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又名秦越人,渤海郡人,以善診脈而著稱于世?!妒酚洝け怡o倉公列傳》稱曰:“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薄痘茨献印ぬ┳逵枴芬嘣唬骸八再F扁鵲者,非貴其隨病而調(diào)藥,貴其魘息脈血只病所從生也。”西漢·寬垣在其《鹽鐵論》中亦援引“扁鵲撫息脈而知疾所由生?!睘槠湔摀?jù)。皆是以證明其善于診脈為世所公認。
扁鵲脈法思想源出自《難經(jīng)》,相傳為秦越人所著。始題《難經(jīng)》為秦越人所著見于《舊唐書·經(jīng)籍志》,唐·楊玄操《黃帝八十一難注》自序曰:“黃帝八十一難者斯乃勃海秦越人所作也 ”。故足以說明《難經(jīng)》中一難至二十一所述脈學內(nèi)容皆為扁鵲脈法思想也。其特點及思想從三個方面可以概括如下:
1、與《內(nèi)經(jīng)》脈法相羽翼
由于扁鵲生活年代與《內(nèi)經(jīng)》成書時間大致相同時代。因此診脈的原則與《內(nèi)經(jīng)》亦多重合,甚至某些具體論述也同出一輒?!侗怡o診諸反逆死脈要決》與《素問·大奇論》幾乎一字不差,只是論述編排的次序略有不同而已。
另外扁鵲在論述中,常出現(xiàn)冠以“經(jīng)曰”“經(jīng)言”的引語,而其內(nèi)容又為《內(nèi)經(jīng)》所無。如:“經(jīng)言:得病七八日,脈如屋漏雀啄者死?!薄懊}五來一止,不復增減者死,經(jīng)名曰代”。說明扁鵲脈法除與《內(nèi)經(jīng)》相互影響外,可能還別有所承,或許來自“長桑君”所傳之禁方書。另外后世稱為“十怪脈”的蝦游、魚翔、偃刀、轉(zhuǎn)豆等,其描述亦首見扁鵲,而《內(nèi)經(jīng)》所無。如其曰:“脈因病人脈如蝦之游,如魚之翔者,死?!薄懊}如轉(zhuǎn)豆者死。脈如偃刀者死?!辈⒅赋隽怂烂}的共同特點:“如群鳥之聚,一馬之*系,水交馳之狀,如懸石之落,出筋之上,藏筋之下,堅關(guān)之里,不在榮衛(wèi)?!边@些描述至今仍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在診法上《內(nèi)經(jīng)》同時采用寸口。三部九候診法,遍身十二經(jīng)診法三種診法。而扁鵲則全部采用獨取寸口診法,甚至可以認為《內(nèi)經(jīng)》中的寸口診法即來自扁鵲??梢姳怡o脈法與《內(nèi)經(jīng)》脈法同有異,相互滲透。
2、陰陽脈法
扁鵲的陰陽脈法,收其三陰三陽的時空分布,自成一體。關(guān)于三陰三陽在一日中的分布,《扁鵲陰陽脈法》曰:“平旦曰太陽,日中曰陽明,哺時曰少陽,黃昏曰少陰,夜半曰太陰,雞鳴曰厥陰,是三陰三陽時也。”與一般厥陰、少陽、陽明、太陽、太陰、少陰的順序有異。關(guān)于三陰三陽在一年中的分布,《扁鵲陰陽脈法》又曰:“少陽之脈……王十一日甲子夜半,正月二月甲子王。太陽之脈……三月四月甲子王。陽明之脈……五月六月甲子王,少陽之脈……王五月甲子中,七月八月甲子王。太陰之脈……九月十月甲子王,厥陰之脈……十一月十二月甲子王。”從中可以看出其排列順序為少陽,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其主時,少陽從十一月至十二月,少陰從五月至八月,分別為四個月。在少陽的主時中包含了厥陰之時,在少陰的主時中則包含著陽明之時。由此看來,一年之時僅少陰、少陽、太陰、太陽四者即可全部分主。人所共知,三陰三陽是在四象(太陽、少陽、太陰、少陰)中增加了陽明與厥陰而后形成的,而扁鵲的這種三陰三陽主時法,帶有濃厚的四象色彩。而這種尚未完全從四象中蛻化出來的現(xiàn)象在《內(nèi)經(jīng)》的陰陽學說中已經(jīng)基本見不到了。
不僅如此,扁鵲對三陰三陽各自脈象的描述,亦與《內(nèi)經(jīng)》有所不同,如少陽三脈:“乍小乍大,乍長,乍短,動搖六分,動搖六分以上者為病脈。”太陽:“洪大以長,其來浮于筋上,動搖九分?!标柮鳎骸案〈笠远蹋瑒訐u三分;大前小后,狀如蝌蚪,其至跳?!眲訐u三分以上者為病脈。少陰:“緊細動搖六分?!碧帲骸熬o細以長,乘筋上,動搖九分?!必赎帲骸俺炼桃跃o,動搖三分?!薄秲?nèi)經(jīng)》不但沒有記載三陰三陽脈的振幅,而且在脈象的描述上,只有《素問·平人氣象論》中的三陽脈與扁鵲大同。因此,可以認為扁鵲的陰陽脈法,在年代上,可能更為久遠。
扁鵲除了注意三陰三陽脈的時空變化的規(guī)律外,對脈膊起伏及至數(shù)變化所反映出來的陰陽變化也進行了深入細微的觀察,并作出了規(guī)律性總結(jié)。關(guān)于脈搏起伏盛食的變化,《損至脈》曰:“脈一出一入曰平,再出一入少陰,三出一入太陰;四出一入厥陰,再入一出少陽,三入一出陽明,四入一出太陽;脈出者為陽,入者為陰。”這種以脈搏起伏對比來確定陰陽盛衰的方法,與《素問·陰陽別論》的:“來著為陽,去者為陰?!钡脑瓌t是一致的。但是在具體應用時卻以“出多為陰,入多為陽”似與出陽入陰相矛盾。其實不然,陰與陽本是相互維系,唯陰與陽均等方可陰陽和調(diào)。出多則陽盛而傷陰,故出多為陰??;入多則陰盛而傷陽,故入多為陽病。因而這里所說三陰三陽脈的變化,實際上是正氣損傷狀況的表現(xiàn)。
