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邊歸雁披殘霞,鄉(xiāng)關在何方?(http://xima.tv/9xUW0T歡迎造訪喜馬FM“逸廬夜畫”主播臺)
中國古人講究諧音,對“四”這個數字似乎有特殊癖好。雖說普通話中“四”和“死”同音,好生不吉利;但是按古羌發(fā)聲,“四”的諧音是“喜”,十分的討喜。所以古人很喜歡拿“四”來說事,比如四大發(fā)明、四大名著、四大美女,還有四大名山。
四大名山的說法都又分為好幾種,傳統意義上說的四大名山是指廬山、龍虎山、黃山和九華山。但是佛教中的四大名山卻是五臺山、普陀山、峨眉山、九華山。道教又不一樣了,分別是武當山、青城山、龍虎山、齊云山。
其實上面所說的各類四大名山的說法,莫衷一是,皆為后世因襲附會。追本溯源,在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中,最具老資格的正宗四大名山是:昆侖山、不周山、蓬萊山、瀛洲。
昆侖山、不周山、蓬萊山、瀛洲。這四大名山才是真正的萬古圣山,數千年來堅定地存在于經典的古籍和人們的內心,呼之欲出,思之無痕。歲月如流滄海桑田,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歷史變成傳說,傳說變成神話,沒有一個人知道這四大名山到底在哪里。
逸廬水墨涂鴉之作:紅蓼渡頭秋帶雨(鏡片。38cm×38cm)
不周山是天地間最古老的神山,在中國神話傳說中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不周山是天地的發(fā)源地,盤古開天地,最后化為不周山,托住天地不再合;不周山也是人類的發(fā)源地,女媧在此用黃泥造人、并常駐此山隨時接受人類信訪。
傳說中不周山位于天地的中心點,是柱在天地間的一座頂天立地的大山,支撐起天,不然天就要塌下來。并且不周山是凡人唯一可以上天庭的路徑。只可惜不周山終年寒冷,凡夫俗子自然不能隨性通過。
不周山之名,最早見于《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不:表否定之意;周:周全,完整。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山海經的解釋是有山而不合,就是山頂好像分成了兩爿,合不到一起。
毛潤之先生曾經有首詩詞,其中有一句“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這里所說的不周山就是指神話傳說中那個不周山。象征著天地之間的終極秩序。
關于不周山的傳說,最著名的莫過于“共工怒觸不周山”。共工是水神,和火神祝融天生水火不容,一言不合發(fā)生了大戰(zhàn)。共工敗逃,祝融追殺,共工悲憤之極,一頭撞向不周山,于是不周山撞斷,天崩地裂,天塌了一個大窟窿,天上天河狂瀉,日月星辰向西北傾,從此東升西落;地上洪水泛濫,江河皆東南流。
古人為何稱不周山在大地中央?那時還沒經緯度的概念,判斷方位依據是陽光的照射。北半球陽光南斜,南半球陽光北斜。只有居于赤道附近的地方,南北照射均衡,古人才會判斷出此地是大地之中。
不周山到底在哪里呢?又要騎在赤道上,又得山頂終年積雪,長得像個擎天柱不說,還得有合不到一塊兒的兩爿山峰。這樣奇特的地理特征明晃晃地擺著,整個地球上,要同時符合這三個基本條件的山,只有非洲的乞力馬扎羅山。
乞力馬扎羅山正好位于赤道南北緯0°上,該山主要由基博、馬溫西和希拉三個死火山構成,其中央火山錐呼魯峰,海拔5,895米,是非洲最高點,山頂終年積雪。該山的主體以典型火山曲線向下面的平原傾斜,形狀就像個斷了上半截的大柱子。說是天柱的遺跡,看著也像。
乞力馬扎羅山在赤道上卻山頂終年積雪不融,有著世界上唯一無二的"赤道雪山"奇觀。更為奇巧的是:乞力馬扎羅山有兩個主峰,一個叫烏呼魯,另一個叫馬文濟,兩峰之間有一個馬鞍形山脊相連,頗具“有山而不合”的異相。
乞力馬扎羅山在大約36萬年前出現過一次大規(guī)模的爆發(fā),它釋放的黑色熔巖蓋過希拉火山口,在馬文茲火山的原址上形成了乞力馬扎羅山鞍。共工怒觸不周山。
《山海經·西山經·不周山》記載:“不周之山。北望諸齜之山,臨彼岳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其原渾渾泡泡。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柎,食之不勞?!币慌蔁釒Р菰瓪夂虻木跋蟆K枋龅墓麑嵪裉?,葉子像棗,開黃花長紅萼的植物,這不就是金合歡樹嘛!金合歡樹在乞力馬扎羅山下草原到處長得歡。
“不周之山”北望的“諸齜之山”,顯然就是乞力馬扎羅山北邊的非洲第二高峰肯尼亞山;“岳崇之山”應該就是非洲第五高峰梅魯山,就在乞力馬扎羅山西南70公里。那么“泑澤”是個什么湖?
