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習作主題是“學寫簡單的研究性報告”。征文活動組委會邀請了專家和老師對所有參賽作品進行了嚴格評審,現(xiàn)精選部分金獎習作進行展示。
習作展示
01
關于楷書的研究報告
王瑞涵
北京市三義里小學
一、提出問題
中國書法,是一門以文字為素材的抽象的線條藝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從小練書法的我,在“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中獨愛楷書,愛其形體方正、筆畫平直、端莊雄偉。每天練習之余,我時常想:楷書是怎么演變來的?楷書有何特點?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楷書書法家?帶著這些問題,我對楷書進行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 查閱書籍、報刊。
2. 詢問老師、家長有關情況。
3. 網絡上查詢資料。
三、資料整理
1.楷書的演變過程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秦朝書法家程邈創(chuàng)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方忉尶瑫骸靶误w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惫拭瑫?/p>
楷書始于漢末,通行至現(xiàn)代,長盛不衰。楷書是從漢隸逐漸演變而來的,按照時期劃分,可分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體,它可以說是一種從隸書到楷書的過渡書體,楷書性質還不成熟,造成了百花齊放的場面,意態(tài)奇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美,康有為曾評價有“魏碑十美”。唐楷形成于唐代,集魏晉南北朝楷法為一體,字體嚴肅端莊,筆畫平穩(wěn)凝重,結構嚴謹,是唐代標志性的成就之一。楷書在唐代的法度逐漸完備,進入了完全成熟期。
2.楷書的特點
筆畫書寫的獨立性。每一個正楷字筆畫的起筆與收筆,可以有承上或啟下的形態(tài),但筆畫之間不能連寫。
筆畫形態(tài)的一致性。正楷字要求字內相同筆畫的寫法及形態(tài)趨于一致,便于讀者識別。
字形大小的一致性。上下方正,前后齊平,左右均衡,不越界格,是正楷字追求實用美、大眾美的具體體現(xiàn)。
3.楷書四大家
歐陽詢——歐體
唐朝著名書法家,為書法史上第一大楷書家。其楷書方圓兼施,以方為主,點畫勁挺,筆力凝聚。所撰《傳授訣》《三十六法》《八訣》等總結了書法用筆、結體、章法等書法形式技巧和美學要求,是中國書法理論的珍貴遺產。代表作品有《九成宮醴泉銘》《虞恭公碑》《皇甫誕碑》等。
顏真卿——顏體
唐代書法家。千百年來,唯顏魯公能比肩書圣王羲之,雄視闊步于書壇。其楷書雄秀端莊,方中見圓,具有向心力。用筆渾厚強勁,善用中鋒筆法,饒有筋骨,亦有鋒芒,書風大氣磅礴,具有盛唐的氣象。傳世作品以碑刻最多,代表作品有《多寶塔感應碑》《東方朔畫像碑》《顏勤禮碑》等。
柳公權——柳體
唐代著名楷書家,其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較之顏體,柳字則稍清瘦,故有“顏筋柳骨”之稱。傳世書跡很多,影響較為突出的代表作品有《玄秘塔》《神策軍碑》《金剛經》等。
趙孟頫——趙體
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傳世書跡較多,代表作品有《洛神賦》《道德經》《蘭亭十一跋》等。
四、研究結論
1.楷書是從漢朝隸書逐漸演變而成的,這種演變趨勢帶有明顯的發(fā)展規(guī)律,向著快捷、實用、規(guī)范、美觀的方向發(fā)展。
2.楷書的特點鮮明,筆畫嚴整規(guī)范,線條平直自然,結構勻稱方正。
3.歷史上楷書的書法家云集,其中,楷書四大家“歐顏柳趙”是楷書書法名家。(指導老師:劉繼榮)
02
關于國寶大熊貓的研究報告
連轉子
天水市秦安縣郭集小學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中國的國寶就是大熊貓,大熊貓最多的地方在哪里?大熊貓為什么可以被稱為國寶?大熊貓的主要食物有哪些?帶著這些問題我對大熊貓作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詢問大熊貓養(yǎng)殖人。
2.查閱書籍和報刊。
3.可以網絡搜索。
4.用其他方法。
