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志遠
臨床時重點藥物在眼前閃爍,大量投用可獲得驚人的療效,如:
1、蜈蚣超過3條,鎮(zhèn)驚,治多動、癲癇;
2、浮萍超過20克,治糖尿病身癢;
3、麻黃超過20克,利尿、升高血壓;
4、細辛超過20克,療頭痛、牙痛、肌肉痛;
全蟲超過20克,治頭痛、癥瘕;
5、水蛭超過20克,治癱瘓、消慢性炎癥;
鱉甲超過20克,消肝脾腫大、肝硬化、口鼻出血;
6、紅花超過20克,降血壓、擴張心臟冠狀動脈。
知母超過30克,止咳、降血糖;
7、白芍超過30克,止血、鎮(zhèn)痛、利尿;
8、半夏超過30克,催眠入睡;
9、柴胡超過30克,發(fā)汗退燒、使月經(jīng)下行;
10、川芎超過30克,降血壓,治頭痛、腦梗死;
11、桂枝超過30克,治腹內(nèi)逆氣上升、心動過速;
澤瀉超過30克,降血壓,治濕疹、陰囊瘙癢;
12、人參超過30克,升血壓、寧心定喘,調(diào)整心律;
13、皂刺超過30克,消瘡瘍,治盆腔炎輸卵管粘連
14、連翹超過30克,止嘔、發(fā)汗解表;
15、肉蓯蓉超過30克,潤腸、解除便秘;
16、丹參超過30克,安神,治失眠多夢;
17、山楂超過30克,降血壓血脂,治萎縮性胃炎;
18、石菖蒲超過30克,發(fā)音,治久瀉、半身不遂;
19、大黃超過30克,破血通經(jīng),治躁狂型精神分裂癥;
20、決明子超過30克,降血壓、血脂,治哮喘、小便熱痛;
21、葛根超過30克,治腦鳴、高血壓頭痛、脖子肌肉痙攣、硬皮病;
22、當歸超過40克,滑腸、活血通月經(jīng);
23、附子超過40克,強心救脫;
24、枳殼超過40克,升提胃下垂、子宮脫出;
25、夏枯草超過40克,消甲狀腺結(jié)節(jié)、小瘤;
26、地龍超過40克,治偏癱手足不舉;
27、延胡索超過40克,鎮(zhèn)靜安眠;
28、骨碎補超過40克,治頭暈耳鳴、手足麻木;
29、杜仲超過40克,降血壓,治腿痛、腳軟行走無力;
30、槐米超過40克,降血壓、血脂,治泌尿系結(jié)石;
31、茯苓超過40克,行水,治眩、癔癥發(fā)作、奔豚氣由腹上沖;
32、代赭石超過40克,治頭眩、哮喘;
33、防己超過30克,鎮(zhèn)痛,尿量減少;
34、益母草超過50克,降血壓、收縮子宮,治腎炎浮腫、肝硬化腹水;
35、白術(shù)超過50克,益氣、通腸、解除便秘;
36、小薊超過50克,止血、降血壓;
37、郁金超過50克,治精神分裂癥,排膽道、泌尿系結(jié)石;
38、玄參超過50克,清頭面烘熱、消淋巴結(jié)結(jié)核;
39、女貞子超過50克,治耳鳴、復發(fā)性口腔潰瘍;
40、桑寄生超過50克,保胎、降血壓,治強直性脊柱炎;
41、仙鶴草超過50克,治盜汗、脈象間歇、潰瘍性結(jié)腸炎;
42、莪術(shù)超過50克,治子宮肌瘤、卵巢囊腫、慢性炎塊;
43、黃連超過50克,降血糖,治結(jié)腸炎、慢性腹瀉;
44、連翹超過30克,止嘔、發(fā)汗解表;
45、肉蓯蓉超過30克,潤腸、解除便秘;
46、丹參超過30克,安神,治失眠多夢;
47、山楂超過30克,降血壓血脂,治萎縮性胃炎;
48、石菖蒲超過30克,發(fā)音,治久瀉、半身不遂;
49、大黃超過30克,破血通經(jīng),治躁狂型精神分裂癥;
50、決明子超過30克,降血壓、血脂,治哮喘、小便熱痛;