《山海經》中多處提到“泑澤”,史學界為此拼了命瞎猜不已,有說是羅布泊的、有說是青海湖的,還有說是星宿海的,但是《山海經》中的泑澤是個方圓十幾萬里以上的真正淡水湖“大澤”,然而中國境內無大的淡水湖,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在最鼎盛之時也就不到5000平方公里,皆稱不上“大澤”。逸廬覺得“泑澤”正是乞力馬扎羅山東北部的維多利亞湖,此湖面積69484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維多利亞湖的原名阿拉伯語念叫“烏凱雷韋”湖,東非肯尼亞的土著發(fā)音如“要烏拉烏”、“約烏勒烏”,頗似“泑”的古音發(fā)聲。維多利亞湖還正是“河水所潛也”——是世界第一大河尼羅河的源頭。
不周山是天地創(chuàng)始人盤古的化身,也是人類創(chuàng)始祖女媧的根據地。當年女媧造人,就是在不周山下大澤之畔,用繩子沾了水狂甩黃泥點子,批量造出了第一批人類始祖。如今考古發(fā)現,也恰是證實了最早的人類誕生在東非肯尼亞維多利亞湖邊,人類在此地橫空出世又漸漸成熟,沿著母親河尼羅河走向北非、走向亞歐大陸、擴散到了全世界,從此分出人種部族、創(chuàng)造多種文明。
共工怒觸不周山之后,女媧也是在不周山腳下,就近煉五彩石補天,天倒是終于補好了,但不知為何,女媧不肯修復不周山。盤古大神就此尸骨無存、祭斷祀絕。從此人間再無不周山。
盤古大神是中國上古神話體系中位分極其超然特別:開天辟地后,化為不周山;不周山傾倒,盤古寂無聲。盤古在幽冥中沉睡萬萬年,也沒有了任何新的音訊傳說,在中國的神仙譜系中,天上神班神位萬千,沒有任何留給盤古的位置;天下寺廟祠堂何止萬千,沒有一處專供祭祀盤古神。
逸廬水墨涂鴉之作:秋高望斷塞上聲(鏡片。38cm×38cm)
蓬萊山是一座漂浮海上的虛無名山,上古的典籍中記載它位于渤海之東,是神仙住的地方。當年秦始皇信了這種沒影子的說法,派徐福東渡尋找蓬萊山求長生仙藥。徐福往東方航海,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再也沒有回頭。
古代日本人就把富士山叫做蓬萊山。不知是日本人托古往自己臉上貼金,還是的確徐福到過日本留下了傳說。日本人堅持說徐福往東方航海,沒有到達蓬萊山,卻到了日本,在日本繁衍生息,當起了土皇帝,過著勝似神仙過的日子了。
昔日漢孝桓帝年間麻姑獻壽時,提到蓬萊山據說在海上向東航行三個月之處。日本彈丸之地,和山東半島一衣帶水,抱根大木頭漂個三五天也就到了,不大可能是蓬萊。
麻姓源于地名,屬于以居邑名稱漢化為氏。漢唐以來,朝鮮半島的百濟國,不論哪一朝代將都城建在哪里,皆稱都城為"固麻"。百濟滅亡之后,有以故國都城稱謂為姓氏者,稱固麻氏,后化為單姓麻氏和固氏,世代相傳至今。而朝鮮百濟國,正是殷商后裔所建。
麻姑穿一種四方形的有點像麻袋的白色直筒裙子,在腰間拿帶子一束,十分流暢和飄逸。這一身利落的俏打扮眼見就是典型的瑪雅風,而且麻姑還能聽講中國話,她多半來自中美洲,是流亡美洲的殷商遺民后裔。
“印加”就是“殷商”的轉音、已知的最古老的美洲文明是來歷不明,憑空降臨的奧爾梅克文明(Olmec)。奧爾梅克文明約起源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正是《史記》所記的殷商失國部族東行出海流亡之時。
跟蓬萊山離的很近的瀛洲,也是一座會走動飄移的神山,位于東海之上,李白說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第一句便是“??驼勫?,煙濤微茫信難求”,找不到也好,存在心里,生生世世留著念想……
這些傳說中的名山我們當然找不到,永遠也找不到,因為它們只存在上古文化的密碼里,存在華夏子孫的血液里……