三、資料整理
1. 地區(qū):大熊貓最多生活在四川、甘肅、陜西等地區(qū)。其中也有野生熊貓,在1985年第二次調查中,全國共有1114只野生熊貓。在2015年第四次調查結果中,全國共有1846只野生大熊貓,其中有1387只生活在四川。
2. 地位:大熊貓在地球上生活了八百多萬年。跟它在一起的動物都頻繁滅絕了,所以大熊貓又被稱為“活化石”。別看大熊貓憨憨的,但在自然界中幾乎沒有天敵。大熊貓已經是完美動物,并且會爬樹、會游泳,所以被稱為“國寶”。在以前,西方獵人在發(fā)現(xiàn)大熊貓之后,大量獵殺它們,把它們做成了標本。后來,大熊貓的數(shù)量越來越少,并且只有中國有,因此有“國寶”這個稱呼。
3.食物:在歷史上,人們認為大熊貓是吃肉的,是肉食動物。后來,科學家發(fā)現(xiàn)大熊貓不僅吃肉,還吃竹子、竹筍這一類植物,并且是它們的主要食物。
四、研究結論
1.大熊貓最多生活在四川、甘肅、陜西。在1985年第二次調查中,全國有1114只。2015年第四次調查中,全國共有1846只野生熊貓。
2.大熊貓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八百多萬年是“活化石”。它會爬樹,會游泳,幾乎沒有天敵。
3.大熊貓被以前的人們認為食肉動物。科學家后來發(fā)現(xiàn)它也以竹子、竹筍為主要食物。(指導老師:姚娟)
03
關于“郭”姓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報告
郭豐宇
合肥市衛(wèi)崗小學
一、問題的提出
語文課上,我們學了《關于“李”姓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報告》。作為一名郭氏子孫,除了自豪我更好奇的是:“郭”姓的起源是什么?歷史上姓郭的名人有哪些?現(xiàn)在“郭”姓人口大約有多少?帶著這些疑問,我對“郭”姓的歷史和現(xiàn)狀作了一次研究。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書籍、報刊,了解“郭”姓來源。
2.上網查閱,了解郭姓人口和分布情況。
3.請教鄰居爺爺(他是一位歷史老師),搜集“郭”姓歷史名人故事。
三、資料整理
1.上網查閱,“郭”姓的來源。
虢叔,周武王之叔。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叔虢仲于西虢國,位封公爵,稱為西虢公。因“虢”“郭”音同,故又稱“郭公”。其后代就以“郭”為姓氏,虢叔則為郭姓的受姓始祖。郭姓最初的發(fā)源地當是今天的河南、山西、陜西等地。
從字義來說,“都邑之外城,謂之郭”?!肮本褪侵竿獬牵垂糯且酝鈬拇髩?。我們小學生耳熟能詳?shù)脑娋洌好戏蜃印哆^故人莊》里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杜樊川《江南春》里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李太白《送友人》里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等都是此意。
2.查閱書籍,了解歷史名人故事。
大唐名將郭子儀,他一生戰(zhàn)功赫赫,平定了安史之亂。元代天文學家、科學家郭守敬主持編撰了《授時歷》,這是我國歷史上施行最久的歷法;他還發(fā)明了多種天文儀器,并負責修建了連接元大都和通州的大運河——通惠河,初步奠定了元代迄今京杭大運河的走向和格局。我國近代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他是唯一一位在核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wèi)星領域均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我國近現(xiàn)代考古學家、作家郭沫若,他是新文學詩歌奠基人……
3.現(xiàn)狀
當代我國“郭”姓人口達到1490余萬,是中國第17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居第144位。
四、研究結論
1.郭姓源于西周初年的虢國公;
2.以居住地為姓氏;
3.出自夏代郭支和商代郭崇之后裔。
縱觀五千年華夏文明的發(fā)展長河,郭姓遠源流長本固枝榮,素以名門望族著稱于世。郭姓人才輩出,有一代名將郭子儀、天文學家郭守敬、科學家郭永懷、詩人郭沫若……我為郭姓名人創(chuàng)造的輝煌感到自豪。(指導老師:張麗麗)
04
關于“近視”的研究報告
李詩嫣
秦安縣王鋪鎮(zhèn)郭集小學
一、問題的提出
