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2年,70歲的孔子繼失去兒子孔鯉后又送走了愛徒顏回,心情極其低落。
但福不雙至禍不單行。
齊國當政的田成子田恒為壓制公族和其他卿族,同時轉(zhuǎn)移國民視線、強化自身威望,決議對外用兵。
挨齊國最近的魯國于是成了躺槍的冤大頭。
孔子當然不能對自己“墳?zāi)顾?,父母之國”的浩劫無動于衷,思來想去決定派出老挨自己訓(xùn)的頑徒子貢出馬開展危機公關(guān)。
當年,孔子帶著一卡車“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門徒呼呼啦啦地組團周游世界,差旅費不是個小數(shù)字,主要支撐就來自子貢。
孔子游到哪里,子貢的生意就做到哪里,既長了學(xué)問也深度理解了當?shù)仫L(fēng)土人情,這為他開展穿梭外交、撬動國際格局打下了堅實根基。
綜合分析當時的國際形勢后,子貢決定先去齊國轉(zhuǎn)轉(zhuǎn)。
子貢剛見到田恒就不按套路出牌,直接甩出一個找抽的觀點:
魯國城墻破、裝備差,不好打,吳國城墻堅固、裝備精良、士氣也高,很好打,要打就打吳國,別打魯國。
田恒一聽,這什么邏輯?不精神病嗎?
結(jié)果子貢緊跟上一句王炸:
“憂在內(nèi)者攻強,憂在外者攻弱” 。
田恒立馬明白了,魯國太弱,很快就能打廢,轉(zhuǎn)移視線的目的沒達到啊,而且打贏以后長威望的是國君不是我,那還怎么篡位!
只有打吳國這樣反正打不過的強國,才能削弱國君實力和威望。
可是怎么調(diào)轉(zhuǎn)槍口去打吳國呢?子貢馬上又補了一句:
我去說服吳王救援魯國,您就可以引導(dǎo)齊君和吳國死磕了。
子貢到達吳國的時候,雄主闔閭已在伐越作戰(zhàn)中重傷身亡,其子夫差也已大敗越王勾踐為父報仇,伍子胥已在苦勸夫差斬草除根未果后被賜死拋尸錢塘江,西施已成為吳宮女一號,勾踐更已臥薪嘗膽12年。
子貢對一直夢想稱霸中原的夫差說:
齊國表面上是要打魯國,其實暗地里瞄的是你們吳國,您只有去援魯抗齊才能占據(jù)道義制高點,成就齊桓公一樣的霸業(yè)。
夫差很心動,但是又擔心越國在背后咬上一口,有點猶豫。
子貢一笑,您放心,我去說服勾踐與您聯(lián)合出兵。
越國是楚國借鑒晉國武裝吳國的思路扶持起來專門噎吳國的,勾踐手底下兩大重臣范蠡和文種都是楚國人。
自從被夫差大敗后,越國一直是個附庸國,君臣肚子里都憋著火,子貢對勾踐說:
您只要象征性派點老弱病殘跟著夫差出征穩(wěn)住他就行,如果他打贏了,您也交待得過去,如果他輸了,您不正好端了他后院嗎?
子貢最后又轉(zhuǎn)過頭來到晉國求見晉定公:
吳國眼大肚皮小,妄想稱霸中原,作為北方帶頭大哥,您得厲兵秣馬給咱中原小國做主啊!
果然,子貢回去向孔子復(fù)命后沒幾天,吳魯越聯(lián)軍在山東萊蕪大勝齊軍,吳軍乘勝轉(zhuǎn)攻晉國而大敗,越王則趁機偷襲吳國,夫差回援時三戰(zhàn)皆敗,京城失守,最終被殺,吳國滅亡。
三年后,勾踐當上了某一版本的春秋霸主,文種被這位“鵝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的主子逼死,范蠡害怕“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撂挑子辭職下海當起了大商人,據(jù)說還帶走了美女間諜西施,泛舟江湖。
這就是《史記》上講的“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
公關(guān)水準,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