后來,四大名山就化為了四大生命符號:修道之人死了升天的上昆侖山;在凡間修真成功活體升天的去找蓬萊山;本來就是神仙下凡的歸不周山;生前得道死后成仙的上瀛洲報到。這四大名山,是人間死亡的四條終途,生命的四種歸宿;也是凡人華麗轉身踏入仙班的四條綠色通道,是仙人永恒生命的四個新起點。
古人智慧勘破生死,所以視死如歸,把去世說成歸山。
明朝時在中南海的南海中建了座“南臺”,此臺四面臨水,襯以亭臺樓閣,像座海中仙山,號稱仙島皇宮。清朝順治、康熙年間曾兩次修建,是帝王、后妃的聽政、避暑和居住地。清世祖順治皇帝情場失意斬斷紅塵,大概是覺得生無可戀,因而百無禁忌,覺得此處恍如瀛洲,便將此地更名瀛臺。
后來十全老人乾隆湊趣,御筆題寫"瀛臺"二字,偏愛在這里設宴轟趴,還創(chuàng)了國宴特供“瀛臺酒”。但瀛臺之名,畢竟通溟,非天命強盛人皇克制不住。如是想來,當年慈禧太后把光緒皇帝圈禁在瀛臺,聽聽這個囚所的名字,就覺得頗有點誅心了。
1949年改天換地之后,自然不再講究避忌這些了。毛公周公劉公朱公鄧公等開國諸公均曾居住于此。而現在,瀛臺正殿涵元殿是中國領導人會見外國領導人的定點場所之一。
一篇公眾號說不盡仙山譜牒,本篇且只說說昆侖山。
現代的地圖上,赫然就有個昆侖山,就是那個地跨新疆、西藏、青海那個大搖大擺的昆侖山脈。
《史記·大宛傳》中記載:“漢使窮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昆侖云”。遠古神話說黃河源出昆侖山,張騫認為:新疆于闐的和田河就是黃河的源頭。于是漢武帝根據張騫的見聞,就把和田河的源頭的這條巨大山脈命名為昆侖山,算是致敬傳說中的古昆侖仙山。
這就是現實的昆侖山之所以得名的原由。也就是說,到了西漢時期,真正的昆侖山在哪里,就已經沒人知道了。秦皇一炬焚書,古格萬般成謎。
古籍所記的古昆侖山只是“方八百里”的神秘山地?,F實中這條昆侖山足足橫亙萬里,顯然是太大啦!再說方位四至和地貌特征也都不對。
有人說傳說中的古昆侖山就是現在的泰山,這是扯淡!因為根據《山海經》和《穆天子傳》的記載,昆侖山應該在蔥嶺西部,須得穿越帕米爾高原烏孜別里山口,因此至少得在帕米爾高原以西,遠達現在的中國境外。
《山海經》中有兩段關于昆侖山的記載,記敘備細:
《山海經·大荒西經》說:“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huán)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o:p>
《山海經·海內西經》又說:“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而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
《山海經》的兩段文字,站在世界地理的視界,把昆侖山的位置交代的清清楚楚:“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倍谥袊瞎诺浼?,古稱“西?!本褪堑刂泻?,“流沙”是指沙漠地區(qū),“赤水”指紅海,“黑水”指尼羅河。這個位置,顯然就是現在西奈半島上的西奈山。
西奈山又叫月亮山。位于地中海的南面即“西海之南”、內蓋夫沙漠的西部即“流沙之濱”、紅海的北部即“赤水之后”、尼羅河的西南部即“黑水之前”。
《山海經》中說道古昆侖其下有“弱水之淵”,其外有“炎火之山”。上古時期以南為上以北為下以近陸為里以瀕海為外,這“弱水之淵”就是西奈山北部的死海、“炎火之山”就是西奈山東北瀕海的戈蘭高地。
《山海經》中說古昆侖是“方八百里”。古人常說“方圓百里”的面積,不是指邊長,而是以一個定點為圓心半徑百里的范圍,1里是500米,所以百里就是50000米,“方圓百里”就是50000米半徑的圓面積。也就是2πR=7850平方公里。那么古昆侖山的“方八百里”便是62800平方公里——這倒是真巧了:西奈半島這座山的面積恰好就是23500平方英里,折合61000平方公里左右!