據(jù)調查,我國現(xiàn)有盲人500多萬,低視力近千萬人,近視人群最多為兒童及青少年。全國學生近視最新數(shù)據(jù)表明,我國小學生近視眼發(fā)病率為22.78%,中學生為55.22%,高中生為70.34%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近視?近視僅僅是不良習慣造成的嗎?近視與年齡有關嗎?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有關書籍;
2.詢問近視的人;
3.網絡搜索;
4.其他的方法。
三、資料整理
一般來說,近視成因可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在原因有:1.遺傳因素,近視眼已被公認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對高度近視更是如此。有遺傳因素者,患病年齡較早,度數(shù)多在600度以上。但也有高度近視眼者,無家族史。2.發(fā)育因素,嬰兒因眼球較小,故均系遠視,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眼軸也逐漸加長,至6歲后方發(fā)育正常。如發(fā)育過度,則形成近視。但有極少數(shù)為先天性的,在出生時就有近視眼。外因多指環(huán)境因素及不良用眼習慣等,比如:1.看電視時距離太近或時間太長。2.寫作業(yè)或讀書時姿勢不正確。3.在光線過強或過弱的環(huán)境下看書、玩手機。4.經常視覺疲勞,眼睛不能很好地休息。不良習慣會引起近視但不是主要原因,近視是由于長期不良習慣和遺傳因素造成的,近視與年齡基本上是沒有關系的。
四、研究結論
1.很多人因為長期不良的用眼習慣,而引起了近視,我們要保持良好的用眼習慣。
2.近視不僅僅是不良習慣造成的,還可能是因為遺傳和其他原因造成的。
3.近視與年齡無關。
五、保護視力小建議
1.不要在坐車、行走時看書,也不要躺下看書。
2.控制上網時間,少看輻射性強的東西。
3.養(yǎng)成良好的用眼習慣,注意用眼衛(wèi)生。(指導老師:張梅)
05
關于“吳”姓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報告
吳思凝
紹興市柯橋區(qū)鑒湖小學
一、問題的提出。
我姓吳,我的一些同學也姓吳,吳姓的起源是什么呢?“吳”字的寓意和字體演變過程是什么?吳姓人員主要分布在哪里?與吳姓有關的歷史名人有哪些?關于吳姓的趣聞又有哪些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對“吳”姓的歷史和現(xiàn)狀做了一次調查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和報刊。
2.上網查資料。
3.實地考察。
4.多種途徑收集。
三、資料整理
1.起源:關于“吳”姓的來源有多種說法。有說源于“姜”姓,有說源于祝融氏吳回,有說源于“姚”姓。但在歷史上最有名氣、影響最深遠、人丁最旺盛、被目前大多數(shù)吳姓人公認的是來自黃帝“姬”姓。在《通志氏族略》中所記,周太王古公氏的長子太伯、次子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建立吳國,后世子孫以“吳”為姓,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2.寓意和字體演變過程:“吳”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本意一般認為是大聲說話。它是一個會意字,上面是一個口,像張開的嘴。下邊像打著手勢的人。而且天有大的意思,表示說話聲音很大。
3.分布:“吳”姓是一個多源流多民族姓氏,發(fā)源于江蘇無錫。古代吳姓郡王分布于陳留郡、濮陽郡、延陵郡?,F(xiàn)在吳姓主要分布于廣東、貴州、江蘇、廣西、福建五省?!皡恰痹诎偌倚罩信琶诹?。據(jù)國家相關部門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大陸地區(qū)吳姓人口總數(shù)約為2780萬人。
4.名人:戰(zhàn)國時期名將、軍事家吳起,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吳廣,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明代著名小說家吳承恩,清末著名書畫家、藝術大師吳昌碩,現(xiàn)代著名物理學家吳健雄。
