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三十米,即見大伯說的石拱橋。橋身刻有三個大字“恒水橋”。
溪為楊梅溪,村里人稱之為“恒水”。水道為清乾隆九年開挖,長約三千米,繞村而建。渠道兩邊是厚一米高三米的石砌堤壩,猶如一道環(huán)村護(hù)城河。
渠水源自山間溪流,東西縱貫村莊,既可浣洗澆灌,又可用于防火防御。
恒水橋舊時徽商古道之太黟古道,青黟古道均經(jīng)過郭村。郭村距太平的寧國府、黟縣的徽州府和石臺的池州府均四十公里左右,可謂三府中心,去三個縣城都是一天腳程,所以說“蕩黟縣,走石臺,跑太平”一說。
當(dāng)年太平縣令李簡將巡檢司廨公署建在了郭村,后來縣令張廷榜又在此建“三府會館”,建造四方城門及軍事水利工程。可見郭村是按既有護(hù)城河又有四面城門的城池標(biāo)準(zhǔn)來修建的。
因干旱,又逢枯水期,河床裸露。皖南山區(qū)河水常隨季節(jié)而變化,夏季漲,秋冬落,雨季還常有山洪。
取名“恒水”,大概也是希望溪水能長流恒定吧。
柳樹蜂房過橋,右邊果有一排楊柳樹,遂朝那邊走去。
漫步郭村,只覺神清氣爽。楊柳依依,樹下蜂房;粉墻黛瓦,菜畦茵茵;青山蒼翠,秋色點(diǎn)霜?!?/span>中天有廬,疆埸有瓜?!薄澳嫌袠湍?,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賓式燕綏之?!?/span>
一時仿佛走進(jìn)了《詩經(jīng)》的畫卷里。
曬白菜石墻鋪曬著長桿白菜,皖南每到秋天處處曬白菜,頗有兒時景象,倍覺親切。
村莊隨地形高低錯落,院墻、河流對景。農(nóng)屋青苔瓦片,墻面斑駁,悠長巷弄,安靜祥和。屋門多是虛掩的,透著古樸豁達(dá),偶爾走過的村民,也善意地微笑,有的用方言打個招呼。
隨性而行,竟有點(diǎn)迷路了。然而又有什么關(guān)系,不期而遇佳處,須慢賞。
郭村人不姓郭,而林姓。
清嘉慶《太平縣志》載:“太平郭村林姓原籍福建省莆田縣,遷居江西婺源,南宋寶佑年后(公元1253-1258年)安撫使林椿年公為躲避戰(zhàn)亂,由婺源遷往郭村定居,繁衍生息,墓葬縣西九十里,楊梅林蟠龍形,系郭村林姓始祖。清代中葉,人口眾多,有千灶萬丁。嘉慶年間,林中已有總祠,支祠達(dá)十幾座。”
郭村林姓始祖林椿年為躲避戰(zhàn)亂,于南宋末年從婺源遷居到此地。
婺源屬古徽州一府六縣,難怪郭村是徽派建筑?;罩莨沤O重風(fēng)水,當(dāng)年林椿年應(yīng)是一眼相中了這塊風(fēng)水寶地。八百年來,林氏祖先在此構(gòu)筑了一個世外桃源般的龐大村落。
郭村林姓是周王朝比干的后裔。
比干是商朝國君文丁的庶子,子姓,名干。因封地在比邑,故稱比干。比干行二,嫡長子帝乙承襲了王位,弟子胥余封在箕地,又稱箕子。
比干自幼聰慧,為人正直,20歲就作了少師,相當(dāng)于宰相,輔佐兄長帝乙。帝乙在位時間不長,去世后,比干和箕子作為帝乙的弟弟,受托繼續(xù)輔佐侄子帝辛,即商紂王。
帝乙其實(shí)有三個兒子,老大子啟,老二子衍,老三子受(帝辛)。子啟后來分封于微國而稱為微子啟;子衍行二,又名仲衍。插播一下,仲衍即孔子的祖先。
為什么是老三帝辛承襲王位,而不是長子呢?
