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園,
一個擁有南山竹海
和御水溫泉兩大5A級景區(qū)的村子,
一個離“家”不遠(yuǎn)的村子。
村子位于江蘇溧陽戴埠鎮(zhèn)最南端,蘇浙皖三省交界處,扼守著進(jìn)入兩大景區(qū)的要道——竹海大道和李家園路,前者是寬闊通暢嶄新大路,后者是相對狹窄的村道。我想感受一下山村風(fēng)光,因此乘車到李家園村頭,便沿著李家園路步行往南山竹海。
李家園是天然的理想家園。正值金秋,李家園路邊的桂花開了,徜徉在馥郁的桂香中,讓人飄飄欲仙。不僅如此,村民還喜歡在自家院子也栽上一棵桂花,留一份私享的芬芳。要是沒種桂花,屋角總會有一棵柿子樹、銀杏樹或棗子樹,全是碩果累累的景象。在這場秋日“比美大賽”里,家家戶戶都不甘落后啊,再不濟(jì)也會在花盆里栽上幾朵月季花、凌霄花等,總要把白墻黛瓦映襯得繽紛動人。
院子稍微大點兒的人家,還會開一方小地,種上一點油菜、辣椒、扁豆,養(yǎng)上幾只土雞。村中有一條小河蜿蜒而過,與李家園路平行,潺潺流水里常有野鴨游過,兩岸之間,雞犬相聞,村民家長里短互問互答。
放眼望去,家家的院子連在一起,就成了樹林、花海,再往遠(yuǎn)處便是萬畝竹林,造就了李家園院落-河流-竹海的特殊村落形態(tài)。它如一個半私密空間,既開敞通透,又能兜住一家人的零碎生活,堪稱人與自然最和諧的生活空間。
在無可挑剔的生活環(huán)境里,李家園人活得十分快意。清晨,飯店主人采購來一天的食材,邊在店門悠閑摘菜邊笑迎八方來客;民宿掌柜則早早做好早餐,待住客品嘗后,又貼心地送上一份“竹海攻略圖”;不愿隨子女住在城里的老人,信步在村道上,熱心地為像我這樣步行進(jìn)村的游客做“向?qū)А薄?/span>
因為看到院子里晾曬的板栗殼,好奇心促使我這個嶺南人想看看板栗樹長什么樣,于是在路邊詢問一位老先生村里是否有未采摘的板栗,他二話不說就領(lǐng)著我往山上走,80高齡的腿腳依舊利索……住在景區(qū)的李家園人,每天面對無數(shù)的迎來送往,但他們沒有養(yǎng)成習(xí)慣性的冷漠,用笑容和祝福真誠對待每一位過客。行至此,頗感賓至如歸,不忍離開。
尋板栗路上,我問老先生貴姓,他說姓潘?!袄罴覉@村不應(yīng)該姓李嗎?”我的好奇心再次被打開。潘爺爺說,對于村史他也不甚了解,只知道村里現(xiàn)在80%的人都姓潘,姓李的只有零星幾戶。機(jī)緣巧合,路遇了91歲的村民潘洪法,他給我講述了更詳細(xì)的村史。原來,李家園是一個行政村,下轄石巖里、馬地、沸水塘、楊樹頭等20多個自然村,緊靠兩大景區(qū)、李家園路穿過的是馬地村。石巖里村是馬地村的前身,或者說馬地村是石巖里村的延續(xù)。
在潘洪法的記憶中,村里代代流傳著潘氏始祖在明朝從安徽來到萬家莊投靠舅舅的說法。如今的南山竹海大門處曾是萬家莊所在地,扎根下來后,潘氏就在萬家莊不遠(yuǎn)處的石巖里壘石為屋,結(jié)廬為生。時移世易,萬家日漸式微,而潘家則日益興盛,其人口不斷向周邊遷移擴(kuò)展,現(xiàn)在的下場園村、楊樹頭村、沸水塘村等村的潘氏,都是石巖里這支血脈的延伸。
從前,馬地只是石巖里村的一片板栗林地。由于石巖里老村格局太小,容納不了新增的人口和崛起的樓房,從20世紀(jì)70年代起,就有村民落續(xù)遷往馬地。林退人進(jìn),人口漸聚,馬地在新砌房屋的入伙鞭炮聲中,初成村莊。2008年,隨著御水溫泉景區(qū)的開發(fā),石巖里村民整體搬遷到了馬地村,石巖里的歷史從此劃上了句號。
至此,我還是不解,一個以馬地為中心,潘氏聚集的行政村,為何叫“李家園”?可惜連潘洪法也無法解答。據(jù)他推測,或許是因為潘氏惦念故土安徽,覺得離家太遠(yuǎn)了,漸漸地就諧音成“李家園”了;又或許曾有李氏人家住在村落中心,故名。
隨著南山竹海和御水溫泉的開發(fā),李家園人致富途徑多了,開個飯館、辦個民宿,李家園路漸漸熱鬧了起來,農(nóng)民的茶葉、板栗等土特產(chǎn)銷路也日益增多。因此,之前外出打工的村民如南歸大雁,在家里為自己“打工”,還接納許多周邊的人來村里工作?!稗r(nóng)村變城市,燈光滿天紅?!边@是潘洪法詩作《詠石巖里村》的一句,景區(qū)開發(fā)而帶來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改善,讓“竹海老人”有了更多的獲得感。
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一批全國鄉(xiāng)村旅游重點村名單,李家園村榜上有名。從安徽到江蘇,從石巖里到馬地,從小村到大村,從靠山吃山到農(nóng)工商的轉(zhuǎn)變,這個山村的人始終用心經(jīng)營著這個“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