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
老子為什么說上德無德?用什么樣的標(biāo)準(zhǔn)來衡量上德和下德的區(qū)別?老子說的上德下德和佛祖說的那句話相當(dāng)?又和儒家朱熹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欲”有何關(guān)系?
想收聽音頻文件,請點擊上面的綠圈圈
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八章開始進入德經(jīng),我們來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這一小段重點強調(diào)上德和下德對比。上德不德,就是上等品德的人,真正有德的人,是不表現(xiàn)出來他的有德的,不刻意。正是因為他不表現(xiàn)、不刻意,所以他才真正的有德。
01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那么跟上德相對等的,次一個檔次的是下等的品德,它一定外在表現(xiàn)出來。
上德就是做了好事不留名的,不希望別人知道的,不自己去宣傳的。而下德是反過來的,雖然他也做了好事,他也行了道德,但是他要聲張的,他要讓別人知道的。
那么,真正的得道之人是自然而然,是清靜無為的,只要是刻意的表現(xiàn)出來,這就已經(jīng)不純了,就達不到這種真正有道的境界,所以叫: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等品德的人,真正有道的人,他做事的時候是自然而然的,不刻意而為的。就是很多人辦公室墻上掛的那四個字:道法自然。
而下等品德的人,他做好事的時候,是要有目的的、刻意的,所以是表現(xiàn)出來的。而上德之人,他的品行,別人是看不到的,所以是無以為。而下德的,他的所作所為是有以為。
02
其實把這段讀完了之后,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對比什么叫上德,什么叫下德?也可以用這四個標(biāo)準(zhǔn),來進行自我對照和檢討。也可以用這四個標(biāo)準(zhǔn),來去看我們身邊的人。
第一個標(biāo)準(zhǔn),內(nèi)在和外在,上德。是內(nèi)在有道,內(nèi)在有德,內(nèi)在的修為非常好,而下德是外在的表現(xiàn)。
我們講得再直白一點的話,就是上德之人內(nèi)在和外在表里如一。而下德未必,外在表現(xiàn)很有道德,但是他可能內(nèi)部摻雜著私欲,可能他在做善事的時候,他圖虛名,或者有別的目的。
第二個,上德是本質(zhì),而下德是外在的表現(xiàn)。
第三個,上德是無形,看不出來的,而下德一定是有形的,是可見的,可聞的。
第四點,就是上德之人,他是自然而然、自動自發(fā);而下德之人是刻意而為,有自己的目的。
所以我們看一個人不能只看表面,要看本質(zhì),不能只看他做了什么,還要看他為了什么,還要看他是自然而然還是有別的目的。
03
其實,讀了這段《道德經(jīng)》之后,立刻就會想到《金剛經(jīng)》當(dāng)中,佛祖也告誡:無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
布施就是把自己的交給別人,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但是這個布施分兩種,一種是有相布施,一種是無相布施。
所謂無相布施,就是不刻意而為。正好趕上了,正好我有能力,然后我就做了。做完了之后,我就不會放在心上了,也不希望別人知道,也不渴望對方某天給我回報。做了就做了,自己會把它忘得一干二凈。
而且佛祖講:不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不住相布施,不在乎的這種布施,其實就是老子講的上德,就是自然而然,就是無為而為。
如果我去做了一件好事,想讓別人知道,我刻意去做了這件事,然后我還希望某天能得到回報,那就是住相布施,就是有為,就是下德。
04
老子講上德和下德,也讓我想到了儒家朱熹,朱大圣人,提到了“存天理,滅人欲”。
其實,如果我們想一想,推理一下就會知道,老子講得上德之人,就是內(nèi)心存有天理的人,用天理來指導(dǎo)自己言行的人,這叫上德。上德之人就是存天理之人。
只要天理在人的內(nèi)在占了上風(fēng),那么就是老子說的上德,就是無為而為,不刻意而為,就是佛祖說的不住相布施。
而一旦有了人欲,就是下德,甚至比下德還要低,就是有為而為,有目的、有私心、求回報、想表現(xiàn)。
其實,上德和下德最本質(zhì)的就是,是不是自然而然,是不是有分別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