有個緣故。
《呂氏春秋》記載,微子啟、微仲衍出生時,他的母親尚為妾,而被立為王后之后生帝辛。帝乙因微子啟年長,想立他為嗣,太史根據(jù)禮法認(rèn)為微子啟是庶出,帝辛是嫡出,有妻之子,不能立妾之子,所以立帝辛為嗣子。
《尚書·微子篇》載,帝乙曾征詢過兩個弟弟關(guān)于立嗣的意見,箕子建議立長子微子啟為太子,比干則建議立老三子受為太子,所以紂王能夠即位,比干起了關(guān)鍵作用。
紂王后期不思國政,濫用酷刑。微子啟和叔叔箕子勸諫紂王,無果。《史記·殷本紀(jì)》載:“微子數(shù)諫,紂不聽。”微子啟見商朝日益衰敗,心痛不已,比干和箕子建議他帶禮樂祭器離開商朝,微子啟遂離開了朝歌。
比干在摘星樓苦諫,三天三夜不去,最終惹怒紂王,被挖心而死。
箕子聽聞后害怕,遂裝瘋賣傻,被紂王當(dāng)作奴隸囚禁?!妒酚洝ひ蟊炯o(jì)》載:“剖比干,觀其心?;討郑嗽斂駷榕?,紂又囚之。
《論語·微子》曰:“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殷有三仁焉。”這就是“殷有三仁”成語典故的由來。
周武王伐紂滅商后,微子臣服。周成王與周公旦封其在商朝故地建立宋國,微子成為宋國的開國國君。
微子死后將君位傳給了弟弟仲衍?!抖Y記·檀弓》:“微子舍其孫腯而立衍也?!蔽⒆佑幸蛔樱人?,留下一孫名“腯”。他沒把君位傳給孫子,而是傳給了弟弟微仲衍。
微仲衍即孔子祖先。孔子六代祖孔父嘉,是宋國大夫,官至大司馬。孔父嘉,子姓,名嘉,字孔父。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為逃避宋國內(nèi)亂,從宋國逃到魯國,自此以孔為氏。
所以,孔子姓子。
說回比干。
比干死后,姜子牙在封神榜中封比干為文曲星,掌管人間文運(yùn),決定科舉士子能否金榜題名,仕途前程,因而又被稱為文財神。
因?yàn)楸雀蔁o心,不會偏心,遂成為最公正無私的神。
比干死時夫人懷有身孕,聽聞消息,連夜逃出朝歌,在郊野長林石室避難,后在石室內(nèi)誕下一子。
紂王派士兵追查比干后人,士兵在長林見到夫人與孩子,問孩子姓什么。夫人急中生智,指著樹林答曰姓林,蒙混過關(guān)。
周武王敬佩比干忠肝義膽,追封比干為國神,又派人尋找比干后人,最終在長林一帶找到了夫人與孩子。因孩子生于長林,所以賜姓林,改名為堅,封于博陵。
自此,林堅成為林姓得姓始祖。
林氏后來為避戰(zhàn)亂,渡黃河遷居山東,繁衍生息。其中一支南下入閩,即入閩始祖林祿。林祿是繼比干、林堅后,第三個里程碑,開創(chuàng)了林氏家族在東南沿海的發(fā)展史。
林祿后裔林格,于東晉寧康元年遷居莆田,成為入莆始祖。莆田林姓后來非常有名,創(chuàng)下“父子十知州”“九子皆刺史”“闕下林”“九牧林”等光輝歷史。
《了凡四訓(xùn)》記載了一個“無林不開榜”的故事,即指明朝林姓考取科舉的人非常之多。
莆田林氏后裔歷史上還稱過帝。
南朝陳時期,莆田北螺林英遷居江西景德鎮(zhèn),生子林士弘。大業(yè)十二年,林士弘率眾起義,在鄱陽湖大敗隋軍,遂稱帝,國號“楚”,定都豫章,年號太平,曾一度據(jù)有廣州大部分地區(qū)。
林士弘楚國消亡后,家族逃匿浙江杭州,改姓為“柴”,后裔遷居河北邢臺縣。史上赫赫有名的周世宗,即后周第二位皇帝柴榮,即林士弘后裔。
閑坐的老人郭村林姓始祖林椿年自婺源遷居于此,以嚴(yán)治家,以禮待人,崇文尊儒,歷代子孫為官者甚多。
明代太平縣令張廷榜在此重修天都書院后,文風(fēng)更為昌盛。明清時郭村林氏一門三進(jìn)士、兄弟進(jìn)士、文武進(jìn)士、文武舉人屢出不窮,擔(dān)任知府、知州、知縣者無數(shù),可謂輝煌一時。
明清時期郭村已成為“千灶萬丁”的大村落,相傳有2萬人,沿來龍山西側(cè)形成條形村莊,綿延數(shù)里之長。
然而,興旺與輝煌最終還是毀于兵燹。
太平天國期間,郭村成為太平軍和清軍的主戰(zhàn)場之一。祠堂、樓閣俱遭焚毀。村民遁入山林,人口銳減,郭村林氏望族自此散落各地。只留下大營盤、小營盤、戰(zhàn)壕等遺址,記錄著這段歷史。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您若喜歡此文,請點(diǎn)贊與“在看”,讓我知道。
上篇推薦:出徽州記(十四):太黟古道第一村
視頻推薦:逛一逛徽州古城
跬步之行:00:30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