對于脈搏至數(shù)變化與陰陽盛衰的關(guān)系,扁鵲指出:“呼吸定息,脈五動和緩為常;即陰陽勻停和平。若五至而緊則為奪氣。七至為離經(jīng),七至而緊為奪血,九至為奪精,九至而緊為奇形,十一至為死。脈遲則一息脈二至為一損,一息脈一至為二損,又稱為離經(jīng)。一息又一呼脈一至為三損,又稱為爭。兩息脈一至為四損,又稱亡血。兩息又一呼脈一至為五損,又稱為絕?!边@種脈法對后世產(chǎn)生了主要的影響。
3、注意形脈與病脈之順逆
扁鵲認為,無論形體還是病癥,都應與脈象相適應,反之則逆,關(guān)于形與脈。扁鵲曰:“肥人脈細小如絲欲絕者死;贏人得蹤脈者死;人身澀而脈來往滑者死;人身滑而脈來往澀者死;人身小而脈來往大者死;人身短而脈來往長者死;人身長而脈來往短者死;人身大而脈來往小者死。”其所說的死字,當與病字互看,并非斷其畢死,而是認為形與脈逆,患病則預后多差。
關(guān)于病與脈,扁鵲曰:“設病者,若閉目不欲見人者,脈當?shù)酶蚊}弦急而長,反得肺脈浮短而澀者死也。病人若開目而渴。心下牢者,脈當?shù)脠詫嵍鴶?shù),反得沉細而微者死。病若吐血復鼻血者,脈當?shù)贸良毼?,而反浮大牢者死。病若譫言妄語,身當有熱,脈當洪大,而反手足四逆,脈反沉細微者死?!钡鹊?。其論述比《內(nèi)經(jīng)》豐富的多。這說明扁鵲脈法產(chǎn)生與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之中。
-------------------------------------------
扁鵲曰:人一息脈二至謂平脈,體形無苦。人一息脈三至謂病脈。一息四至謂痹者,脫脈氣。其眼睛青者,死。人一息脈五至以上,死,不可治也。
都息病,脈來動,取極五至,病有六、七至也。
扁鵲曰:平和之氣,不緩不急,不滑不澀,不存不亡,不短不長,不俯不仰,不從不橫,此謂平脈。腎受如此,身無苦也。
扁鵲曰:脈氣弦急,病在肝。少食多厭,里急,多言,頭眩目痛,腹?jié)M筋攣,癲疾上氣,少腹積堅,時時唾血,咽喉中干。相病之法,視色聽聲,觀病之所在,候脈要訣豈不微乎。脈浮如數(shù),無熱者,風也。若浮如數(shù),而有熱者,氣也。脈洪大者,又兩乳房動,脈復數(shù),加有寒熱,此傷寒病也。
若羸長病,如脈浮溢寸口,復有微熱,此疰氣病也。如復咳又多熱,乍劇乍差,難治也。又療無劇者,易差。不咳者,易治也。
-----------------------------------------------------------------------
脈經(jīng)·卷五·扁鵲陰陽脈法第二
扁鵲陰陽脈法第二
脈,平旦曰太陽,日中曰陽明,晡時曰少陽,黃昏曰少陰,夜半曰太陰,雞鳴曰厥陰,是三陰三陽時也。
少陽之脈,乍小乍大,乍長乍短,動搖六分。王十一月甲子夜半,正月、二月甲子王。
太陽之脈,洪大以長,其來浮于筋上,動搖九分。三月、四月甲子王。
陽明之脈,浮大以短,動搖三分。大前小后,狀如科斗,其至跳。五月、六月甲子王。
少陰之脈緊細,動搖六分。王五月甲子日中,七月、八月甲子王。
太陰之脈、緊細以長,乘于筋上,動搖九分。九月、十月甲子王。
厥陰之脈,沉短以緊,動搖三分。十一月、十二月甲子王。
厥陰之脈急弦,動搖至六分以上,病遲脈寒,少腹痛引腰,形喘者死;脈緩者可治。刺足厥陰入五分。少陽之脈,乍短乍長,乍大乍小,動搖至六分以上。病頭痛,脅下滿,嘔可治;擾即死(一作傴可治,偃即死)。刺兩季肋端足少陽也,入七分。陽明之脈,洪大以浮,其來滑而跳,大前細后,狀如科斗,動搖至三分以上。病眩頭痛,腹?jié)M痛,嘔可治;擾即死。刺臍上四寸,臍下三寸,各六分。從二月至八月,陽脈在表;從八月至正月,陽脈在里。附陽脈強,附陰脈弱。至即驚,實則痸疭。細而沉,不痸疭即泄,泄即煩,煩即渴,渴即腹?jié)M,滿即擾,擾即腸澼,澼即脈代,乍至乍不至。大而沉即咳,咳即上氣,上氣甚則肩息,肩息甚則口舌血出,血出甚即鼻血出。變出寸口,陰陽表里,以互相乘。如風有道,陰脈乘陽也。寸口中,前后溢者,行風。
寸口中,外實內(nèi)不滿者,三風、四溫。寸口者,勞風。勞風者,大病亦發(fā),快行汗出亦發(fā)。軟風者,上下微微扶骨,是其診也。表緩腹內(nèi)急者,軟風也。猥雷實夾者,飄風。從陰趨陽者,風邪。一來調(diào),一來速,鬼邪也。陰緩陽急者,表有風來入臟也。陰急者,風已抱陽入腹。上逯逯,下宛宛,不能至陽,流飲也。上下血微,陰強者,為漏癖;陽強者,酒癖也。傴偷不過,微反陽,澹漿也。陰扶骨絕者,從寸口前頓趣于陰,汗水也。來調(diào)四布者,欲病水也。陰脈不偷,陽脈傷,復少津。寸口中后大前兌,至陽而實者,癖食。小過陽一分者,七日癖;二分者,十日癖;三分者,十五日癖;四分者,二十日癖;四分中伏不過者,半歲癖。敦敦不至胃陰一分,飲餔餌癖也。外勾者,久癖也。內(nèi)卷者,十日以還。外強內(nèi)弱者,裹大核也,并浮而弦者,汁核。并浮緊而數(shù),如沉,病暑食粥(一作微)。有內(nèi)緊而伏,麥飯若餅。寸口脈倚陽,緊細以微,瓜菜皮也;若倚如緊,薺藏菜也。賾賾無數(shù),生肉癖也;附陽者,炙肉癖也。小倚生,浮大如故,生麥豆也。
--------------------------------------------------------------------
一難曰:十二經(jīng)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法,何謂也?