5.趣聞:起名對于姓吳的人來說有點難。因為“吳”讀音同“無”,后面加上好的寓意的名字,感覺意思就反過來了。比如吳(無)用,聽起來感覺這個人沒有用。有些大人也會借助諧音梗給孩子取小名,比如吳所謂,吳價之寶。
四、研究結論。
1.“吳”姓為黃帝之姓,是吳國的國姓,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2.“吳”本意一般認為是大聲說話,是一個會意字。字體經過了漫長的演變。
3.“吳”姓發(fā)源于江蘇無錫,現(xiàn)在主要分布于廣東、貴州、江蘇、廣西、福建五省?!皡恰痹诎偌倚罩信诺诹?,人口排第十。
4.“吳”姓出了許多名人。
5.“吳”姓取名很難,常常有趣聞。(指導老師:朱葉娣)
06
“龍”字的研究報告
李鉑然
豐臺二中附屬實驗學校
一、問題的提出
中華文字千千萬萬,如果讓我選一個,那一定是“龍”字。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人向來自詡是龍的傳人。龍是十二生肖之一,我恰好是龍年生人。因而龍于我有著既神秘又親切的意義,于是乎我對于“龍”字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二、研究的方法
1.查閱相關書籍。
2.查閱網上相關資料。
3.向身邊人詢問。
三、資料的整理
1.甲骨文
“龍”字是中國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字,它最早見于甲骨文。甲骨文中的龍字是象形文字,有著獸首蛇身,做匍匐爬行狀。形象生動地向我們描繪了人們觀念中龍的形象。
2.金文
到了金文中的龍字,承襲了甲骨文的形態(tài),變得更加圓潤細膩,龍頭與龍身更加明顯。主體是龍的頭部,長有巨口,其中有牙。
3.纂體
等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金文龍字繼續(xù)有了變化,其張口已變?yōu)槿庑?。蜷體與張口脫離,左半部分是龍頭與龍口,而右半部分則是龍身翻騰的樣子,形象更加鮮明。當時由于諸侯割據(jù),所以“龍”字的寫法也展示了強烈的地域特色,沒有統(tǒng)一的風格。
4.現(xiàn)代文
“龍”從甲骨文、金文到春秋戰(zhàn)國的纂體“龍”字,上方始終會有辛字頭,一種解釋是代表地理位置,另一種解釋是代表權力和鎮(zhèn)壓的意思。簡筆龍字由頭上的辛字演變?yōu)槠湎碌呢白?,也許是表達上的傳承?,F(xiàn)在的龍字由5畫組成,書寫更為方便。
四、研究的結論
1.“龍”字的演變經歷了由簡到繁、由分到統(tǒng)、由繁到簡的一個過程。
2.“龍”字最開始的起源是表現(xiàn)出了人們賦予龍的形象,雖然龍字的發(fā)展經過很多的藝術化處理,但是并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傳承的脈絡清晰。
3.“龍”字的發(fā)展帶有濃濃的歷史特色,封建時期用龍作為帝王象征,代表著權力和地位,這種意義也影響著龍字的發(fā)展。
出生在華夏,身為龍的傳人,自我感覺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褒垺弊值陌l(fā)展向我們彰顯了中國發(fā)展的歷史、華夏文明的傳承。觀之、懂之,則可窺見歷史的縮影。我相信龍字將帶著中國歷史繼續(xù)向前,在歷史長河中經久不息?。ㄖ笇Ю蠋煟褐煊窈?/p>
07
關于“鄂”字來歷的研究報告
高原
武漢市育才第二小學
一、問題的提出
我和爸爸去湖北省博物館參觀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個文物:用陶土制作的,很像鱷魚形狀的小擺件。文物介紹上說,湖北的簡稱“鄂”,來源于鱷魚的“鱷”,但現(xiàn)在我們湖北并沒有鱷魚。并且我的籍貫也是鄂州,一直對這個字比較感興趣,帶著這個問題,我去做了一番了解。
二、研究方法
1.查找各類網頁資料
2.詢問父母和朋友
3.查找各類短視頻解說
三、資料整理
1.來源
“鄂”字最早是作為通假字出現(xiàn),通“鱷”,是鱷魚的意思。夏商時期,山西附近的黃河流域鱷魚較多,當時在那里生活的人們建立了一個名叫“鄂國”的小國。后期隨著西周的建國,實力較強的晉國來到山西地區(qū),原來的土著鄂國就被迫南遷,來到了湖北地區(qū)。
2.歷史名人
孫權:公元229年,吳主孫權在武昌正式稱帝,而這個武昌就是今天的湖北鄂州。
岳飛:南宋時期,名將岳飛曾經駐守現(xiàn)在武漢、鄂州一帶,去世后就曾被追封為鄂王。
吳兆麟:辛亥革命打響首義第一槍的關鍵人物,也是湖北省鄂州市葛店人。
3.現(xiàn)狀
鄂作為一個國家的名稱,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后期逐漸演變成了湖北地區(qū)的地名,也非常具有代表性。來到現(xiàn)代,“鄂”作為地名,是湖北省會武漢的前身,由此可見,用“鄂”作為湖北省的簡稱確實非常合適。
