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接一場的演出邀約、在陌生的城市和音樂廳間走馬燈般的切換、翻來覆去地演奏爛熟的曲目......,盛名之下的霍洛維茨,也收下了功名的代謝物。
當然還有年輕時他那多少有些浮夸的,將鋼琴彈得冒煙的風格,盡管總能贏得觀眾的尖叫,卻無疑是對體能巨大的摧殘。和當時許多大演奏家一樣,霍洛維茨也不得不依賴藥物,以透支身體的方式維持在舞臺上的活力。1936年,如日中天的霍洛維茨突然以健康不佳為由宣布退隱,雖然在3年后復出,但1953年,大師再一次以同樣的理由,玩起了消失。
然而這一次,似乎是真的消失了。雷神的腦殘粉們,習慣性地將偶像的歸隱貼上“淡泊名利”的標簽。然而我更愿意相信,這是一種審美意義上的深度疲勞,是重壓下的藝術(shù)家,靈魂和身體的同時坍塌。
8年后的1960年12月,被前蘇聯(lián)解禁的新一代鋼琴巨人,斯維亞托斯拉夫.李赫特,突然以王者的姿態(tài)君臨卡內(nèi)基音樂廳。整個紐約沸騰了,幾乎所有的頭面人物都來到了現(xiàn)場。在霍洛維茨的家門口,這個烏克蘭人以電光火石的演奏,迅速征服了世界。
事實上,就算此前另一位俄派鋼琴大師——吉列爾斯的到來,也沒有讓老雷神有一絲動容,哪怕蘇聯(lián)人還在卡內(nèi)基成功挑戰(zhàn)了他的保留曲目——柴可夫斯基第一鋼協(xié)。但這個李赫特,或許真的有些不同,他同樣擁有無與倫比的力量和速度、充滿彈性的分句和對弱音妙到顛毫的控制,新“雷神”的皇冠似乎加冕在即。
連一向孤芳自賞的老雷神,在事后也不止一次地表示出對李赫特的贊美,盡管這種贊美多少有些意味深長:
那些蘇聯(lián)鋼琴家里面,我只看好李赫特,他的斯克里亞賓太棒了,我也自嘆不如。
什么?斯克里亞賓?這不是霍洛維茨精神上的導師和世襲的演奏領(lǐng)地嗎?
1965年5月9日,卡內(nèi)基音樂廳,座在鋼琴前的霍洛維茨,已經(jīng)告別了這個舞臺整整12年。遠離人群的簇擁已經(jīng)太久的他,要再次以某種方式去說服他們、吸引他們、甚至征服他們......,就像征服他手下的鋼琴。
但這一次,那個曾經(jīng)火爆的技術(shù)雷神,將以一個全新的面貌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
唱片推薦 / 歷史性回歸 / 在卡內(nèi)基
20世紀鋼琴演奏史上的歷史性一刻,就被收錄在這張同期發(fā)行的黑膠唱片中。在霍洛維茨歸隱的12年里,模擬立體聲錄音技術(shù)也突飛猛進,讓CBS發(fā)行的這張唱片,無論從歷史價值、演繹水準、還是錄音品質(zhì)上,都達致巔峰。
發(fā)行:CBS Sony / 錄音:1965
巴赫 | 托卡塔&賦格
霍洛維茨居然以年輕時幾乎從未在公開場合涉及的巴赫作品,作為重返舞臺后發(fā)出的第一個音響。顯然,在這12年中,大師首先開啟的是對自身曲庫的升級。然而,霍洛維茨個性化的表達方式卻依然故我。
經(jīng)典的賦格樂章,居然是一派天真調(diào)皮的表情,好似叢林中奔跑躍動的小鹿,每一個音符都自帶歡樂,讓人懷疑這是否真是200多年前那位沉靜冷峻的復調(diào)大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嗎?不,這是孩童般的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大師顛覆了經(jīng)典,但你卻無法以音樂本身的立場加以批評,因為它們真的是美妙至極。
斯克亞里賓 | 升C小調(diào)音詩
自少年起,霍洛維茨就深受斯克亞里賓的影響,這種影響持續(xù)了鋼琴家的一生。在如此重要的現(xiàn)場,大師必然要拿出最拿手的斯克里亞賓。
鋼琴琴鍵是在大師的撫摸而不是敲擊下,勾勒出無比精妙的旋律線條。音響強悍的征服者,在這一刻蛻變成音樂的魔法師。此時的霍洛維茨顯然更關(guān)注對聲音的控制,這種控制不僅是要全力發(fā)出最強音,更是要全力控制住每一顆極弱音,讓它們各自具有微妙的色調(diào)和意義。
舒曼 | C大調(diào)幻想曲.第三樂章
霍洛維茨選擇浪漫主義時期,在和聲和節(jié)奏上都變化多端的舒曼小品,顯然是蓄謀已久。他們極富說服力地展現(xiàn)出大師全新的美學趣味。