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榮衛(wèi)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故五十度復會于手太陰。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二難曰:脈有尺寸,何謂也?
然:尺寸者,脈之大要會也。從關(guān)至尺,是尺內(nèi),陰之所治也。從關(guān)至魚際,是寸內(nèi),陽之所治也。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故陰得尺內(nèi)一寸,陽得寸內(nèi)九分,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三難曰: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guān)有格,何謂也?
然:關(guān)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guān)內(nèi)格,此陰乘之脈也。關(guān)以后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nèi)關(guān)外格,此陽乘之脈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臟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四難曰: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
然: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谷味也,其脈在中。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故曰陰陽也。
心肺俱浮,何以別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
腎肝俱沉,何以別之?
然:牢而長者,肝也。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之法也。
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脈俱動耶?
然:此言者,非有六脈俱動也,謂浮、沉、長、短、滑、澀也。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沉者陰也,短者陰也,澀者陰也。所謂一陰一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一陰二陽者,謂脈來沉滑而長也;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1)滑而長,時一沉也;所言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而澀也;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而沉澀也;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也。各以其經(jīng)所在,名病逆順也。
五難曰:脈有輕重,何謂也?
然: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也。故曰輕重也。
六難曰:脈有陰盛陽虛,陽盛陰虛,何謂也?
然: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虛。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虛。是陰陽虛實之意也。
七難曰:經(jīng)言少陽之至,乍小乍大,乍短乍長;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太陰之至,緊細而長;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脈邪?將病脈耶?
然:皆王脈也。
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
然: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陽王,復得甲子陽明王,復得甲子太陽王,復得甲子太陰王,復得甲子少陰王,復得甲子厥陰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此三陽三陰之王時日大要也。
八難曰: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謂也?
然:諸十二經(jīng)脈者,皆系于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jīng)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jīng)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于內(nèi)也。
九難曰:何以別知臟腑之病耶?
然:數(shù)者腑也,遲者臟也。數(shù)則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十難曰:一脈為十變者,何謂也?
然:五邪剛?cè)嵯喾曛庖病<倭钚拿}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脈微急者,膽邪干小腸也。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脈微大者,小腸邪自干小腸也。心脈緩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脈微緩者,胃邪干小腸也。心脈澀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脈微澀者,大腸邪干小腸也。心脈沉甚者,腎邪干心也;心脈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腸也。五臟各有剛?cè)嵝??故令一脈輒變?yōu)槭病?br>十一難曰:經(jīng)言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一臟無氣者,何臟也?
然:人吸者隨陰入,呼者因陽出。今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故知一臟無氣者,腎氣先盡也。
十二難曰:經(jīng)言五臟脈己絕于內(nèi),用針者反實其外。五臟脈已絕于外,用針者反實其內(nèi)。內(nèi)外之絕,何以別之?
然:五臟脈已絕于內(nèi)者,腎肝氣已絕于內(nèi)也,而醫(yī)反補其心肺;五臟脈已絕于外者,其心肺脈已絕于外也,而醫(yī)反補其腎肝。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余。如此死者,醫(yī)殺之耳。
十三難曰:經(jīng)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者,即死。得相生之脈者,病即自己。色之與脈,當參相應,為之奈何?
然:五臟有五色,皆見于面,亦當與寸口、尺內(nèi)相應。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黃,其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澀而短;色黑,其脈沉濡(2)而滑。此所謂五色之與脈,當參相應也。
脈數(shù),尺之皮膚亦數(shù);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澀,尺之皮膚亦澀;脈滑,尺之皮膚亦滑。
五臟各有聲色臭味,當與寸口尺內(nèi)相應,其不相應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脈浮澀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為相生也。
經(jīng)言:知一為下工,知二為中工,知三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謂也。
十四難曰:脈有損至,何謂也?
然:至之脈,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jīng),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此至(3)之脈也。何謂損?一呼一至曰離經(jīng),再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損之脈也。至脈從下上,損脈從上下也。
損脈之為病,奈何?
然:一損損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于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于五臟六腑;三損損于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為肌膚;四損損于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收病(4)也。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治損之法奈何?
然: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diào)其榮衛(wèi);損其脾者,調(diào)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
脈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脈來如此,何以別知其病也?
然:脈來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為適得病,前大后小,即頭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滿、短氣。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脈洪大者,苦煩滿;沉細者,腹中痛,滑者傷熱,澀者中霧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當困,沉細夜加,浮大晝加,不大不小,雖困可治,其有大小者,為難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為死脈也,沉細夜死,浮大晝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損,人雖能行,猶當著床,所以然者,血氣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5)。名曰無魂,無魂者當死也,人雖能行,名曰行尸。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為害也。所以然者,譬如(6)人之有尺,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
十五難曰:經(jīng)言春脈弦,夏脈鉤,秋脈毛,冬脈石,是王脈耶?將病脈也?
然:弦、鉤、毛、石者,四時之脈也。
春脈弦者,肝,東方木也,萬物始生,未有枝葉,故其脈之來,濡弱而長,故曰弦。
夏脈鉤者,心,南方火也,萬物之所茂,垂枝布葉,皆下曲如鉤,故其脈之來疾去遲,故曰鉤。
秋脈毛者,肺,西方金也,萬物之所終,草木華葉,皆秋而落,其枝獨在,若毫毛也,故其脈之來,輕虛以浮,故曰毛。
冬脈石者,腎,北方水也,萬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時,水凝如石,故其脈之來,沉濡而滑,故曰石。此四時之脈也。
如有變奈何?
