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將“文化”歸納為四句話:植根于內(nèi)心的修養(yǎng);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文|夏天
編輯|蔣芳儀
本文首發(fā)于《時代郵刊》第412期
電視劇《人世間》的熱播,讓作家梁曉聲再次成為話題人物。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就憑《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雪城》《年輪》等作品享譽文壇。幾十年來,他已出版各類作品數(shù)十部,創(chuàng)作字數(shù)超過2000萬字。他寫人生百態(tài),更關(guān)注底層小人物,關(guān)注他們的追求和幻滅、執(zhí)著和無奈。
1
出身苦難的他向往美好
梁曉聲原名梁紹生,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哈爾濱。父親是建筑工人,長年在外地工作,母親則靠打零工來補貼家用,一家七口人的生活過得十分艱難。多年后,在《朗讀者》的一期節(jié)目中,董卿問梁曉聲,他的家庭給他帶來了什么,梁曉聲說了三個詞:“貧窮”“愁苦”“無奈”。
那時,父母常常不在家,哥哥又忙于學業(yè),所以梁曉聲從小學二三年級開始便承擔起了家務(wù),每天做飯、擔水、收拾屋子,還要照顧弟弟妹妹。他沒有時間做功課,穿得又破又臟,頭上還長了蟣子,成了班主任和同學眼中不討喜的“逃學鬼”。四年級時,市里準備到他們學校檢查衛(wèi)生,班主任竟不讓他進教室,那種難堪,讓他永生難忘。
面對磨難,他不斷懷疑人生、思考人生,卻從未失去內(nèi)心的善良。他體恤父母,愛護手足,同情窮人,珍重感情,這一切奠定了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基礎(chǔ)。梁曉聲的母親不識字,卻很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喜歡給他們講包公、濟公、楊家將、俠女十三妹的故事。這些故事影響了梁曉聲后來的創(chuàng)作?!拔矣诮裨趧?chuàng)作中追求悲劇情節(jié)、悲劇色彩,不能自已地在字里行間流溢濃重的主觀色彩,可能正是由于小時聽母親帶著她濃重的主觀感情色彩講了許多悲劇故事的結(jié)果?!?/p>
另一位深深影響了梁曉聲的人,是他的小學語文老師。語文老師很欣賞他,總是想辦法鍛煉他,讓他在課堂上為大家講故事,還推薦他的作文在報刊上發(fā)表。語文老師讓他感受到了溫暖,找回了自信,也打消了輟學去當工人的念頭。
他越來越喜歡文學了。中學時代,他在哥哥的影響下,看了很多托爾斯泰、巴爾扎克、雨果、車爾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高爾基等文學大師的作品。這些作品影響了他的早期創(chuàng)作,也塑造了他的三觀。后來,他將“文化”歸納為四句話:植根于內(nèi)心的修養(yǎng);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2
知青生活是他的創(chuàng)作寶庫
1968年高中畢業(yè)后,梁曉聲成了黑龍江的一名兵團知青。當兵團知青是有工資的,他可以補貼家用,還可以給哥哥看病。那時,他哥哥精神出現(xiàn)問題已經(jīng)兩年了,需要長期治療。
在北大荒的那7年,再苦再累,梁曉聲從不抱怨。其實,他很早就習慣了辛苦的工作,以前為了掙點小錢,他就拉過“小套兒”(帶著工具幫車夫拉車),扒過樹皮,掏過大糞……工作之余,別人在休息娛樂,他卻在如饑似渴地讀書、寫作。
為什么要讀書?梁曉聲說:“讀書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當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時,給你一種內(nèi)在的力量。那種力量,讓人不論獨處,還是身陷人海,都能堅守住自己的底線,找到自己的位置?!?/p>
因為勤于創(chuàng)作,他從最初連隊各種發(fā)言稿的“幕后寫手”,變成了在《兵團戰(zhàn)士報》發(fā)表作品的“知名人物”。那時,兵團總部每兩年舉辦一次文學創(chuàng)作學習班,優(yōu)秀作品會被收錄到集子里。他的短篇小說《向?qū)А肪瓦M了集子,正是這篇作品,改變了他的命運。
1974年,復旦大學中文系創(chuàng)作專業(yè)在黑龍江招生,招生老師在眾多作品中發(fā)現(xiàn)了《向?qū)А?。這篇作品表達了一種批判濫砍濫伐現(xiàn)象的思想,具有超前環(huán)保意識。在與梁曉聲見面之后,招生老師找到兵團領(lǐng)導確定要招他。梁曉聲就這樣成了復旦大學中文系的一名工農(nóng)兵大學生。