四、研究結論
1.鄂州的鄂,確實來源于鱷魚的鱷,只是因為歷史的變遷,字體發(fā)生了變化。
2.鄂州是個歷史文化名城,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最早的武昌,就是鄂州。
3.鄂字比荊、楚的歷史更久遠,所以湖北的車牌,都是鄂開頭。(指導老師:李艷)
08
關于字謎的歷史與現(xiàn)狀的研究報告
魏雨澤
武漢市育才第二小學
字謎,在中國有悠長歷史,流傳面廣,種類繁多,變化無窮。它在文人雅士中流行,也曾被政治斗爭和圖識術數(shù)所利用。到了現(xiàn)代,字謎更多是作為一種層次較高的娛樂活動在漢族民間流行 ,受到廣大群眾喜愛。
一、問題的提出
元宵節(jié)的時候,人們經常猜字謎。字謎的來源是什么?有哪些關于字謎的小故事?字謎分為哪幾種類型?帶著這些問題,我對“字謎”的歷史和現(xiàn)狀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和報刊。
2.詢問身邊的人。
3.網絡查詢。
4.其他方法。
三、資料整理
1.來歷:字謎是我國民間文學的一種特殊形式,古時稱“瘦辭”或“隱語”,它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那是各國大臣常用暗示、比喻的手法映襯事物,以勸諫君主采納自己的主張,逐漸形成了謎語。漢朝時一些文人常用詩詞、典故來制謎,出現(xiàn)了妙喻事物特征的事物謎和文字形音義的文字謎。
2.字謎的種類:一般有三種,分別是圖畫謎、文字謎、故事謎。
3.字謎的現(xiàn)狀:字謎已流傳千年之久,現(xiàn)在是一個受歡迎度比較高的娛樂活動,各地小孩兒都喜歡字謎。特別是每年的正月元宵節(jié)有猜燈謎的活動,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四、研究結論
1.字謎是祖先流傳下來的,是中華文明的根,它是中華瑰寶,是印刻在骨子里的美。
2.字謎是一種高級的娛樂活動,是一種小孩大人都喜歡的活動。
3.字謎已流傳千年之久,以后可能會成為一種學習漢字的新方法。(指導老師:李艷)
09
中國扇文化的研究報告
趙玉陽
人大附中航天城學校
一、提出問題
扇子源于中國,至今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歷來中國被譽為“制扇王國”。那么扇文化的起源是怎樣的?制扇的工藝如何?中國扇子的文化寓意是什么?扇面書法如何書寫?怎樣傳承和發(fā)展扇文化?帶著這些問題,我對扇文化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網絡搜索。
2.詢問父母、朋友。
3.和小組成員一起交流。
三、調查分析
1.起源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國家,并逐漸傳入日本和歐洲的許多國家。中國扇文化最早可追溯到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烈日炎炎夏季,隨手獵取植物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用以障日引風,故扇子有“障日”之稱,這便是扇子的初源。三四千年的完善改進已使扇子發(fā)展成為幾百個品種的家族。
2.制作方法
手工折扇的制作是非常復雜的,特別是一把好的折扇不但制作的工序繁雜,而且非常費功夫,一把折扇從取料到成扇,期間要經過曬、煮、悶、削、鋸、磨等工序,少則四十余道,多則七十余道,耗時經年,方可成就一把材質穩(wěn)定、結構精巧,符合國人審美趣味的懷袖雅物。
大約在宋朝時,出現(xiàn)了今日常見的折扇并逐漸延續(xù)至今而成為社會主流。折扇繪畫題詩始于明代永樂年間,由此而繁衍出另一種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扇面書畫。
3.文化寓意
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與竹文化、佛教文化都有著密切關系。扇子經過文學作品的生動描寫和廣泛傳播,還具有了形象生動的比喻和象征。比如,因“扇“”與“善”同音,扇子就象征了善行,會給人帶來吉祥安康,所以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都喜歡在房間里掛一幅大的扇面畫,或開一面扇形窗,祈禱善心、善行永駐。
4.扇面書法
