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生活節(jié)奏,每個人,無時無刻不是一個“趕”字。我們忙得,根本顧不上說那么多沒用的話。而必要的話就是這么多,起床,吃飯,作業(yè)做完了么?考試怎么樣?今天去哪吃飯?家里人在一起,聊天的時間少已經成為常態(tài)。
然而,不管多大的孩子,跟爸爸媽媽有話說,都是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溝通;不論是在身邊,還是分隔兩地,彼此說些有用沒用的話,更是親情,是愛意。
我欽佩一位有心的媽媽,事業(yè)有成的企業(yè)家,在女兒的求學過程中與女兒分隔兩地,大概有一半的時間不能在一起,但幾乎每天和女兒保持一兩個小時的通話。憑借這種高濃度的陪伴,度過了女孩的青春期和升學、考試的重要節(jié)點。女孩兒所有的朋友、活動,讀什么書,看什么電影,都會跟媽媽念叨。這樣一路的電話熱聊,收獲的是孩子跟媽媽絲毫沒有疏離感,而每次的相聚,更加深了彼此的氣息相通。有媽媽的全方位指引,女孩兒順利地走在成長的路上。
其實這位媽媽并不話癆,總是一派干練,但女兒的連線是隨時應答的,不管是半夜還是凌晨,只要女兒電話撥過來,媽媽就像上了發(fā)條的鬧鐘,立刻接聽,無論是在睡覺還是在開會。多年來抓緊時間和女兒的溝通,完美地彌補了沒和女兒在一起的遺憾。
媽媽和孩子,先要說,再追求說話的品質。我們跟孩子說話,很多時候是命令、指點、教育,平等的輕松的談話很少。有時甚至有指責、有挖苦,那還真不如不說。
想當初,媽媽們都曾經是安靜的小女生,但自從懷孕以后,感受到胎動的一霎那,那個碎嘴的女人就像忽然被喚醒了一樣,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
懷孕的時候,撫摸著肚子里的寶寶說;喂奶的時候說,換尿布的時候說,洗澡的時候說。這種只屬于媽媽和寶寶的呢喃,教會了孩子說話,不但有利于孩子的語言發(fā)展,更進一步建立了媽媽和孩子之間的聯(lián)結,有助于發(fā)展親密的親子關系。
培養(yǎng)孩子說話的能力,一定是媽媽開始的。所以媽媽跟孩子說話,要盡可能地做到語言簡明、優(yōu)美。
認識一個3歲的小男生,他的清晰發(fā)音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可以說是出類拔萃的。細問,原來媽媽是優(yōu)秀的語文老師,懷著他的時候,也不間斷地在上著語文課。這是多么好的胎教啊。
多跟孩子說說話,不只限于孩子的學習和學校,話題可以海闊天空。吃飯的時候,愉快地聊聊爸爸的工作;散步的時候,討論一下外星人的世界。
小時候,要求孩子說清楚,說明白,說得有內容,說得有意思,是語言的輸入,也是價值觀的滲透;長大了,是平等地討論問題,也是父母向孩子學習的重要途徑。
所謂陪伴,就是以合適的方式跟孩子聊天,2歲、12歲、22歲,應當各有不同。隨著孩子長大,話癆媽媽也要逐漸有所節(jié)制,而且為了和孩子聊得來,還需要不斷學習新東西。
跟孩子有話說,是親子關系的最佳狀態(tài)。無論是幼兒期、青春期還是長大成人之后,彼此陪伴的重要內容,是一起說說話。
其實豈止是父母和孩子,成年人之間,有話說,都是頂當緊的事兒。
今天,你們聊了么?
前文:我的禮物我做主
推薦:和孩子溝通,你準備好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