脈上通于唇口之間,下入于腰臍之內(nèi)。腎虛而任督未虛者,老年發(fā)白而須不白。
中年發(fā)未白,須先白者,任督之虛也。欲使已白者,重變?yōu)闉?,必補任督,而更補腎也。然而補任督之藥無多,仍宜補腎以生任督。蓋任督原通于腎,故補腎而任督之氣自生。旱蓮草只能入腎,而不能入任督,又何能上通唇口哉?所以必宜與補腎之藥同施,方有濟耳。
或疑旱蓮草入腎,故能變白。今既不能入任督,何能變白哉?然而變白之藥,仍不外旱蓮草也。是入腎者,其說正,而入任督者,其說非矣。吾子謂其入腎,而不入任督,何也?夫旱蓮草之不通任督也,非私說也,予實聞之岐天師之訓迪也。謂旱蓮草性寒,而任督則喜溫而不喜寒,故能降腎中之火,以解其焦枯,而不能暖任督之髓,以滋其潤澤也
本內(nèi)容僅供學習交流,若需用藥,請遵醫(yī)囑
圖片文字難免錯誤,歡迎留言探討。
圖片選配于網(wǎng)絡,侵刪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