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是一生都在攀比的物種,哪怕她們是至尊女王。
瑪麗·斯圖亞特在26歲之前都是世界的寵兒。她出生6天便即位蘇格蘭女王,5歲被送往法國成為法國皇太子的未婚妻,17歲隨著丈夫法蘭西斯二世加冕法王而登上法國王后寶座。遺憾的是,第二年,法蘭西斯二世病逝,瑪麗·斯圖亞特回到闊別十余年的故國——蘇格蘭。在蘇格蘭,作為至尊女王,瑪麗在23歲時嫁給了英格蘭第一王子亨利·達倫雷,第二年便生下了蘇格蘭和英格蘭王位共同的繼承人——詹姆斯六世。
伊麗莎白一世則不同,她的一生似乎從來就沒有平順過。她的父親亨利八世為了娶她的母親,不惜與羅馬教廷反目,在英格蘭推行宗教改革。然而,她才3歲,父親便以不貞為名處死了她的母親。她的異母姐姐瑪麗一世又被稱作“血腥瑪麗”,在英格蘭復(fù)辟天主教,下令燒死300多名新教徒。作為新教徒,伊麗莎白曾因謀反罪名被姐姐關(guān)進倫敦塔。如果不是因為瑪麗一世沒有子嗣,伊麗莎白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登上英格蘭王位。
1558年,伊麗莎白25歲,瑪麗·斯圖亞特16歲。這一年,伊麗莎白成為了英格蘭女王,然而,瑪麗·斯圖亞特卻公開宣布自己擁有英格蘭王位繼承權(quán)。
這兩個女人不僅僅是兩個國家的女王,她們還有共同的祖先——亨利七世。亨利七世是伊麗莎白的祖父,瑪麗·斯圖亞特的外曾祖父。兩個女人雖然輩分不同,在國書中卻常常膩歪得以姐妹相稱,感情似乎非常好。然而,她們其實代表著當(dāng)時歐洲斗爭最為激烈的兩個陣營——天主教和新教。
因為父親亨利七世推行新教,伊麗莎白自出生便被羅馬教廷打上了“私生女”的烙印,被視作“異端”。所以,只要瑪麗·斯圖亞特一天不放棄英格蘭王位的繼承權(quán),她就可能成為英國天主教勢力復(fù)辟的借口,成為伊麗莎白王位最大的威脅者。
1568年,26歲的瑪麗·斯圖亞特狼狽地踏上了英格蘭的土地。在之前的幾年,她經(jīng)歷了兩次婚姻,經(jīng)歷了政治謀殺,經(jīng)歷了蘇格蘭勛爵們的背叛,經(jīng)歷了流亡、戰(zhàn)爭和囚禁。而這一切都是她身體中屬于“女性”而非“女王”的情欲造成。她愛上亨利·達倫雷,并將他捧上蘇格蘭王的寶座,卻很快厭倦了這個空有一副英俊皮囊的軟弱男人,移情擁有黑色大理石般堅定意志的寵臣博斯韋爾。為了與博斯韋爾結(jié)合,她縱容博斯維爾謀殺了名義上的蘇格蘭王亨利·達倫雷,從而導(dǎo)致蘇格蘭勛爵們的反叛。
瑪麗·斯圖亞特犯了人生最大的錯誤。她可以去歐洲任何國家,她的身份就是她能受到禮遇的最好籌碼。卻獨獨不應(yīng)該到英格蘭,因為她仍舊是伊麗莎白王位的最大威脅者。
在英格蘭,伊麗莎白一直拒絕與情感生活異常豐富,極具女性魅力的“最好的姐妹”——瑪麗見面,并在她一入境便將她軟禁,18年后,又以謀反的罪名將她送上斷頭臺。
今天,在品讀這段歷史的時候,很多人都為瑪麗·斯圖亞特的遭遇扼腕,甚至因此詬病充當(dāng)了“殺手”的伊麗莎白的人品。畢竟,瑪麗·斯圖亞特身上所有的罪名都是“莫須有”的,她所犯的致命的錯誤不過是因為她是一個為情所困的女人。
瑪麗·斯圖亞特全部的生命力都在26歲之前那短短的幾年中噴薄而出,成就了一部精彩絕倫的悲喜劇。
伊麗莎白則不然。她活了漫長的70年,無婚無子。她的人生似乎除了“女王”這個頭銜外,波瀾不驚。在1998年上映的影片《伊麗莎白》中,凱特·布蘭切特飾演了伊麗莎白一角。片尾,當(dāng)她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磨難終于變得成熟和強大時,她大聲宣布:“我嫁給了英格蘭!”這句臺詞給人極為深刻的印象。現(xiàn)實中的伊麗莎白就是這樣一個僅僅作為“女王”而非“女性”存在的人。
16世紀(jì)正是歐洲宗教改革風(fēng)起云涌的時代。將人和國家從天主教會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走向自由和平等的新世界,是時代給予每一個歐洲君主的機遇?,旣悺に箞D亞特?zé)o疑是舊勢力、羅馬教廷的忠實擁躉,她所有的才華和勇氣都耗費在了個人的權(quán)欲和情欲之中。而伊麗莎白捍衛(wèi)的則是新教,即改革派教會。她把自己毫無保留地交給了英格蘭,并用全部的智慧引領(lǐng)國家走向強大和文明,走向一個“黃金時代”。
時代的潮流為這場女王與女王之間的戰(zhàn)爭分出最終的勝負。
(作者簡介:蓮悅,著有長篇歷史小說《漢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