51、葛根超過30克,治腦鳴、高血壓頭痛、脖子肌肉痙攣、硬皮病;
52、當歸超過40克,滑腸、活血通月經(jīng);
53、附子超過40克,強心救脫;
54、枳殼超過40克,升提胃下垂、子宮脫出;
55、夏枯草超過40克,消甲狀腺結(jié)節(jié)、小瘤;
56、地龍超過40克,治偏癱手足不舉;
57、延胡索超過40克,鎮(zhèn)靜安眠;
58、骨碎補超過40克,治頭暈耳鳴、手足麻木;
59、杜仲超過40克,降血壓,治腿痛、腳軟行走無力;
60、槐米超過40克,降血壓、血脂,治泌尿系結(jié)石;
61、茯苓超過40克,行水,治眩、癔癥發(fā)作、奔豚氣由腹上沖;
62、代赭石超過40克,治頭眩、哮喘;
63、防己超過30克,鎮(zhèn)痛,尿量減少;
64、益母草超過50克,降血壓、收縮子宮,治腎炎浮腫、肝硬化腹水;
65、白術(shù)超過50克,益氣、通腸、解除便秘;
66、小薊超過50克,止血、降血壓;
67、郁金超過50克,治精神分裂癥,排膽道、泌尿系結(jié)石;
68、玄參超過50克,清頭面烘熱、消淋巴結(jié)結(jié)核;
69、女貞子超過50克,治耳鳴、復發(fā)性口腔潰瘍;
70、桑寄生超過50克,保胎、降血壓,治強直性脊柱炎;
71、仙鶴草超過50克,治盜汗、脈象間歇、潰瘍性結(jié)腸炎;
72、莪術(shù)超過50克,治子宮肌瘤、卵巢囊腫、慢性炎塊;
73、黃連超過50克,降血糖,治結(jié)腸炎、慢性腹瀉
74、薏苡仁超過60克,祛濕熱、肌肉關(guān)節(jié)酸痛;
75、紫石英超過60克,治房顫、宮寒不孕;
76、豨薟草超過60克,降血壓、治四肢麻木;
77、熟地黃超過60克,治腦萎縮、老年癡呆,不發(fā)生胸膈脹滿;
78、五味子超過60克,降低肝炎轉(zhuǎn)氨酶,治咳力強;
79、苦參超過60克,平喘鎮(zhèn)咳、利水消腫、止癢,治脈象間歇;
80、山茱萸超過60克,斂汗固脫、急救亡陰。
81、酸棗仁超過60克,治焦慮、心慌、頑固性失眠;
82、牡蠣超過60克,治肝陽上亢、甲狀腺結(jié)節(jié);
83、茵陳超過60克,療膽囊炎、肝硬化腹水;
84、瞿麥超過60克,治卵巢囊腫;
85、敗醬草超過60克,治咽炎、白帶、鼻竇炎、闌尾炎、盆腔炎;
86、王不留行超過60克,下乳汁,治乳房肥大。
87、黃芪超過80克,降血壓、少于15克升血壓利尿;
88、土茯苓超過80克,治梅毒、陰囊濕癢、睪丸炎;
89、水牛角超過100克,清熱涼血,治熱證高燒。
89,益母草90g利水消腫
本品辛苦微寒,主要作用是活血調(diào)經(jīng),因此一般多用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產(chǎn)后血脹及打仆內(nèi)損瘀血等癥。雖然《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曾提及“除水氣”的效用,但后世應用者甚少,或認為“消水之功,并不顯著”,這是沒有掌握其用量的緣故。
本品用作“調(diào)經(jīng)活血”時,其用量一般為9~15g。倘作“利水消腫”之用,則需量大,始能奏效。益母草之利尿作用,我在臨床觀察,每日用30~45g尚不見效,嗣加至60~90g,始奏明顯之效。嘗用治急性腎炎之尿少、浮腫之候,恒一劑知,二劑已。
處方:
益母草60g,澤蘭葉20g,木槿花12g,甘草3g。
【隨證加味】
風水型者加麻黃3~5g;
實熱型者加大黃5~8g,生槐角15g;