從復旦畢業(yè)后,他放棄了去文化部工作的好機會,選擇在北京電影制片廠文學部當文學編輯。在北京電影制片廠那間小小的宿舍里,他一住就是12年,懷著驚人的熱情進行創(chuàng)作。33歲時,他以《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震驚文壇,之后又創(chuàng)作了《今夜有暴風雪》《雪城》《年輪》等一系列作品。這些作品大多為知青題材的小說,梁曉聲也因此成了當之無愧的知青文學代表作家。他希望,自己的寫作能讓年輕人了解那段歷史,“如果不知道那個歲月是多么殘酷,也就無法理解如今的可貴”。
3
“好人文化” 身體力行
時代在發(fā)展,上世紀90年代之后,知青文學漸漸失去了活力,梁曉聲開始轉(zhuǎn)型寫起了批判性作品,但無論寫什么類型的作品,他總是在關(guān)注弱者,為弱者發(fā)聲。
其實,梁曉聲自己也過得不容易。剛參加工作時,他每個月49元工資,其中20元寄給父母,同時還要負擔哥哥的醫(yī)藥費;后來,父母身體不好,他把他們接到北京來照顧;上世紀90年代下崗潮的時候,弟弟妹妹失業(yè)了,幾個家庭都要生活,侄兒侄女要讀書,都是他來承擔的……
他的工資不高,稿費也是時多時少,盡管早就功成名就了,但經(jīng)濟壓力一直很大。1995年,他操刀改編的電視劇《年輪》獲得了“《大眾電視》金鷹獎”(2000年改名為“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長篇連續(xù)劇獎,他因此得到了一臺彩電。在他看來,彩電稀罕是稀罕,就是不能吃也不能穿。
他不是沒有別的機會賺錢,但為了專注寫作拒絕了這些機會。“減法的人生,未必不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所謂積極的清醒的人生,無非就是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式。無論行業(yè)豐富到何種程度,機遇多到何種程度,每個人能做好的事情,永遠也就那么幾種。有時,僅僅一種而已?!?/p>
他一直想寫一個大長篇,經(jīng)過好幾年的構(gòu)思,才覺得時機成熟,可以動筆了。5年時光,每天10個小時,他奮筆疾書,在2016年底完成了《人世間》的初稿。隨后又用半年多的時間,對全書進行修改。此時,他已經(jīng)68歲了。
《人世間》有115萬字,以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軌跡為線索,展示近50年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變遷,展現(xiàn)了一代代中國人對真善美的永恒價值追求?!度耸篱g》自出版以來,獲得多項大獎,包括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第七屆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獎、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圖書獎等。2022年,《人世間》改編的同名電視劇播出,感動了無數(shù)觀眾。
有人說,《人世間》之所以動人,是因為講述了平凡生活中的道義和擔當,講述了人性中的“好”。梁曉聲相信人性的美好,也在身體力行著“好人文化”,像大樹一般替全家人遮風擋雨。不過,正因為他家庭負擔過重,一直沒有姑娘想和他過日子。直到1981年,他遇見了焦丹。這個姑娘知道他的家庭情況后,不僅沒嚇跑,反而說:“沒想到你肩上的擔子這么重,那你就更需要一個人來愛護你了?!?/p>
結(jié)婚后,焦丹變著法子為他做有營養(yǎng)的飯菜;當了媽媽后,她最常對兒子說的是“我們小聲一些,不要吵到爸爸寫作”;她支持梁曉聲把一半工資寄回老家,還主動提出接公婆來北京,梁曉聲忙時,她就自己騎三輪帶公婆去看??;梁曉聲承包了哥哥的醫(yī)藥費,焦丹不僅沒意見,還同意把新房讓給哥哥住,而他們自己繼續(xù)住宿舍;他們接濟下崗的弟弟妹妹,幫助他們改善住房,甚至不惜賣了公司配發(fā)的股份,也要湊錢給患尿毒癥的弟媳治病……
梁曉聲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焦丹的支持。焦丹的善與愛,也滋養(yǎng)著他的創(chuàng)作。在《雪城》中,他寫好女人是如何暖化男人的,彌補男人的不完整和幼稚,讓男人“像一個真正的男人走向世界”。
在梁曉聲筆下,有一種永恒不變的對真善美的關(guān)懷和堅守。他一直強調(diào),我們需要“好人文化”,推崇有文化、有知識、有著向上向善的價值觀,認為善的力量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他一直很堅定,無論社會如何變化,時代怎樣變遷,都要努力做一個善良、勇敢的好人。
初審|蔣芳儀
復審|李玲
終審|黃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