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囊癰
囊癰是因肝腎濕熱下注,或外濕內(nèi)侵蘊釀成毒所致,以陰囊紅腫熱痛,睪丸不腫大為主要表現(xiàn)的癰病類疾病。相當于“陰囊化膿性感染”。
26.1 診斷依據(jù)
26.1.1 陰囊一側(cè)或兩側(cè)紅腫灼熱疼痛,惡寒發(fā)熱,小便赤澀,乏力,四肢酸楚。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26.1.2 若身熱不退,腫痛更劇,則膿已成。膿出黃稠者,瘡口易斂;如膿水稀薄,腫痛不減輕,收口較慢。
26.1.3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guī)檢查可見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比率增高。膿培養(yǎng)多見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或大腸桿菌生長。
26.2 證候分類
26.2.1 濕熱下注: 患側(cè)陰囊焮紅,灼熱疼痛,腫大形狀如瓠,但睪丸不腫大,畏寒發(fā)熱,口干欲飲冷,小便赤澀。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26.2.2 熱盛釀膿: 陰囊腫大如瓠,皮膚紅腫緊張光亮,身熱稽留,疼痛甚劇,膿腫形成。舌苔黃厚膩,脈數(shù)。
26.3 治療方案
26.3.1 辨證施治
26.3.1.1 濕熱下注證: 清熱利濕,方如龍膽瀉肝湯加減。
26.3.1.2 熱盛釀膿證: 清熱消腫,托毒排膿,方如龍膽瀉肝湯合透膿散加減。
26.3.2 其他療法
26.3.2.1 中成藥: 可用龍膽瀉肝丸、西黃丸等。
26.3.2.2 外治法: 初起用金黃膏等外敷。膿腫形成宜切開排膿。先用八二丹或九一丹紅油膏藥線引流,外用金黃膏等蓋貼。待瘡面縮小,膿液已盡,用生肌散、紅油膏等敷貼至愈合。
26.3.2.3 陰囊用陰囊托懸吊。
26.4 注意事項
26.4.1 伴高熱、寒戰(zhàn)、疼痛劇烈者,可酌情加用抗生素等靜脈滴注。
26.4.2 瘡面勤換藥,保持引流通暢。
26.4.3 平時注意保持陰囊部清潔衛(wèi)生,防止外傷與感染。
26.5 療效評定
26.5.1 治愈: 陰囊癰腫消退,膿腫收口,癥狀消失。
26.5.2 好轉(zhuǎn): 陰囊癰腫消退,但有僵塊,癥狀輕微。
26.5.3 未愈: 癥狀及陰囊癰腫無變化。
26.6 病名注釋
本病證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yī)臨床診療術(shù)語疾病部分》第10條,第5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