氣血虛弱者加當歸10g,黃芪皮20g。
此外,對于單腹脹(肝硬化腹水)或其他水腫,均可用本品90g加入辨證論治方中,以增強“利水消腫”之作用。
90、薺菜250g治尿潴留
這是一味藥食兩用的野菜,莖葉多作蔬食,子、花入藥,其實全草都有醫(yī)療作用。甘溫無毒,諸家本草均謂其能利肝明目,益胃和中,調(diào)補五臟。其主要作用有二:一為止血,用于咯血、崩漏;二為止痢。
江西醫(yī)學院藥理教研組曾對其藥理作用作了實驗研究,認為薺菜煎劑與流浸膏均有直接興奮子宮等平滑肌及縮短動物凝血時間,降低血壓等作用。子、花入藥,其用量一般均在10~15g。但民間單方用大劑量治尿潴留有著效,也是加大劑量而發(fā)揮更大作用的結(jié)果。
尿潴留是熱性病,特別是腸炎、灰髓炎初步好轉(zhuǎn)后常常出現(xiàn)的一種后遺癥,導尿僅能一時緩和癥情,不一定解決問題。但本品服后卻能于6~24小時內(nèi)恢復自動排尿,迅速痊愈。
其治療根據(jù),在文獻中也可找到一些線索,如唐《藥性本草》:“補五臟不足……治腹脹?!薄洞竺髦T家本草》:“利五臟”。因此對病后排尿障礙有調(diào)整恢復的作用。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它有直接興奮子宮等平滑肌的作用,當然屬于平滑肌組織的膀胱,必然也同時會得到興奮、收縮而排尿的效果。每日約取新鮮薺菜250g,輕者減半,煎湯,每3~4小時服1次,連續(xù)服之,直至奏效為度,孕婦忌服。
91,、半夏9~18g治妊娠惡阻
因生半夏辛溫而燥有毒,所以一般多以姜制,并減小其用量。在臨床上用于和胃降逆、燥濕化痰,雖有一定效果,但對半夏的全面醫(yī)療作用來說,則是大大受到削弱的。
關(guān)于生半夏的有毒、無毒問題,我同意姜春華學兄的意見,生者固然有毒,但一經(jīng)煎煮,則生者已熟,毒性大減,何害之有?余迭用生半夏9~18g治療妊娠惡阻,恒一劑即平,歷試不爽,從未見中毒及墮胎之事例。如片面畏其辛燥而不用,不克盡,是令人惋惜其全功,是令人惋惜的。
妊娠惡阻在治療上是比較頑固的一種現(xiàn)象,半夏對此卻有殊功。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里就用干姜人參半夏丸治療妊娠惡阻,并不礙胎。但后人因《名醫(yī)別錄》載有“墮胎”之說,遂畏而不用,致使良藥之功,湮沒不彰。
余用半夏為主藥治療惡阻,無一例失敗。從前均徑用生半夏,嗣以部分患者有所疑懼,乃改用制半夏,效亦差強人意,但頑固者則非生者不愈。
處方:
半夏9~18g(先用小量,不效再加;制者無效,則改用生者,并伍以生姜3片),決明子12g(炒打)15g,生赭石15g,旋覆花9g(包),陳皮3g。
水煎取1碗,緩緩服下。
如系生半夏,則每次僅飲一口,緩緩咽下,每隔15分鐘,再服一口,約半日服完,不宜一飲而盡。恒一劑即平,劇者續(xù)服之,無有不瘥。
92、檳榔75g破滯殺蟲
本品是破滯殺蟲的名藥,一般多配合其他殺蟲或消積之品同用,如單味作為驅(qū)除鉤蟲或絳蟲用者,必須用生者大量始效。
曾觀察其治鉤蟲病之劑量,每次30g,固屬無效,45g也是無效,直增至75~90g,大便中蟲卵始陰轉(zhuǎn)。嗣徑用大量,一次即瘥。
這反映了用量與效用的關(guān)系是非常密切的。但一次服用75g以上時,在半至1小時左右時,有頭眩怔忡、中氣下陷、面色?白、脈細弱等心力衰竭的反應,約經(jīng)2小時許始解,也證明了“藥不瞑眩,厥疾不瘳”的道理。