其間精妙的控制令人嘆為觀止,速度和力度常常漸慢漸弱至旋律線幾近斷裂,音樂卻在寂寥無聲的邊緣,神奇地回歸。顆粒感極其清晰的觸鍵和踏板的巧妙應用,更是讓和聲在朦朧中呈現(xiàn)出夢幻般的色彩。唱片推薦.霍洛維茨彈肖邦
事實上,很多專業(yè)人士都質(zhì)疑過霍洛維茨的大師地位。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鋼琴家除了喜歡根據(jù)自己的特點,“篡改”原譜外,對曲目的選擇也完全基于個人偏好,你很難定義他是某方面的演奏“權(quán)威”。
正如斯納貝爾之于貝多芬、魯賓斯坦之于肖邦、古爾德之于巴赫、季雪金之于德彪西,他們都通過對作曲家重要作品全集式的詮釋,將自己的名字和作曲家永久地關(guān)聯(lián)在一起。而霍洛維茨,卻從不屑錄全集。他挑挑揀揀,就像皇太子選妃,只選所愛。
拉赫瑪尼諾夫算是霍洛維茨的“精神教父”,問題是他也只彈拉三,至于如雷貫耳的拉二,不好意思,沒興趣。貝多芬從來不算他的菜,他卻能將老貝的《華爾斯坦奏鳴曲》玩出一派王者之風(當然在速度上,完全不是貝多芬)。至于肖邦,很多人批評他彈得缺少陰影過渡,用情不深。然而,霍洛維茨彈出的幾支瑪祖卡和波羅乃茲,又是無比驚艷的存在。
發(fā)行:CBS Sony / 錄音:1971
幻想即興曲
很多肖邦史專家眼中對于這支曲子的評價是:“優(yōu)美,但不太健康、是有待拯救的情緒”。而霍洛維茨卻在這里玩出了激情、幻想和堅定。
在一連串快速追逐的音符中,拉開了幻想的序幕,好似少年的嬉戲。至中段,大師沒有處理成尋常多愁善感的夜曲風,而是給出清澈明亮的音色,好似對愛情甜美的追憶。接下來,分解和弦的洪流被釋放出來,戲劇性效果更為強烈,音樂在一種不安的情緒中回歸。
唱片推薦.霍洛維茨彈斯卡拉蒂
1989年11月5日,紐約的古典音樂頻道播報了一條新聞。
鋼琴家,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今晨在紐約的寓所逝世,享年八十六歲。
訃告過后,電臺直接開始播放霍洛維茨演奏的斯卡拉蒂。的確,沒有霍洛維茨,這位和巴赫同期的意大利作曲家的作品,或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還將繼續(xù)沉睡。
這些作品自然大多是基于羽管鍵琴和擊弦古鋼琴。較之現(xiàn)代鋼琴,古樂器音色單薄、表情不夠豐富,作曲家是通過復雜裝飾效果的聯(lián)接,來拓展音樂的表現(xiàn)層次。但這對擁有豐富音色和情感表現(xiàn)力的現(xiàn)代鋼琴演奏家來說,往往卻無從下手。難怪加拿大鋼琴怪杰古爾德,在1955年那次對巴赫哥德堡變奏的現(xiàn)代詮釋,會引發(fā)全世界的一片驚呼。
這一次,引發(fā)驚呼的是霍洛維茨。贊美和異議同古爾德如出一轍。
發(fā)行:CBS Sony / 錄音:1965
B&F小調(diào)奏鳴曲
在霍洛維茨標志性的強弱對之比下,鋼琴表現(xiàn)出豐富的色彩和歌唱性。想象中應該存在的裝飾效果,被洗練冷峻的旋律線和豐富的音色變化所取代。在一片寧靜的氛圍中,音樂透露出一絲哀怨。一種極為個人化的“浪漫”表情出現(xiàn)在巴洛克音樂中。
批評家指責霍洛維茨違背了“原則”,從頭到尾都是節(jié)奏和力度的各種炫技性變化,是空洞的音響效果的堆砌?;袈寰S茨則把岳父(托斯卡尼尼)貌似一堆廢話的言論搬出來回應:
托斯卡尼尼常說,如果你想讓評論家滿意的話,那就不要演奏得太響,也不要演奏得太輕;也不要演奏得太快,也不要演奏得太慢。
此時的霍洛維茨,已然和過去那個將鋼琴彈得冒煙的雷神告別,代之以對鍵盤更為強大的控制,以及對無上限音樂色彩的營造,而這一切恰恰發(fā)生在音樂無比微妙的輕與重、快與慢的變化之間。
是的,你可以質(zhì)疑霍洛維茨對音樂原始文本極端自我的背離,或是對鋼琴聲響效果偏執(zhí)的追求。然而,你又必須承認,他所傳承的是,自弗蘭茨.李斯特和安東.魯賓斯坦以來,基于輝煌的技術(shù)來表達強烈個人情感的浪漫主義傳統(tǒng)。如今的演奏家則講求的是精準和忠于原作。然而藝術(shù)個性的消亡,卻又是不爭的事實。
這是不是對我們這個成天喊著個性自由的時代最大的嘲諷?
蘋果用戶贊賞專用二維碼
期 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