春脈弦,反者為病。何謂反?
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nèi)。氣來厭厭聶聶,如循榆葉,曰平;益實而滑,如循長竿,曰病;急而勁益強,如新張弓弦,曰死。春脈微弦,曰平;弦多胃氣少,曰病;但弦無胃氣,曰死;春以胃氣為本。
夏脈鉤,反者為病。何謂反?
然: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nèi)。其脈來累累如環(huán),如循瑯玕,曰平;來而益數(shù),如雞舉足者,曰??;前曲后居,如操帶鉤,曰死。夏脈微鉤,曰平;鉤多胃氣少,曰病;但鉤無胃氣,曰死。夏以胃氣為本。
秋脈微毛,反者為病。何謂反?
然: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nèi)。其脈來藹藹如車蓋,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话粗捤?,如風吹毛,曰死。秋脈微毛,曰平;毛多胃氣少,曰病;但毛無胃氣,曰死。秋以胃氣為本。
冬脈石,反者為病。何謂反?
然: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nèi)。脈來上大下兌,濡滑如雀之喙,曰平;啄啄連屬,其中微曲,曰病;來如解索,去如彈石,曰死。冬脈微石,曰平;石多胃氣少,曰??;但石無胃氣,曰死。冬以胃氣為本。胃者,水谷之海也,主稟四時,故皆以胃氣為本,是謂四時之變病,死生之要會也。
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見,衰乃見耳。來如雀之啄(7),如水之下漏,是脾之衰見也。
十六難曰:脈有三部九候,有陰陽,有輕重,有六十首,一脈變?yōu)樗臅r,離圣久遠,各自是其法,何以別之?
然:是其病有內(nèi)外證。
其病為之奈何?
然: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內(nèi)證齊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滿、閉淋、溲便難、轉(zhuǎn)筋(8)。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脈,其外證面赤、口干、喜笑。其內(nèi)證齊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口啘。有是者心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nèi)證當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jié)痛、怠墮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其內(nèi)證齊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灑淅寒熱。有是者肺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喜恐、欠。其內(nèi)證齊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氣,少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有是者腎也,無是者非也。
十七難曰:經(jīng)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連年月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脈而知之耶?
然:可盡知也。
診病,若閉目不欲見人者,脈當?shù)酶蚊}強急而長,而反得肺脈浮短而澀者,死也。
病若開目而渴,心下牢者,脈當?shù)镁o實而數(shù),反得沉澀而微者,死也。
病若吐血,復鼽衄血者,脈當沉細,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
病若譫言妄語,身當有熱,脈當洪大,而反手足厥逆,脈沉細而微者,死也。
病若大腹而泄者,脈當微細而澀,反緊大而滑者,死也。
十八難曰:脈有三部,部有四經(jīng)。手有太陰、陽明,足有太陽、少陰,為上下部,何謂也?
然:手太陰、陽明金也,足少陰、太陽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陰、少陽木也,生手太陽、少陰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為上部。手心主少陽火,生足太陰陽明土,土主中官,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yǎng)者也。
脈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
然:三部者,寸關(guān)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審而刺之者也。
人病有沉滯久積聚,可切脈而知之耶?
然:診在右脅有積氣,得肺脈結(jié),脈結(jié)甚則積甚,結(jié)微則氣微。
診不得肺脈,而右脅有積氣者何也?
然:肺脈雖不見,右手脈當沉伏。
其外痼疾同法耶? 將異也?
然:結(jié)者,脈來去時一止,無常數(shù),名曰結(jié)也。伏者,脈行筋下也。浮者,脈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假令脈結(jié)伏者,內(nèi)無積聚,脈浮結(jié)者,外無痼疾;有積聚,脈不結(jié)伏,有痼疾脈不浮結(jié),為脈不應病,病不應脈,是為死病也。
十九難曰:經(jīng)言脈有逆順,男女有常,而反者,何謂也?
然:男子生于寅,寅為木,陽也;女子生于申,申為金,陰也。故男脈在關(guān)上,女脈在關(guān)下,是以男子尺脈恒弱,女子尺脈恒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脈,女得男脈也。
其為病何如?
然:男得女脈為不足,病在內(nèi);左得之病則在左,右得之病則在右,隨脈言之也。女得男脈為太過,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隨脈言之,此之謂也。
二十難曰:經(jīng)言脈有伏匿,伏匿于何藏,而言伏匿耶?
然:謂陰陽更相乘,更相伏也。脈居陰部,而反陽脈見者,為陽乘陰也,脈雖時沉澀而短,此謂陽中伏陰也。脈居陽部,而反陰脈見者,為陰乘陽也,脈雖時浮滑而長,此謂陰中伏陽也。
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
二十一難曰:經(jīng)言人形病脈不病,曰生。脈病形不病,曰死。何謂也?
然:人形病脈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謂息數(shù)不應脈數(shù)也,此大法。
二十二難曰:經(jīng)言脈有是動,有所生??;一脈輒變?yōu)槎≌?,何也?br>然:經(jīng)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為血后病也。故先為是動,后所生病也。
論經(jīng)絡
二十三難曰:手足三陰三陽,脈之度數(shù),可曉以不?
然:手三陽之脈,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合三丈。
手三陰之脈,從手至胸中,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三陽之脈,從足至頭,長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長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人兩足蹻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凡脈長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謂十二經(jīng)脈長短之數(shù)也。
經(jīng)脈十二,絡脈十五,何始何窮也?
然:經(jīng)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于身者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
別絡十五,皆因其原,如環(huán)無端,轉(zhuǎn)相溉灌,朝于寸口、人迎,以處百病,而決死生也。
經(jīng)曰:明知終始,陰陽定矣,何謂也?
然:終始者,脈之紀也。寸口、人迎,陰陽之氣通于朝使,如環(huán)無端,故曰始也。終者,三陰三陽之脈絕,絕則死。死各有形,故曰終也。
二十四難曰:手足三陰三陽氣已絕,何以為候,可知其吉兇不?
