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直腸脫垂
直腸脫垂系指直腸黏膜或直腸全層脫垂,少數可發(fā)生部分乙狀結腸脫垂。又稱“脫肛”。
10.1 診斷依據
10.1.1 多見于排便或努掙時,直腸黏膜脫出,色淡紅,長度小于4 cm,質軟,不出血,便后能自行回納,肛門功能良好者,為不完全性脫垂(Ⅰ度脫垂)。
10.1.2 排便或腹壓增加時,直腸全層脫出,色紅,長度在4 ~8 cm,圓錐形,質軟,表面為環(huán)狀有層次的黏膜皺襞,便后需手法復位,肛門括約功能可下降,為完全性脫垂(Ⅱ度脫垂)。
10.1.3 排便或腹壓增加時,直腸全層或乙狀結腸脫出,色紅,長度大于8cm,圓柱形,表面有較淺的環(huán)狀皺襞,觸之很厚,需手法復位,肛門松弛,括約功能明顯下降,分泌物增加,墜脹和疼痛,伴有排便紊亂,為重度脫垂(Ⅲ度脫
垂)。
10.2 證候分類
10.2.1 脾虛氣陷: 便時肛內腫物脫出,輕重不一,色淡紅,伴有肛門墜脹,大便帶血,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甚則有頭昏耳鳴,腰膝酸軟。舌淡,邊有齒痕,舌苔薄白,脈弱。
10.2.2 濕熱下注: 肛內腫物脫出,色紫暗或深紅,甚則表面部分潰破,糜爛,肛門墜痛,肛指檢查有灼熱感。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數。
10.3 治療方案
10.3.1 內治法
10.3.1.1 脾虛氣陷證: 健脾益氣,升舉固脫,方如補中益氣湯加減。
10.3.1.2 濕熱下注證: 清熱利濕,收斂固脫,方如萆薢滲濕湯加減。
10.3.2 外治法
10.3.2.1 薰洗: 收斂除濕,方如苦參湯等加收斂固澀藥。
10.3.2.2 外敷: 收斂收澀,藥如五倍子散等。
10.3.3 注射療法: 適用于Ⅰ度直腸脫垂。Ⅱ度以上(包括Ⅱ度)直腸脫垂,建議外科手術治療。
10.4 注意事項
10.4.1 并發(fā)癥處理: 直腸脫垂嵌頓可用收斂、止血、消腫、消炎類中藥薰洗、外敷,每日1~3 次; 338 上海市中醫(yī)病證診療常規(guī)(第2版)
內服清熱消腫,藥如五味消毒飲加減。
10.4.2 及時治療那些可使腹壓增加的疾病。
10.4.3 提肛運動能增強肛門括約肌的功能,對防治直腸脫垂有一定作用,患者可經常鍛煉。
10.4.4 對于直腸脫垂者應及時手法復位,以防出血、水腫、壞死、嵌頓的發(fā)生。
10.5 療效評定
10.5.1 治愈: 癥狀及體征消失,肛門括約功能良好。
10.5.2 好轉: 癥狀及體征改善。
10.5.3 未愈: 癥狀及體征均無變化。
10.6 病名注釋
本病證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疾病部分》第19條,第10 款;屬《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第1.7條,第8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