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給我一打嬰兒,我可以將他培養(yǎng)成任何類型的人”。
說這話的人叫約翰·華生,著名的行為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
約翰·華生生于1878年,父親是一個性情暴躁的小農(nóng)場主。母親是一位虔誠的美南浸信會信徒,從小按照嚴格的教規(guī)培養(yǎng)華生,導致他以后對任何形式的宗教都很反感。他幼時學會了木匠技能,這也成為他一生的愛好。
13歲那年,他的渣男父親拋妻棄子與別的女人私奔,在這種家庭長大的華生,懶惰又叛逆。據(jù)他后來說,那時他懶惰、不順從,學業(yè)成績不好。
父親與人私奔后,華生的母親無奈賣掉農(nóng)場,和華生搬到一個叫格林維爾鎮(zhèn)居住。來自偏僻鄉(xiāng)村農(nóng)場的華生經(jīng)常受到同學的嘲弄,這使他更加孤僻和叛逆,曾經(jīng)兩次被捕,一次是因為和黑人打架,第二次是因為在城內(nèi)鳴槍。
這時的華生,怎么看都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社會底層不良少年,按照這種發(fā)展趨勢,長大后肯定是個街頭小混混。在所有人都不看好他的時候,約翰·華生開始逆襲了。
16歲那年,他意識到以現(xiàn)在的成績根本不可能上大學,于是,他請求面見當?shù)孛滥辖艜母柭髮W的校長,在和校長面談后,他竟然奇跡般的獲得入學許可。
起初他遵循母親的意愿,選修神學,后來實在對宗教反感,就放棄了。
華生在大學期間,一改往日的叛逆懶散,學習非??炭?,并于1900年獲得文科碩士學位。畢業(yè)后,華生擔任了一年只有一個班級的小學校長。他聽說自己過去的哲學教授在芝加哥大學任教,于是故技重施,寫信向芝加哥大學校長自薦,請求免費入學,同時又請自己的母校福爾曼大學的校長寫了一封推薦信,約翰·華生得以如愿以償進入芝加哥大學哲學系。但是不久華生發(fā)現(xiàn)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是心理學,于是決定轉(zhuǎn)向心理學系,經(jīng)過三年艱苦的學習,他于1903年獲得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yè)后,約翰·華生留在芝加哥大學教實驗心理學,那個年代,心理學還沒從哲學與神學中擺脫出來。盡管有人將自然科學精確的實驗方法,引入到心理學的研究當中,但始終擺脫不出以意識為主的研究方法。
約翰·華生意識到,心理學若只是研究意識或者意象等心理狀態(tài)的話,難以發(fā)展成一門真正的學科。
在芝加哥大學工作的幾年他做了大量的動物行為實驗,表現(xiàn)出對動物行為研究的偏好,他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意識而是行為,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必須拋棄”內(nèi)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學常用的實驗法和觀察法
1913年,華生在美國《心理學評論》雜志上發(fā)表了題為《一個行為主義者所認為的心理學》的論文,這篇論文,一般被認為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起點。
華生的行為主義觀點很快被年輕的心理學家們所接受,華生開始聲名鵲起,名利接踵而來,論文發(fā)表兩年后,華生就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華生的理論引起了心理學的變革,他被追捧為行為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但他本人并不滿足于此,由于之前的所有研究都是基于動物行為。在他看來,所有對人類大腦活動的猜測都是危險的,因為這一過程在客觀上是無法知曉的。