扇面書法作為欣賞和收藏之用有其獨到的藝術特色,給人以美的享受,其章法比一般書法的創(chuàng)作更難些,需周密計算字數(shù),妥善安排在扇骨之間的空白處??偟脑瓌t是協(xié)調一致,不能前緊后松,或前松后緊。書寫前最好打個草稿,有十分把握后再上扇書寫。
5.傳承和發(fā)展
對于傳統(tǒng)扇子制作技藝的傳承來說,最大的困難就是后備力量少,年輕人一般不愿意干這種又苦又累的工作,可以說是正面臨著“后繼無人”狀況。其次就是,制扇成本逐年增加。原材料成本比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增長了10—20倍,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人力資源成本大幅度上升的背景下,而扇子的制作大多又都是高質量,就更不容易高品質的傳承了。
四、調查結論
融悠久的歷史、精湛的技藝、高雅的情趣于一體的中國扇文化已經走向世界各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凡是能延續(xù)至今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和保護?。ㄖ笇Ю蠋煟荷驎院?/p>
10
錯題“一錯再錯”的調查報告
季浩哲
北京市西城區(qū)復興門外第一小學
一、研究背景
作為一名五年級的學生,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現(xiàn)象:一是老師反復強調過的題目,我們仍屢屢做錯;二是同一類型的題目,依然會一錯再錯。身邊“一錯再錯”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給老師、同學以及家長都帶來不少困擾。于是,我不禁產生了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一錯再錯”的現(xiàn)象?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吧!
二、研究方法
1. 查閱書籍和報刊。
2. 網絡搜索信息。
3. 詢問身邊的人。
4. 其他方法。
三、調查研究情況和資料整理
通過查閱書籍和報刊、網絡搜索信息以及詢問身邊的同學等調查研究方法,出現(xiàn)錯題“一錯再錯”現(xiàn)象的原因有:
1. 沒有重視錯題的意識。
2. 未能深入分析錯題失誤的原因。
3. 未對錯題進行系統(tǒng)地收集和整理。
根據(jù)調查結果,我們可制定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首先,應增強同學們重視錯題的意識。恩格斯曾說:“無論從哪方面學習都不如從自己所犯的錯誤中學習來得快?!蔽覀儜J識到錯題是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查漏補缺、提高成績的幫手。
其次,徹底探究錯題的原因,對癥下藥。例如:因概念理解不清、知識掌握不牢而導致的錯題,應先從基礎的知識概念學起;因審題不細而導致的錯題,應在做題時高度集中注意力等。我們應明白走馬觀花、淺嘗輒止的學習,是絕不會有成效的。
再次,準備一本錯題集,將所有錯題分門別類收集系統(tǒng)整理。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有言:“君子不隱其短,不知則問,不能則學。”在收集整理的過程中能更好地發(fā)現(xiàn)學習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最后,定期翻看錯題集。狄慈根曾說:“重復是學習之母?!敝挥邢到y(tǒng)復習錯題,加強鞏固練習,才能更好地避免錯題“一錯再錯”現(xiàn)象的發(fā)生。
四、研究結論
1. 錯題“一錯再錯”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
(1)沒有重視錯題的意識。
(2)未能深入分析錯題失誤的原因。
(3)未對錯題進行系統(tǒng)地收集和整理。
(4)沒有二次翻看錯題以及鞏固練習的習慣。
2. 解決方案
(1)增強同學們重視錯題的意識。
(2)探究分析錯題原因,對癥下藥。
(3)建議準備錯題集。
(4)定期翻看錯題集,鞏固練習。(指導老師:苑錚)
11
關于“彭”姓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報告
彭芷熙
武漢市育才第二小學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學校很少有姓“彭”的人,我們班包括我在內只有2名“彭”姓同學?!芭怼毙帐窃趺磥淼??歷史上有哪些姓“彭”的名人呢?現(xiàn)在的“彭”姓占我國人口數(shù)量的多少?帶著這些問題,我對“彭”姓的歷史和現(xiàn)狀作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和報刊。