然:足少陰氣絕,即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溫于骨髓。故骨髓不溫,即肉不著骨。骨肉不相親,即肉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長而枯,發(fā)無潤澤者,骨先死,戊日篤〔加重〕,己日死。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其口唇??诖秸?,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肉滿(9),肉滿則唇反,唇反則肉先死,甲日篤,乙日死。
足厥陰氣絕,即筋縮引卵與舌卷。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陰器,而絡于舌本。故脈不榮,則筋縮急。筋縮急,即引卵與舌,故舌卷卵縮,此筋先死。庚日篤,辛日死。
手太陰氣絕,即皮毛焦。太陰者,肺也,行氣溫于皮毛者也。氣弗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即皮節(jié)傷。皮節(jié)傷,則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篤,丁日死。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面色黑如黧(10),此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
三陰(11)氣俱絕者,則目眩轉(zhuǎn)、目瞑;目瞑者為失志,失志者,則志先死,死即目瞑也。
六陽氣俱絕者,則陰與陽相離;陰陽相離,則腠理泄,絕汗乃出,大如貫珠,轉(zhuǎn)出不流,即氣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二十五難曰:有十二經(jīng),五臟六腑十一耳。其一經(jīng)者,何等經(jīng)也?
然:一經(jīng)者,手少陰與心主別脈也。心主與三焦為表里,俱有名而無形,故言經(jīng)有十二也,
二十六難曰:經(jīng)有十二,絡有十五,余三絡者,是何等絡也?
然:有陽絡,有陰絡,有脾之大絡。陽絡者,陽蹻之絡也;陰絡者,陰蹻之絡也。故絡有十五焉。
二十七難曰:脈有奇經(jīng)八脈者,不拘于十二經(jīng),何謂也?
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蹻,有陰蹻,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于經(jīng),故曰奇經(jīng)八脈也。
經(jīng)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于經(jīng)也?
然:圣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虞(12)。天雨降下,溝渠溢滿,當此之時,霶霈妄行,圣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滿溢,諸經(jīng)不能復拘也。
二十八難曰:其奇經(jīng)八脈者,既不拘于十二經(jīng),皆何起何繼也?
然: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
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guān)元,至喉咽。
沖脈者,起于氣沖,并足陽明之經(jīng),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帶脈者,起于季脅,回身一周。
陽蹻脈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
陰蹻脈者,亦起于跟中,循內(nèi)踝上行,至咽喉,交貫沖脈。
陽維、陰維者,維絡于身,溢畜不能環(huán)流灌溉諸經(jīng)者也。故陽維起于諸陽會也。陰維起于諸陰交也。
比于圣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脈隆盛(13),入于八脈,而不環(huán)周,故十二經(jīng)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氣,畜則腫熱,砭射之也。
二十九難曰:奇經(jīng)之為病,何如?
然:陽維維于陽,陰維維于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
陰蹻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蹻為病,陰緩而陽急。
沖之為病,逆氣而里急。
督之為病,脊強而厥。
任之為病,其內(nèi)苦結(jié),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
帶之為病,腹?jié)M,腰溶溶若坐水中。
此奇經(jīng)八脈之為病也。
論臟腑
三十難曰:榮氣之行,常與衛(wèi)氣相隨不?
然:經(jīng)言: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乃傳與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皆受于氣。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wèi);榮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榮周不息,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huán)之無端,故知榮衛(wèi)相隨也。
三十一難曰:三焦者,何稟何生,何始何終,其治常在何許,可曉以不?
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nèi)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14)臍傍;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nèi),以傳導也,其治在臍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氣街(一本曰沖)。
三十二難曰:五臟俱等,而心肺獨在膈上者,何也?
然:心者血,肺者氣;血為榮,氣為衛(wèi)。相隨上下,謂之榮衛(wèi)。通行經(jīng)絡,營周于外,故令心、肺在膈上也。
三十三難曰:肝青象木,肺白象金。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
然:肝者,非為純木也,乙角也,庚之柔,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釋其微陽,而吸其微陰之氣,其意樂金,又行陰道多,故令肝得水而沉也。肺者,非為純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釋其微陰,婚而就火,其意樂火,又行陽道多,故令肺得水而浮也。
肺熟而復沉,肝熟而復浮者,何也?故知辛當歸庚,乙當歸甲也。
三十四難曰:五臟各有聲、色、臭、味,可曉知以不?
然:《十變》言: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聲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聲言,其液汗;脾色黃,其臭香,其味甘,其聲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聲哭,其液涕;腎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聲呻,其液唾。是五臟聲、色、臭、味、液也。
五臟有七神,各何所藏耶?
然:臟者,人之神氣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也。
三十五難曰:五臟各有所,府皆相近,而心、肺獨去大腸、小腸遠者,何謂也?
然:經(jīng)言:心榮肺衛(wèi),通行陽氣,故居在(14)上;大腸、小腸,傳陰氣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遠也。
又諸腑者,皆陽也,清凈之處。今大腸、小腸、胃與膀胱,皆受不凈,其意何也?
然:諸腑者謂是,非也。經(jīng)言:小腸者,受盛之腑也;大腸者,傳瀉行道之腑也;膽者,清凈之腑也;胃者,水谷之腑也;膀胱者,津液之腑也。一腑猶無兩名,故知非也。
小腸者,心之腑;大腸者,肺之腑;胃者,脾之腑;膽者,肝之腑;膀胱者,腎之腑。
小腸謂赤腸,大腸謂白腸,膽者謂青腸,胃者謂黃腸,膀胱者謂黑腸。下焦所治也。
三十六難曰:臟各有一耳,腎獨有兩者,何也?
然: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腎有一也。
三十七難曰:五臟之氣,于何發(fā)起,通于何許,可曉以不?
然:五臟者,當上關(guān)于九竅也(15)。故肺氣通于鼻,鼻和則知香臭矣;肝氣通于目,目和則知黑白矣;脾氣通于口,口和則知谷味矣;心氣通于舌,舌和則知五味矣;腎氣通于耳,耳和則知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jié)為癰。
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脈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營也,故曰格。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營也,故曰關(guān)。陰陽俱盛,不得相營也,故曰關(guān)格。關(guān)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
經(jīng)言:氣獨行于五臟,不營于六腑者,何也?