《山海經》中又說到古昆侖是“高萬仞”:仞是古代的長度單位,在上古時期計量單位模糊,仞和尺的字常?;ハ嗤ㄓ?,1仞或1尺,都可特指成年人一臂的長度或手的指掌長度。據陶方琦《說文·仞字八尺考》謂:周制為八尺,漢制為七尺,東漢末則為五尺六寸。如果按1仞等于8尺,粗暴折算“高萬仞”就是高8萬尺,折合26666米,當然是荒謬的!世界上也不存在超過海拔一萬米的山。
古代尺的具體長度與今之尺大相徑庭。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時一尺約23.1cm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約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唐代一尺合今30.7cm;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現代一尺合33.33cm。
再往上推,《山海經》反映的七八千年前的上古時代,一尺該多長自然無法考證。但是周尺一尺約合23.1厘米是已然明證的。而夏商的1仞,又差不多折合周尺的1尺,即在《山海經》所成書的周代,1仞相當于現代的23.1厘米。因此“高萬仞”可以推算出來大約為2310米?!@又是太巧了:請百度一下即知:西奈半島這座山的海拔高度恰好就是7497呎,折合2285米左右!兩者的高度記錄相差不過25米左右而已,看來《山海經》說“高萬仞”是取了個整數值!
古人誠不我欺呀!
《山海經》過去常被吐槽說是玄幻筆記,荒誕不經。其實把《山海經》放到中東北非一帶去閱讀,還是基本上對的上號的。還有一本《水經》也是這樣,被人指斥所說之事無本無根。但要是把《水經》的語境放在中東兩河流域,那就有些靠譜了。
當然如果西漢時代的《淮南子》記載:昆侖虛高一萬一千一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山又疊疊重重的有九層。漢代6尺為1步,按漢尺的1尺22cm折算一下,竟有14671.052米。這個說法就相當不靠譜了。
《淮南子》還記載了昆侖虛上有大稻子,約有四五丈粗,在它的西邊有珠樹、玉樹、璇樹、不死樹,不死樹上結的果實人吃了可以不死。還有鳳凰和鸞鳥。鳳凰和鸞鳥頭掛蛇,足下踏著蛇,胸腹前掛著蛇,沙棠樹和瑯玕樹在它的東邊,瑯玕樹上生長美玉,是鳳凰和鸞鳥的食物。它的南邊有絳樹、雕鳥、腹蛇、六首蛟、視肉,還“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食之無盡,尋之更生如故”,北邊有碧樹、瑤樹、文玉樹,這些都有點不像在說正經話。
逸廬水墨涂鴉之作:墨色紛緋賦洛神(鏡片。38cm×38cm)
西奈山的名字,是根據古代閃米特民族神話中的月亮老人辛(Sin)而命名。所以也能意譯叫“月亮山”。西奈山的希伯來語作Har Sinai、阿拉伯語作Jabal Musa、西文翻譯為Mount Hareh或Mountain of Moses。漢文《圣經》中翻譯或作西乃姆山。亦稱何烈山、摩西之山。不管聲調怎么轉音變調,原始名稱是“Mount Moses”其實都是源自“母西”的諧音——“西王母之山”!
