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分享南充本地熱門 持態(tài)度 品生活
南充概況
南充市處在四川省東北部、嘉陵江中游,由于處在充國南部得名;南充歷史悠久,源自漢高祖公元前202年設立的安漢,至今建成2200多年。春秋以來歷為都、州、郡、府、道之治所;解放初期為川北行署區(qū)的駐地,國家規(guī)劃定位的成渝經(jīng)濟區(qū)北部中心城市,川東北區(qū)域中心城市。 南充文化積淀厚重,是三國文化發(fā)源地,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下南充城區(qū)主要街道及地標建筑物歷史由來及基本概況,每一條街道名稱的背后,都有著它悠久而古老的歷史,它們見證著南充的發(fā)展變遷,趕緊來瞧瞧吧!
金泉路
不知南充老人們是否還記得舊稱“南充八大景”之一的“金泉夜月”。說的就是原南充針織二廠背后山上的一口井與唐初著名天文學家、星象大師袁天罡、李淳風的有趣故事。 傳說袁天罡通天曉地,能掐會算,知古達今??赡苁侨ラ佒型局性幼≡诖松缴?,被另一著名星象學家李淳風知道了,李有意試試這位大師的道行,便于一月圓之夜前去登門拜訪。
入門前,李將自己頭上的金釵一支取下埋在路邊。見面一番寒暄之后毫不客氣,直入主題就請袁天罡翻天覆地為他算一算。袁天罡也倒爽快,哈哈一笑:“先生面帶金氣,可惜已化為一股清泉?!崩畲撅L立即趕到埋釵的地方,翻挖不見金釵,再挖,一股泉水悠然汩汩而來,至此,長流不斷。
于是,當?shù)匕傩掌龃u為井,稱之為“金泉井”,此山因此也得名“金泉山”,而對面(老西橋東頭)的一段小街也獲名“金泉街”,想來,此街名難不成也有上千年歷史?
古人還留有一首《金泉山懷古》紀念這段軼事或傳說:
無端游戲亦神仙
釵化清流豈偶然
袁李不知何處去
空余夜月在金泉
馬市鋪
舞鳳鄉(xiāng)馬市鋪得名北宋,原名“馬死鋪”。當年王安石變法,規(guī)定每保(當時的行政區(qū)劃管理制度,十戶為一甲,十甲為一保)只能養(yǎng)馬一匹,專供驛站使用。為鼓勵養(yǎng)好保馬,利于政令暢通,規(guī)定各州縣每年都要舉行一次賽馬會。但每年,果州的賽馬會結束后,保馬途徑此地回廄館都會突然倒斃。這樣,此地就被傳言代稱為“馬死鋪”,而故名反倒被遺忘了。這一繆用就是幾百年,1985年農(nóng)民開荒翻地時挖出一塊殘碑,上面就刻有“馬死鋪”三個字,時間為明朝弘治年間。
至清代光緒27年(公元1901年)南充知縣 馬道節(jié) 任上,認為這地名沖了他的官諱,不吉利,于是下令改名為“馬市鋪”,寓意“市場繁榮”,由此沿用至今。
孔邇街
此街因靠近文廟而得名,“邇”就是臨近的意思。順慶府文廟始建于北宋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原占地1000多平方米,是歷代為紀念孔子尊崇儒術的地方。
文廟正大門正對的那條街,于是取名“孔邇街”,原南充軸承廠(人本集團)和孔邇街小學的部分車間和教室都是文廟的殿宇,民國初年,建筑陸續(xù)荒廢被毀,現(xiàn)已被南充市列為文保單位,能收集到的原建筑構件被編號收藏,以待將來搬遷重建時加以利用,新文廟已經(jīng)修好,搬在1227后面。
三公街
老南充市民習慣稱現(xiàn)南充環(huán)形商業(yè)圈臨四季來這一段為三公街,稱呼原二市場為“三公廟”市場。這是怎么個來歷呢?