然:夫氣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陰脈營于五臟,陽脈營于六腑,如環(huán)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不覆溢,人氣內(nèi)溫于臟腑,外濡于腠理。
三十八難曰:臟唯有五,腑獨有六者,何也?
然:所以腑有六者,謂三焦也。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有名而無形,其經(jīng)屬手少陽。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
三十九難曰:經(jīng)言:腑有五,臟有六者,何也?
然:六腑者,正有五腑也。五臟亦有六臟者,謂腎有兩臟也,其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謂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氣與腎通,故言臟有六也。
腑有五者,何也?
然:五臟各一府,三焦亦是一府,然不屬于五臟,故言腑有五焉。
四十難曰:經(jīng)言: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聲,腎主液。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耳者腎之候,而反聞聲,其意何也?
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于巳,巳者南方火也,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腎者北方水也,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聲,故令耳聞聲。
四十一難曰:肝獨有兩葉,以何應也?
然:肝者東方木也,木者春也,萬物始生,其尚幼小,意無所親,去太陰尚近,離太陽不遠,猶有兩心,故有兩葉,亦應木葉也。
四十二難曰:人腸胃長短,受水谷多少,各幾何?
然: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啬c大四寸,徑一寸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腸胃凡長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腸胃長短,受水谷之數(shù)也。
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主藏魂。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16)。腎有兩枚,重一斤一兩,主藏志。
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盛精汁三合。胃重二斤二兩,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當齊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
口廣二寸半,唇至齒長九分,齒以后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喉嚨重十二兩,廣二寸,長一尺二寸,九節(jié)。肛門重十二兩,大八寸,徑二寸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四十三難曰: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何也?
然:人胃中當有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盡矣。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盡,即死矣。
四十四難曰:七沖門何在?
然: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故曰七沖門也。
四十五難曰:經(jīng)言八會者,何也?
然:腑會太倉,臟會季脅,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鬲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nèi)也。熱病在內(nèi)者,取其會之氣穴也。
四十六難曰:老人臥而不寐,少壯寐而不寤者,何也?
然:經(jīng)言: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氣道通,榮衛(wèi)之行,不失于常,故晝?nèi)站?,夜不寤也。老人血氣衰,肌肉不滑,榮衛(wèi)之道澀,故晝?nèi)詹荒芫?,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br>四十七難曰:人面獨能耐寒者,何也?
然:人頭者,諸陽之會也,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故令面耐寒也。
論病
四十八難曰:人有三虛三實,何謂也?
然:有脈之虛實,有病之虛實,有診之虛實也。脈之虛實者,濡者為虛,緊牢者為實。病之虛實者,出者為虛,入者為實;言者為虛,不言者為實;緩者為虛,急者為實。診之虛實者,濡者為虛,牢者為實;癢者為虛,痛者為實;外痛內(nèi)快,為外實內(nèi)虛,內(nèi)痛外快,為內(nèi)實外虛,故曰虛實也。
四十九難曰:有正經(jīng)自病,有五邪所傷,何以別之?
然:經(jīng)言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是正經(jīng)之自病也。
何謂五邪?
然:有中風,有傷暑,有飲食勞倦,有傷寒,有中濕。此之謂五邪。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風得之?
然:其色當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為青,入心為赤,入脾為黃,入肺為白,入腎為黑。肝為心邪,故知當赤色。其病身熱,脅下滿痛,其脈浮大而弦。
何以知傷暑得之?
然:當惡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為焦臭,入脾為香臭,入肝為臊臭,入腎為腐臭,入肺為腥臭,故知心病傷暑得之,當惡臭。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其脈浮大而散。
何以知飲食勞倦得之?
然:當喜苦味也。虛為不欲食,實為欲食。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為酸,入心為苦,入肺為辛,入腎為咸,自入為甘。故知脾邪入心,為喜苦味也。其病身熱而體重嗜臥,四肢不收,其脈浮大而緩。
何以知傷寒得之?
然:當譫言妄語。何以言之?肺主聲,入肝為呼,入心為言,入脾為歌,入腎為呻,自入為哭。故知肺邪入心,為譫妄語也。其病身熱,灑灑惡寒,甚則喘咳,其脈浮大而澀。
何以知中濕得之?
然:當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腎主液,入肝為泣,入心為汗,人脾為涎〔17〕,入肺為涕,自入為唾。故知腎邪入心,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熱,而小腹痛,足脛寒而逆,其脈沉濡而大。
此五邪之法也。
五十難曰:病有虛邪,有實邪,有賊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別之?
然:從后來者,為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者,為正邪。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風得之,為虛邪;傷暑得之,為正邪;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傷寒得之,為微邪;中濕得之,為賊邪。
五十一難曰:病有欲得溫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見人者,有不欲得見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臟腑也?
然:病欲得寒,而欲見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溫,而不欲得見人者,,病在臟也。何以言之?腑者陽也,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臟者陰也,陰病欲得溫,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五十二難曰:腑臟發(fā)病,根本等不?
然:不等也。其不等奈何?然:臟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離其處。腑病者,仿佛賁響,上下行流,居處無常。故以此知臟腑根本不同也。
五十三難曰:經(jīng)言七傳者死,間臟者生,何謂也?
然:七傳者,傳其所勝也。間臟者,傳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一臟不再傷,故言七傳者死也。間臟者,傳其所生也。假令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是母子相傳,競而復始,如環(huán)無端,故言生也。
五十四難曰:臟病難治,府病易治,何謂也?
然。臟病所以難治者,傳其所勝也。腑病易治者,傳其子也。與七傳間臟同法也。
五十五難曰: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
然: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fā)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fā)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五十六難曰:五臟之積,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
然: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fā)咳逆痎瘧,連歲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傳于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jié)為積。故知肥氣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以秋適王,王者不受邪,心復欲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jié)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皖,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fā)黃疸,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適王,王者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jié)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fā)肺癰。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適王,王者不受邪,肺復欲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jié)為積。故知息賁以春甲乙日得之。
腎之積,名曰賁豚,發(fā)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以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腎復欲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jié)為積。故知奔豚以夏丙丁日得之。
此五積之要法也。
五十七難曰:泄凡有幾?皆有名不?