西奈山還有個宗教名稱:The Holy Peak。在自古以來就被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視為圣地。在猶太歷史中,西奈山是上帝發(fā)出啟示的主要地點,根據《圣經》中“出埃及記第20章”和“申命記第5章”,上帝在此向摩西顯靈,并賜給他十誡,該山因此封圣。而在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傳說中西奈山也有差不多神跡出現:上帝、圣賢或先知自山中降臨,為世人指點迷津。所以,后世各教信徒們又虔誠地賦予西奈山“神峰”的名稱:The Holy
Peak。——“Holy Peak”在中國古籍中,便音譯為“昆侖墟”!
隨便插點小知識,以色列人的上帝一詞叫“YHWH”,而不是“Jehovah”。 “Jehovah”讀作“耶和華”,這個發(fā)音是公元7世紀后,基督新教對這個猶太教神圣名字的誤讀,至今正統的猶太教徒和天主教徒并不承認這個念法?!癥HWH”的正確發(fā)音是“雅維姆”或“亞瓦姆”,或許其音更似“西王母”?
昆侖山是中國古代神話的搖籃,現今已知的幾乎所有上古神話,都和昆侖山有點多多少少的關聯。難怪被稱為“萬山之宗”、“龍脈之祖”。
在上古蒙昧時代,古昆侖山是一個有著特殊地位的圣山, 稱為“昆侖墟”。所有古書幾乎一致說:昆侖山在西方,距離中土數萬里。所有古書也幾乎一致說:昆侖山深處,住著西王母。
西王母就是昆侖山的標配代言人。關于西王母,得有個專篇展開詳考。請關注《逸廬夜畫》公眾號的明日新篇發(fā)布:《瑤池阿母綺窗開:西王母的前生后世》。
逸廬水墨涂鴉之作:秋聲(鏡片。38cm×38cm)
因昆侖山遠垂西奈,“昆侖”一詞,在中國古代除指昆侖山外還泛稱指黑色的人種或物品。唐人沿用此義將黑色皮膚的人統稱為昆侖人?!?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8px;color: black;">舊唐書·南蠻傳》曰:“在林邑以南,皆卷發(fā)黑身,通號昆侖”。這些黑人大多來自于南洋諸島和非洲地區(qū)。
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三記載:“西南海上有昆侖層期國,連接大海島,……海島多野人,身如黑漆,拳發(fā),誘以食而擒之,動以千萬,賣為蕃奴?!边@些人大多數是被從北非昆侖山一帶販運到中土的。或精習樂舞,供人娛樂,或屈為奴仆,供主人役使,所以時人稱其為昆侖奴。
唐朝開放異常,在國際化大都市長安,各種膚色的人滿街游走,當時貴族圈內流傳的一句行話,叫做“昆侖奴,新羅婢”。新羅的婢女若同于今時菲傭,專業(yè)訓練,乖巧能干。而昆侖奴一身漆黑,體壯如牛,性情溫良,踏實耿直,京中世家大族,沒有“昆侖奴”和“新羅婢”效命,則難稱豪門。
嚴格分辨的話,唐代的昆侖奴,一部分確是輾轉來自北非,又稱為“僧只奴”。“僧只”是馬來群島和唐人對非洲黑人的稱呼,“僧只”之稱即“Zangi”的音譯,即桑給,其實就是現在的桑給巴爾。昆侖奴也有一部分是居住在東南亞及南亞地區(qū)的矮黑人,屬尼格里托人種。古人不會去細分黑奴來源,只要是來自異域渾身漆黑的,都叫“昆侖奴”。
《千字文》提到“玉出昆崗”。昆侖山中處處有河,河中多出玉石,昆侖玉質地堅韌、溫潤細膩、晶瑩光潔,故質純致密且色澤素雅。昆侖玉的主要特點就是堅硬,上古時代曾用昆侖玉制作兵器,制作祭天祈福的法器。昆侖玉被譽為具有山川精靈、人文精神的美物,成為君子高潔情懷的象征。女媧補天是到昆侖山采的五色石,精衛(wèi)填海也是到昆侖山銜的小石頭。