原來此地古時還真有一寺廟名為“三公廟”,所處位置恰好是西充、鹽亭、南部等地來南充的必經(jīng)之地,民國年間又形成了幾條街道,即三公后街、三公外街、三公左街和三公右街。
那么這三公廟是供奉的哪三位“公”呢?清代編修的南充地方志里有解答,原來關羽死后,不但其忠義彰于天下,聲望地位日漸提高,被尊崇為“關圣帝君”。其祖上三代也被追封為“公”:曾祖光昭公、祖父裕昌公、父親成忠公。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 )果州奉朝廷旨意,修建三公祠,日久成俗,廟名成地名,地名有街名。
長征路
南充建市后,大興城市建設,1956年新建了一條寬8米的碎石城郊公路,南鄰金魚嶺、東接勝利路、西至人民北路,初名“和平東路”。
路邊除少量單位住宅和民房外,多為農(nóng)田野墳。1975年,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這一帶人煙逐漸密集,樓房林立,遂又鋪建一條瀝青、混凝土路面。因此時金魚嶺上成建制的安排修建了離退休老紅軍居住的“紅軍院”,故將街道定名為“長征路”?,F(xiàn)在紅軍院已經(jīng)拆除了,長征路卻保存了下來!
解放街
清嘉慶年間,在明、前清古南充縣城的基礎上,重建了一條主街,定名為“正南街”。民國初年在后來的果山公園內(nèi)建有一功用不明的六角磚塔一座,后軍閥羅澤州占領順慶,將六角塔改建,更名為“戡亂碑”。
抗戰(zhàn)勝利后,國民政府又改建為“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碑身刻有正楷藍色題字“嗚呼壯士,英勇無雙。名芳千古,永志不忘?!甭淇钍Y中正。同時,將正對此碑的正南路改為“中正路”。
1950年,紀念碑改建為“南充市解放紀念碑”,同時,將中正路更名為“解放街”。
儀鳳街
明洪武初年(約公元1368年),順慶府南充縣城由北津渡上游遷址今模范街附近地段,城高八丈,濠深一丈九尺,城門八道。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擴建增修城池,新設城門一座,將原正北方城門“陽復門”(今大北街口,天主堂附近)更名為“儀鳳門”。
因順慶府為嘉陵江中游經(jīng)濟軍事重鎮(zhèn),水陸貿(mào)易發(fā)達,而儀鳳門外又有一“北校場”,平時被利用為川中各州縣物資的集散地,堆碼場。校場東邊則因客商往來,形成了一條新街,因街南端接儀鳳門,故得名“儀鳳街”。
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白蓮教起義,義軍舉兵攻打順慶府,因當時順慶城市格局已發(fā)展為“城外有城”,不利防守,于是有人提議將城外三豐街、上渡街等居民遷入,民房拆除,儀鳳街也被列為其中。
但督辦川北防務團練的官員楊重雅認為這樣做會使百姓流離失所,生機全無,主張就勢增修擴建外圍城墻。先用竹木樁磊土筑城,使起義軍未能攻入城內(nèi),后又改為石砌城墻。外城南起大南門、北至鄔家巷、西至三公廟、再向南折返在今五星花園處接內(nèi)城。至此,古川北重鎮(zhèn)順慶府,已很據(jù)規(guī)模了。 而這時的儀鳳門,則成為了內(nèi)外城池的分界線,民國初年,內(nèi)城被拆,儀鳳街與大北街遂貫通相連了。
都尉路
火花鄉(xiāng)原名都尉壩,據(jù)說,古時候有一座都尉墳,但其主人則說法不一,來由不詳,明朝縣志里稱其實陳壽墓,但清朝修縣志時又考證出陳壽從未有過都尉頭銜。 據(jù)《碧梧雜錄》記載,西充有女子代父從軍,征戰(zhàn)沙場數(shù)年以軍功獲都尉銜歸鄉(xiāng),但其嫂子疑其不貞。該女子遂遍邀鄉(xiāng)里親朋長老,置辦酒席,于席間灑淚陳情,當眾剖腹以示清白。死后葬鳳埡山,當?shù)剜l(xiāng)民稱之都尉娘娘墓,這一帶也遂稱“都尉壩”。因此此路取名都尉路。
關于南充的老街道還有很多,如過去的滾龍巷,五里店等一定有其故事,歡迎零距離網(wǎng)友轉發(fā)并評論,來一起回憶南充的過去,一起來見證南充的發(fā)展!
南充在線新媒體(如果你剛在朋友圈看到此文章,請關注我們,天天給你好看的)
微信:南充在線(nczx0817)
合作:微信︱QQ:16663456
南充在線· 南充人的生活指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