2.詢問身邊的人。
3.上網查閱資料。
三、資料整理
1.彭姓的歷史
彭祖:堯的臣子籛鏗,陸終氏第三子,帝顓頊之孫,歷虞夏至商,相傳活了七八百歲,后來被封在大彭,為商朝時的諸侯國之一,故稱為彭祖。他的子孫就按照當時習慣,以國命姓。
第二支來自外族的改姓。戰(zhàn)國以后彭人四散,移民中與東南的山越族、鄂湘西部的巴人等南部土著混居。彭人融入當?shù)氐拿褡逯?,成為土著諸姓之一。因此,我國的彭姓同其他姓氏一樣,不斷與其他民族互有基因的流動。
2.文字演變
彭,鼓聲也。這是一擬聲字。在甲骨文中的“彭”字形為右邊像一面鼓,左面有三斜點,表示擊鼓時不斷發(fā)出的聲音。金文和小隸的“彭”字與甲骨文相似,乃一脈相傳,楷書緣此成“彭”字。
古代發(fā)明鼓的目的起初是利用鼓聲來召集部落,進而在祭祀活動中起渲染作用,增加族群的凝聚力和對祖宗的敬畏,成為巫師的做法工具,后來發(fā)展到用于部落之間的戰(zhàn)爭,通過鼓聲來指揮隊伍。
3.彭姓的起源
篯鏗因為能作大鼓,聲音洪亮,鼓聲彭彭,便稱為彭。彭作為鼓聲而形成氏族的圖騰。彭氏族在堯舜時代已經強大,后來發(fā)展成為彭國,古址在今河南北部黃河北岸的原陽縣。彭國一度發(fā)展十分強大,與豕韋氏列為夏商時代的五霸,稱為彭伯。到商朝前中期河亶甲時代。彭伯東進山東濟寧的彭山,隨后迂到彭城,即今江蘇徐州,史稱大彭。公元前1208年商王武丁滅大彭國,子孫遂以國為氏。彭姓的歷史至少有4000多年。
4.歷史人物
從古至今,“彭”姓名人在革命和軍事領域上閃爍著光芒。有開國元帥彭德懷,近代海軍奠基人彭玉麟,秦末起義群雄彭越,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指揮家、軍事家彭雪楓等。
5.彭姓現(xiàn)狀
當代彭姓人口大約766萬,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58%,排在中國第39位。
四、研究總結
1.彭姓源于國姓,出自姬姓。
2.彭姓家族人才輩出。歷史上有開國元帥彭德懷,近代海軍奠基人彭玉麟,秦末起義群雄彭越,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指揮家、軍事家彭雪楓等。
3.截止2023年,彭姓人口約有766萬,排在全國第39位。(指導老師:鄧凌華)
12
關于“張”姓的研究報告
張汐言
江蘇省無錫市尚賢萬科小學
一、問題的提出
我很早就發(fā)現(xiàn),和我同姓的小朋友有很多,僅在我們班,算上我就有5個同學姓“張”,占了全班同學的九分之一,平時在小區(qū)或者公園里玩,也經常能遇到姓“張”的人。那么,“張”姓從何而來?在這個龐大的家族里,又有著哪些歷史名人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對“張”姓的歷史和現(xiàn)狀做了一次調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相關書籍和報刊。
2.借助互聯(lián)網搜索相關資料。
3.詢問同姓族人。
三、資料整理
1.來源
根據(jù)資料顯示,張姓最早出自于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姬姓,是炎黃子孫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姓的始祖是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孫的揮公,因發(fā)明弓箭司弓矢之長,而賜姓揮公姓張于青陽。
2.歷史名人
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張儀,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可謂“一口傾國”;軍事家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名列“漢初三杰”;外交家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中國通往世界的陸路交通,被譽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科圣張衡,發(fā)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醫(yī)圣張仲景,將畢生的精力奉獻給醫(yī)學