他認為只有人類的行為,才能解釋人類對于一系列外部刺激的反應(yīng)。為此,他設(shè)計了一項實驗。由于被試對象叫小艾伯特,這個實驗又叫“小艾伯特”實驗。
1920年,一個只有8個月大的嬰兒“小艾伯特”也來到華生的身邊。小艾伯特是個健康、正常的幼兒,當時還只會爬行,長得特別可愛。華生在日托中心選中他的原因是,他看起來更加“鎮(zhèn)定而被動”。
實驗一開始,約翰·華生不斷的把小白鼠、小兔子等小動物送到小艾伯特面前,如華生所料,小艾伯特并不懼怕這些動物,反而用手摸他們。
兩個月后,當華生再次把這些小白鼠送到小艾伯特面前,小艾伯特還是像之前那樣試圖觸摸它,然而就在小艾伯特要摸到小白鼠的那一刻,華生在他身后用鐵錘敲擊懸掛的鐵棒,制造出刺耳的聲音。巨大的響聲嚇得小艾伯特趴在地上,大哭起來。
此后,每當小艾伯特要撫摸小白鼠時,華生就會敲擊鐵棒將他嚇得大聲哭喊。如此反復(fù)幾次后,只要小白鼠一出現(xiàn)在小艾伯特面前,即便華生不再敲擊鐵棒,他也會感到非常痛苦,大聲哭著轉(zhuǎn)身背向白鼠,試圖逃離。
5天后,華生想知道,他對小白鼠的恐懼是否可以轉(zhuǎn)移到其他的動物上。又把小兔子送到小艾伯特面前,此時小艾伯特已經(jīng)開始害怕所有跟小白鼠一樣有毛的東西,就連毛皮大衣也會令他不由自主的恐懼。甚至華生打扮成圣誕老人,他也會對圣誕老人的白色胡子感到恐懼,整個身子趴在墊子想要擺脫它。
華生成功的讓一個嬰兒,恐懼一個他之前完全不會害怕的東西,這讓他興奮不已,他開始撰寫論文,向世界宣布人的行為可以像機器一樣被制造出來。
論文一公開發(fā)表就轟動了世界。
在那個年代,資本主義欣欣向榮,科技不斷取得突破,人類對未來充滿希望,實用主義信條幾乎成為整個美國的行動準則,人們并不關(guān)心實驗過后的小艾伯特怎么樣,以及這種實驗是否違背科學倫理,而是華生的結(jié)論到底有什么用。
在這種社會氛圍下,再加上華生本身就激進,于是在這項并不成熟的理論基礎(chǔ)上,他寫出了許多兒童教育相關(guān)的書,并在其中聲稱:只要給他一打健全的嬰兒,他可以將其訓練成為任何類型的人物。
華生這種前無古人的理論出現(xiàn),簡直成了千萬父母的福音,他們似乎終于找到科學的方法來治理熊孩子了。
然而,在華生理論基礎(chǔ)上,衍生出的哭聲免疫、延遲滿足、嬰兒獨立完整睡眠等育兒方法,造就了一代美國兒童的精神創(chuàng)傷。
以“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法為例,這種方法的確可以訓練出一個極少哭鬧、讓媽媽省力的乖嬰兒。但是這樣的嬰兒長大后,會極度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造成人格破碎。
在華生育兒理論中成長的一代美國兒童,從小就缺少父母的關(guān)愛,留下了童年創(chuàng)傷。當他們長大成人后,輕則出現(xiàn)匱乏安全感、睡眠障礙,重則出現(xiàn)了自閉癥、精神分裂等癥狀。
華生自己的孩子也極為悲慘,大兒子雷納因童年時代缺乏關(guān)愛,多次自殺,終于三十幾歲時自殺成功。二兒子如行尸走肉般流浪,和父親幾無瓜葛。女兒酗酒、多次產(chǎn)生自殺念頭。育兒失敗的悲劇甚至延伸到第三代,連他的外孫女也深受其害,一生中多次嘗試輕生。
四十多年后,心理學家哈洛用猴子實驗推翻了華生的理論基礎(chǔ),一時之間,華生成為了美國媽媽們最討厭的人之一。
人到晚年的華生,也開始后悔他自己在育兒領(lǐng)域的寫作,他直接表示他在這方面的知識并不充分,可再也挽回不了他的孩子以及千萬兒童一生的幸福。
然而這種已經(jīng)被美國父母拋棄的育兒理論,改革開放后,又被一些半吊子的學者,引進入中國,并被一些家長接受,辛虧我國有隔輩親的傳統(tǒng),這種育兒方法通常會被爺爺奶奶阻止,不然后果不堪設(shè)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