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
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
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
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
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
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數(shù)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
此五泄要之法也。
五十八難曰:傷寒有幾?其脈有變不?
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濕溫之脈,陽浮而弱,陰小而急;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溫病之脈,行在諸經(jīng),不知何經(jīng)之動也,各隨其經(jīng)所在而取之。
傷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
然: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寒熱之病,候之如何也?
然:皮寒熱者,皮不可近席,毛發(fā)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熱者,皮膚痛,唇舌槁,無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本槁痛。
五十九難曰:狂癲之病,何以別之?
然:狂疾之始發(fā),少臥而不饑,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倨貴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是也。癲疾始發(fā),意不樂,僵仆直視,其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
六十難曰:頭心之病,有撅痛,有真痛,何謂也?
然: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去者,則名厥頭痛;入連在腦者,名真頭痛。其五臟氣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發(fā)夕死,夕發(fā)旦死。
六十一難曰:經(jīng)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經(jīng)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內(nèi)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論穴道
六十二難曰:臟井滎有五,腑獨有六者,何謂也?
然:腑者,陽也,三焦行于諸陽,故置一俞,名曰原。腑有六者,亦與三焦共一氣也。
六十三難曰:《十變》言:五臟六腑滎合,皆以井為始者,何也?
然: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諸蚑行喘息,蜎飛蠕動,當生之物,莫不以春而生。故歲數(shù)始于春,日數(shù)始于甲,故以井為始也。
六十四難曰:《十變》又言: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jīng)金,陽經(jīng)火;陰合水,陽合土。陰陽皆不同,其意何也?
然:是剛?cè)嶂乱?。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陽井庚,庚者,乙之剛也;陽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為木,故言陰井木也;庚為金,故言陽井金也。余皆仿此?br>六十五難曰:經(jīng)言:所出為井,所入為合,其法奈何?
然:所出為井,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故言所出為井也;所入為合,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藏,故言所入為合也。
六十六難曰:經(jīng)言:肺之原,出于太淵;心之原,出于大〔18〕陵;肝之原,出于太沖;脾之原,出于太白;腎之原,出于太谿,少陰之原,出于兌骨;膽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沖陽;三焦之原,出于陽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腸之原,出于合谷;小腸之原,出于腕骨。十二經(jīng)皆以俞為原者,何也?
然:五臟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何也?
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jīng)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jīng)歷于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六十七難曰:五臟募皆在陰,而俞皆在陽者,何謂也?
然: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俞在陽。
六十八難曰:五臟六腑,各有井滎俞經(jīng)合,皆何所主?
然:經(jīng)言:所出為井,所流為榮,所注為俞,所行為經(jīng),所入為合。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jié)痛,經(jīng)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臟六腑其井滎俞經(jīng)合所主病也。
論針法
六十九難曰:經(jīng)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實不虛,以經(jīng)取之,何謂也?
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后瀉之。不實不虛,以經(jīng)取之者,是正經(jīng)自生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jīng),故言以經(jīng)取之。
七十難曰:經(jīng)言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者,何謂也?
然: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
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何謂也?
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引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初內(nèi)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內(nèi)之陽也。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
七十一難曰:經(jīng)言刺榮無傷衛(wèi),刺衛(wèi)無傷榮,何謂也?
然:針陽者,臥針而刺之。刺陰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滎俞之處,氣散乃內(nèi)針。是謂刺榮無傷衛(wèi),刺衛(wèi)無傷榮也。
七十二難曰:經(jīng)言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diào)之,調(diào)氣之方,必在陰陽,何謂也?
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wèi)之流行,經(jīng)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diào)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nèi)外表里,隨其陰陽而調(diào)之。故曰:調(diào)氣之方,必在陰陽。
七十三難曰: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然: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故經(jīng)言: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此之謂也。
七十四難曰:經(jīng)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jīng),冬刺合者,何謂也?
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jīng)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
其肝心脾肺腎,而系于春夏秋冬者,何也?
然:五臟一病,輒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眾多,不可盡言也。四時有數(shù),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針之要妙,在于秋毫者。
七十五難曰:經(jīng)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
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東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
東方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火,補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經(jīng)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余,此之謂也。
七十六難曰:何謂補瀉,當補之時,何所取氣,當瀉之時,何所置氣?
然:當補之時,從衛(wèi)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其陽氣不足,陰氣有余,當先補其陽,而后瀉其陰;陰氣不足,陽氣有余,當先補其陰而后瀉其陽。榮衛(wèi)通行,此其要也。
七十七難曰:經(jīng)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
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七十八難曰:針有補瀉,何謂也?
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nèi)針也。然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必先以左手,壓按所針滎俞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因推而內(nèi)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nèi);不得氣,是為十死不治也。
七十九難曰:經(jīng)言迎而奪之,安得無虛?隨而濟之,安得無實?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何謂也?
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所謂實之與虛者,牢濡之意也,氣來實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八十難曰:經(jīng)言有見如入,有見如出者,何謂也?
然:所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者,謂左手見氣來至,乃內(nèi)針,針人見氣盡,乃出針。是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也。
八十一難曰:經(jīng)言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余,是寸口脈耶?將病自有虛實耶?其損益奈何?