事業(yè),醫(yī)德高尚,醫(yī)術高超,救人無數(shù);三國猛將張飛,勇武過人,重情重義;書法家張旭,在繼承前人書法成就并加以創(chuàng)新而使得自身的狂草藝術在盛唐時期達到了一個高峰;詩人名相張九齡,積極發(fā)展五言古詩,詩風清淡,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托深遠的人生慨望,著有《曲江集》,被譽為“嶺南第一人”;畫家張擇端,所作《清明上河圖》為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珍寶;明代大臣張居正,輔佐皇帝,銳意改革,憑借一己之力為大明王朝續(xù)命五十年,勞苦功高;少帥張學良,民族存亡之際發(fā)動“西安事變”,促成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現(xiàn)代國畫大師張大千,獨樹一幟,工筆寫意俱臻妙境,與齊白石并稱“南張北齊”……
3.現(xiàn)狀
根據(jù)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發(fā)布的全國姓名報告,截止到2022年3月,全國張姓人口有9540萬人,所有的姓氏中張姓排名第三,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河南。我的太爺爺就是從河南省臨潁縣搬到西安居住的。
四、研究結論
1.張姓來源于炎黃時期的發(fā)明弓箭的張揮,所以“弓”字是“張”字的主要組成部分。
2.張姓源遠流長,人口眾多,歷代杰出人物屢見不鮮,他們涵蓋了政治、軍事、外交、科學、書法、繪畫、醫(yī)學和文學等各大領域,對歷史的發(fā)展和文明的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3.張姓在《百家姓》中排第24位,現(xiàn)在在全國人口數(shù)量中排第3位,截止到2022年3月,全國張姓人口有9540萬人。(指導老師:郭昊)
13
關于諧音成語的研究報告
潘浩軒
佛山市順德碧桂花城學校
一、問題的提出
最近幾年,有些店鋪濫用諧音成語作為招牌招攬顧客,如餐廳招牌“食全食美”,禮品店招牌“百禮挑一”,粥店招牌“眾所粥知”,豬肉店招牌“掌上明豬”,蔬菜店招牌“博覽群蔬”,縫紉店招牌“衣衣布舍”,蚊香招牌“默默無蚊”等。這些成語諧音招牌雖然有豐富的特色和吸引力,但是容易誤導孩子。怎樣用好諧音成語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了實踐活動。
二、研究方法
1.在網絡上收集諧音成語的資料。
2.查閱《新華字典》,核對正確的成語字形。
3.與同學們交流如何規(guī)范使用諧音成語。
三、資料整理
我們收集了如下資料:
1.網友用“耗子尾汁”來代替“好自為之”,讓人覺得惡心?!昂淖游仓笔且粋€拙劣的諧音成語,是語言中的糟粕。
2.婚禮上擺放紅棗、花生、桂圓、蓮子,寓意“早生貴子”。年節(jié)時打碎碗盤,道一句“歲歲平安”,可化解很多尷尬和不安。家長們?yōu)楦翱紝W子準備糕點和粽子,寓意“金榜高中”,祝愿學子考得好成績??梢妰?yōu)秀的諧音成語是富有創(chuàng)意和美好寓意的,能體現(xiàn)漢字的幽默、風趣和典雅。
3.疫情期間,奮戰(zhàn)在抗疫一線的醫(yī)療隊伍各有稱號,如浙江隊叫“浙(遮)風擋雨”、廣東隊叫“披星戴粵(月)”、新疆隊叫“同新(心)協(xié)力”、安徽隊叫“皖(萬)無一失”、廣西隊叫“兵桂(貴)神速”、福建隊叫“國泰閩(民)安”、河南隊叫“隨豫(遇)而安”、重慶隊叫“渝(越)戰(zhàn)渝(越)勇”等。各個隊伍用省份的簡稱結合美好的愿望,概括出他們的英雄事跡。可見優(yōu)秀的諧音是一語雙關,言簡意賅的,既表達了敘事的內容,又表達了美好的祝福。
四、研究結論
1.成語是漢語中的瑰寶,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諧音成語通過改變相同讀音的漢字,從而豐富成語的內涵。在使用諧音成語的時候應懷有敬畏之心。
2.優(yōu)秀的諧音成語是中華民族別具特色的文化,能寄托美好的愿望,增加人們的情趣,提高審美能力,豐富想象力。所以我們應該要傳揚和傳承優(yōu)秀的諧音成語。
3.拙劣的諧音成語是對成語的濫用、亂用。如果這樣廣泛流傳,久而久之將會污染漢字的美感,所以要摒棄和剔除。
五、研究反思
我們要進一步規(guī)范使用諧音成語,讓誤導變成引導,不妨給招牌諧音字加上括號,或者在旁邊標注正確的成語。只要加強引導,能讓孩子開拓思維,增強意識。(指導老師:黎梅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