現在的和田玉就是托名昆侖玉而出名的。和田玉硬度在摩氏6.5以上,密度3.0以上,透閃巖成份達93%以上,但在玉石分類中依然屬于軟玉,并不是傳說中的神品昆侖玉。
昆侖山中還盛產各種奇奇怪怪的天材地寶,白娘子把許仙的靈魂嚇得出了竅,就到昆侖山盜吃了能讓人還魂的仙草。
昆侖山是黃帝在下界的都邑。昆侖山由神陸吾主管,他還管理著天上九域。陸吾人面虎身,虎爪,九條尾巴。神陸吾,據郭璞注釋,就是肩吾,莊周曾說:“肩吾得之,以處大山?!毙误w像虎一樣的陸吾神,說就是《海內西經》中的開明獸。
昆侖山中有一種土螻,喜歡吃人。土螻生有四只角,安靜時像只大山羊。山中還生長著一種叫做欽原的大鳥,形狀像馬蜂,大小類似鴛鴦,欽原如果螫了其他鳥獸,這些鳥獸就會死掉,如果螫了樹木,這些樹木也會枯死,人遇上它兇多吉少。
昆侖山上有一種名叫沙棠的樹,形狀同棠樹相似,黃色花朵,紅色果實,果實的味道像李子,但沒有核。沙棠可以用來防御水災,如果吃了它的果實就不會淹死。山中的薲草形狀像葵,味道像蔥味,吃了它可以解除疲勞。
昆侖山上還有一種鶉鳥,是鳳凰之屬的鳥類,《海內西經》中說,昆侖開明西北皆有鳳凰,就是指的這種鶉鳥,《禽經》中說:“赤鳳謂之鶉?!冰國B管理黃帝的各種器具和服飾。
昆侖山的仙主西王母住在“瑤池”邊。李白說“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據《山海經》記載,西王母每年八月初八在瑤池舉行蟠桃宴會,宴請諸神仙。
昆侖山是生氣之源,物本之源。從昆侖山向全世界發(fā)出五支龍脈,三支通到中國,一支伸向歐陸,一支連脈東非。昆侖山也是天下大河的總源頭:河水發(fā)源于此,向南流去,然后再向東流入無達。赤水也發(fā)源于此,向東南流去入汜天之水。洋水也發(fā)源于昆侖山,向西南流入于丑涂之水。黑水也從昆侖山中流出,向西南流入大杅。
逸廬水墨涂鴉之作:莫愁(鏡片。38cm×38cm)
現實中的昆侖山就沒什么好說的了。無非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無非玉虛峰、玉珠峰、公格爾峰、昆侖河、庫里湖、昆侖泉、云上草原、野牛溝巖畫、六月映雪奇觀、墊狀駝絨藜。卡爾達西火山群、葉爾羌河洪積扇、拉達克東方盤羊……縱然萬千氣象,終究人間格局。
倒是昆侖山脈附近,有個那棱格勒峽谷有點意思。
那棱格勒峽谷又叫“死亡谷”,在世界上卻名聲顯赫,為世界著名的五大死亡谷之一。那棱格勒峽谷東起青海布倫臺,西至沙山,全長105公里,寬約33公里,谷里四處彌漫著一股陰森懾人的死亡氣息。谷中水草肥美,植物繁茂,但是人畜動物進內,九死一生,尸骨無存。
那棱格勒峽谷終日雷電不斷,驚天動地,奇怪的是,雷電僅限谷中肆虐,谷外卻是常年風和日麗,晴雨妖嬈。據測定在這一帶靠近山頂的地方有1000—3000高斯的強磁性,這個來歷不明的磁力場鬼斧神工,猶如天神布下的魔法陣,自行運行了千千萬萬年。
那棱格勒峽谷中常有與圣埃爾摩火同樣的尖端放電現象。一旦人畜不幸遭到雷擊斃命,隨之便會尸體消失??茖W家們吞吞吐吐解釋說,這個現象或許與這一帶覆蓋著的凍土有關。厚達幾米的凍土層一到夏天氣溫上升,則變成沼澤地。活人活畜沒事,死人死畜就會被沼澤地立即把尸體淹沒,隱藏起來。
——這個解釋你信嗎?反正逸廬頑劣,聽著覺得不像!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