然:是病,非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虛實也。假令肝實而肺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假令肺實而肝虛,微少氣,用針不補〔19〕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余,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
[1]?。涸鞒?,據(jù)《古本難經(jīng)闡注》、《難經(jīng)疏證》等改。[2]儒:原作“澀”,據(jù)《古本難經(jīng)闡注》等改。 [3]至:原作“死”,據(jù)《難經(jīng)疏證》等改。 [4]至于收?。骸峨y經(jīng)本義》滑注“至于收病也,當作至脈之病也” [5]再吸一至:原作“呼吸再至”,據(jù)《難經(jīng)疏證》改。 [6]譬如:明本《難經(jīng)》此二字在“樹之有根”之前。
[7]啄:原無,據(jù)《難經(jīng)疏證》補。 [8]筋:原作“節(jié)”,據(jù)《古本難經(jīng)闡注》改。 [9]肉滿:《靈樞?經(jīng)脈篇》作“人中滿”[10]黧:原作“梨”,據(jù)《古本難經(jīng)闡注》改。 [11]三陰:《靈樞?經(jīng)脈篇》作“五陰”。 [12]虞:原作“然”,據(jù)《脈經(jīng)》改。 [13]盛:原作“圣”,據(jù)《難經(jīng)疏證》改。 [14]在:原作“有”,據(jù)上下文義改。 [15]當上關(guān)于九竅也:《靈樞?脈度篇》作“常內(nèi)閱于上七竅也”。 [16]魄:原作“魂”,據(jù)《難經(jīng)疏證》改。[17]涎:原作“液”,據(jù)《難經(jīng)疏證》改。[18]大:原作“太”,據(jù)《靈樞?九針十二原》改。
------------------------------------------------
論仲景脈法(摘錄)
問:仲景分六經(jīng),以辨脈與證而論治,在辨脈中與后世之脈法有何不同?
答:后世脈法依脈之形狀,區(qū)分為27 種脈象,認為即有各種不同之脈象,則應有各種不同之病證與脈相應而出現(xiàn)。從而醫(yī)者可以據(jù)脈之變化以知病。這種據(jù)脈測病的方法,其準確性是有限的。因而使醫(yī)者通過實踐的驗證,失去了信心。提出了心中了了,指下難明,而望洋興嘆!仲景脈法卻與之不同,它是從醫(yī)療實踐中總結(jié)出來的真實經(jīng)驗,俱有十分可靠的準確性,有臨床的實用價值。其特點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以緩脈為平脈,過則為陽,不及為陰,劃為10 種,為脈之綱
應當指出的是,仲景所謂的緩脈,與后世脈法中的緩脈不同。而是“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見辨脈法)。其脈形是:寸口之陽脈與尺中之陰脈,前后一樣,沒有偏盛與偏虛之形,是為人體中陰陽氣血和緩而無病,以此為準。如出現(xiàn)太過之脈形,呈現(xiàn)大、浮、數(shù)、動、滑五種陽脈,是為三陽經(jīng)有余之證;如出現(xiàn)不及之脈形,呈現(xiàn)沉、澀、弱、弦、微五種陰脈。是為三陰經(jīng)不足之證,如果是陰陽之脈互見,則為有余之陽證與不足之陰證相合為病。
例如:太陽篇:“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fā)汗,何以知之,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贝藯l從脈之陰陽不同中,得知其既有陽經(jīng)之實邪,又兼有陰經(jīng)之血虛.如不察脈,則只知其陽實,不知其陰虛,發(fā)汗必然治逆。
柯韻伯通過對仲景脈法的深入研究,指出了 : " ”脈有十種,陰陽兩分,即具五法;浮沉是脈體,大弱是脈勢,滑澀是脈氣.動弦是脈形,遲數(shù)是脈息,總是病脈而非平脈也。”并進一步指出:對看、正看、反看、平看、互看、徹底看之六法。從而對于據(jù)脈辨證更有了理論指導依據(jù),是為仲景脈法的發(fā)展。
(二)從見證中,可據(jù)脈獲知證之傳變
病的傳變是因人而異。其原因,是因人的素體不同,雖同感一病,而病之發(fā)展趨勢并不一樣,其轉(zhuǎn)歸皆可以從脈中得知。
如太陽篇:“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jié)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jié)胸。脈緊者,必咽痛,… … ”。因證為太陽傷寒,誤下后則邪內(nèi)陷二如陷于胸.則脈促胸滿.今只見脈促而胸不滿,是邪未入于胸。則促為陽氣欲復之脈。其勢必將外達于表,使表陽之虛自復而病解;如為脈浮者,則因其本為脈浮緊之表寒,下后脈轉(zhuǎn)浮而緊去.可知非為緊去人安,而是邪已入里,因表邪尚有未盡故脈浮,其證必將成結(jié)胸.如脈緊者必叫痛。因下傷里陽,則少陰陰寒內(nèi)動。咽痛為少陰本證.今脈緊為寒,可知必有咽痛見證。以下?lián)}知證之句,皆可類推,因其言有理可依。故其據(jù)脈測證則準確無誤。為仲景從醫(yī)療實踐中的經(jīng)驗總結(jié),非后世脈訣中泛泛之談所能夠比擬。
(三)脈證互參
診脈與見證互參,是仲景脈法與后世脈法最明顯的不同處。
后世脈法只講從脈中論證。每一個脈象皆有其不可改變的病證,隨脈而呈現(xiàn)出來。仲景脈法卻與之不同,而為脈證互參。
如:太陽表虛證,有脈浮、浮弱、浮緩、浮數(shù)之異,是為桂枝湯證所見脈;而太陽表實證,亦有脈但浮、浮緊、浮數(shù)之異,而為麻黃湯證所見脈。如果診得浮脈,依后世脈法,只據(jù)脈論病,又當何所適從?
如:陽明病,脈但浮者,必盜汗出,脈浮無汗而喘者,發(fā)汗則愈;
如:太陰病,脈浮者,可發(fā)汗;又如:厥陰病,脈微浮為欲愈。今陰經(jīng)與陽經(jīng)之病,脈皆可以見浮,則又當何所指?
如依后世之脈法,就必然所指有誤。由此可見,后世脈法之不當,更可見仲景脈法之高明,而俱有實用價值。
雖然后世脈法有失于準確性,卻學之者眾。求中醫(yī)診病之患者,每不自訴其所苦,而欲以診脈察醫(yī)者水平之高低,使醫(yī)者難以回答。但又確實有的老年中醫(yī),只據(jù)脈以言病,其準確性,使病人心服口服,而取得其信任。究其原因無它,是因老年中醫(yī)的閱歷較多,體驗較深,故達到了這一點。在青年中醫(yī)中,可以肯定的說,是辦不到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