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訣歸來好讀書”,訣就是不傳之秘。師父不可能逐字逐句教你,他沒那個時間與精力。師父就是在你讀書讀到一頭霧水時,將訣竅告訴你,讓你恍然大悟。個人認為,《傷寒論》中有二個被人忽視的訣竅,一、辨XX病脈證并治,二、六個提綱證。
先說辨XX病脈證并治,這是最容易讓人忽視的地方。尤其是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旁邊的小字“厥陰嘔逆附”,可能很多人都沒有印象。這也是厥陰篇稱為千古疑篇的重要原因之一,厥陰病本有四證,附厥逆十九證,可能附的太多了,后人將與厥陰作鑒別的厥逆十九證當作厥陰病,爭論不休。
以辨太陽病脈證并治為例,需要辨的內(nèi)容有三,病、脈、證。
通過脈浮緊、脈浮緩、脈浮數(shù)、脈陰陽俱緊等太陽脈,與頭痛、項強、惡風惡寒等太陽證,辨出太陽病,然后并治。
為什么仲師強調(diào)并治?在仲師看來,脈是病脈,證是病證,通過辨證處方,病脈會改變,病證會消失。所以《傷寒例》中既有“辨脈法”,也有“平脈法”。
可能有人會說,證候太復雜了,記不住??!歷代先師為了讓我們從紛雜的證候群中跳出來,提綱挈領的提出六經(jīng)病的提綱證,相當于大法、規(guī)則,只要符合這六條提綱證的特點,就可以定為六經(jīng)病。
一、太陽之為病,脈浮,頭痛項強而惡寒。
二、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三、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四、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jié)硬。
五、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六、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以第一條為例,只要符合“脈浮,頭痛項強而惡寒”的就是太陽病。傷寒是表里辨證,首辨表里,參《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在內(nèi),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辨陰陽就是辨表里,陽在外為表,陰在內(nèi)為里。陰陽再分表里,是為三陰三陽。
在眾多無效證候、迷惑性證候中,先賢提煉出脈浮、頭痛、項強、惡寒四個重要證候,作為太陽病的重要組成部分。
舉例:各種細菌感染性疾病,比如急性乳腺炎,只要出現(xiàn)脈浮,惡寒發(fā)熱,就可以用麻黃湯治療,而且能見證一劑知兩劑已的奇跡,遠甚于后世的清熱解毒法。高血壓頭痛,即使疼到無藥止痛的程度,只要有項強的特點,用葛根湯可以迅速緩解疼痛。
那什么是脈浮?三指布于寸口脈皮膚上就有感覺,下壓有力為浮。如果三指下壓至骨才有感覺為沉,一個“頭痛項強而惡寒”的患者出現(xiàn)脈沉,就要考慮是少陰病,而不是太陽病。所以,雖然“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但具有太陽病證候,少陰病脈象的患者,就是少陰病。脈微細,時時想睡覺又睡不著,有睡眠障礙的,是少陰病。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似乎最易掌握,但太陰病也有類似特點,比如魏龍驤老先生用大劑量白術治便秘,很多人用后或效或不效,就是沒有鑒別出是陽明便秘還是太陰便秘。陽明便秘有“熱、燥、實”的特點,必須攻下。太陰便秘雖然也實,卻是虛證,不可攻之。同理,陽明病也會“腹?jié)M而吐”,之所以強調(diào)“若下之,必胸下結(jié)硬”,就是因為考慮到有人會將太陰病的“腹?jié)M而吐”,誤診為陽明病,二者的根本區(qū)別在脈象,陽明病沉實有力,滑也好,遲也罷,一定有力。而太陰病則脈緩、脈弱、脈無力。陽明熱,太陰寒,所以太陰病“食不下”,就是不想吃或吃了生冷食物以后難受,表現(xiàn)為“自利益甚”,拉肚子,或“時腹自痛”。而陽明病的“食不下”是因為胃腸中痞滿燥實,反而想吃生冷食物,吃了也只是脹滿而已。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厥陰病也會表現(xiàn)為口苦咽干目眩,而且時間更久,更難治愈。厥陰與少陽都會出現(xiàn)矛盾的證候,無非少陽病是主動的,厥陰病是被動的。少陽病往來寒熱,惡寒與發(fā)熱都是主動的,厥陰病厥熱勝復是惰性的,百天如浸冰水浸,夜晚周身如焚,都是反向的。少陽病心煩喜嘔,嘔不欲食,但能吃能喝,相對主動。厥陰病饑不欲食,饑餓卻不想吃,相對惰性。消渴也是如此,本來口渴喝了水會解渴,如太陽病五苓散證的口渴。但厥陰病的口渴不然,口渴時喝也行,不喝也行,一但喝起來又飲不解渴,越喝越渴,口渴與飲不解渴是一對矛盾。“食則吐蛔”,如果把蛔字去掉,那就是食與吐的一對矛盾。厥陰為逆陰,諸陰齊頸而還,獨厥陰逆行而上巔頂。其逆行之勢,失其沖和,所以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逆行至手足,不能回還,就會手足厥冷,陰陽氣不能順接的手足厥冷是厥陰病的典型證候,擁有最終解釋權。
所以,不要把精力用來討論提綱證能不能代表六經(jīng)病,而是要從根本上掌握提綱證,才能執(zhí)簡馭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