處方及其制作:檳榔(生者效佳,打碎,其飲片因水浸關(guān)系,效力大減)75~90g,水浸一宿,翌晨煎湯,空腹溫服。如貧血嚴重,體質(zhì)虛弱者,需先服培補氣血之品調(diào)理,然后再服此方,不可孟浪。
93、夏枯草30g治肝炎
本品性味辛苦而寒,善清肝火、散郁結(jié)。臨床配合養(yǎng)陰柔肝藥,治陰虛肝旺之高血壓,配軟堅消癭之品治瘰疬,效果令人滿意。但以大劑量治療肝炎,則是在前人實踐基礎上有所發(fā)展了。
以夏枯草煎或流浸膏(可酌加糖),每次服約含生藥30g,每日3次,開水沖服。對于肝炎而轉(zhuǎn)氨酶升高者,有頓挫調(diào)整之效;一般服5~7日,即能見效。因為轉(zhuǎn)氨酶升高時,象征肝炎病有所活動,而在中醫(yī)辨證上,則多屬肝熱郁結(jié)、濕熱壅滯之咎。
夏枯草苦辛而性寒無毒,專入肝膽二經(jīng),能補厥陰肝家之血,又辛能散結(jié),苦寒則能下泄以除濕熱,所以能收到滿意之效果。
94、枸杞子60g可止血
本品性味甘平,功專潤肺養(yǎng)肝,滋腎益氣,對于肝腎陰虧、虛勞不足最為適合,一般用量為9~15g,但用量增至每日60g,則有止血之作用,凡齒宣、鼻衄及皮下出血(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之久治不愈,癥情頑纏者,服之均驗。
每日用本品60g,水煎分服,連服3~5日可以獲效。
如用量小于45g,效即不顯,這也反映了用量與作用的關(guān)系。
95、蒼耳草120g治麻風
本品性味苦辛而溫,能祛風化濕,一般多用于頭風鼻淵、風濕痹痛及瘡腫癬疥。常用量為9~15g,但增大其劑量,則能治療麻風及結(jié)核性膿胸,其治麻風的劑量,曾有分為每日120g一次煎服、每日360g二次分服、每日960g三次分服等三種,而其療效亦隨劑量之加大而提高。
至于治療結(jié)核性膿胸,亦需每日用210g左右,奏效始著,服后能使膿液減少、變稀,血沉率降低,連服3個月,瘡口即逐步愈合。如果只用常用量,是不會收效的。
老朽臨床,對上述藥物常由小量開始,循序漸進,每劑水煎分3~4次飲之,很少發(fā)生不良反應。
凡附子、烏頭、天雄煮2~3小時,先口試10分鐘,以不麻舌為度,即可熱服。
中毒癥狀有六,習見口麻、煩躁、顫抖、語亂、心衰、休克,重者死亡。
解法用黑豆、茶葉、甘草、防風、綠豆、大量蜂蜜煮水施救。
投與標準,我的經(jīng)驗,要注意出汗、納呆、神疲、舌潤、肢冷、喜熱、脈微、嗜臥、懶言、便溏十個方面,福兮禍所伏,切勿濫開,同盲用大黃數(shù)十克一樣,易造成醫(yī)療事故。
96.黃連120g治糖尿病
本品性寒,味大苦,善于瀉火解毒,清熱燥濕,一般常用量為3~5g左右,由于其性寒味苦,大量或久服,易于損胃,故常與溫藥并用,如配木香之香連丸,配干姜之姜連散,配吳茱萸、白芍之戊己丸,配肉桂之交泰丸等。正如李時珍所言:“一冷一熱,陰陽相濟,最得制方之妙,而無偏勝之害?!彼云溆昧恳话憔诔S昧可舷?。
近年來常用黃連治療糖尿病,取得突破性進展,值得參用。:“黃連最苦,然治療糖尿病這一甜病特效。用黃連,通常劑量為每日30g,而治療糖尿病酮癥,一日最多達120g,降糖迅速?!?/p>
通過回顧性分析顯示,有35%患者減少降糖西藥的用量,30%僅用中藥來維持穩(wěn)定而理想的血糖水平,許多曾經(jīng)胰島素用量很大的患者,甚至完全停用胰島素,這就為糖尿病患者帶來了福音,茲附仝教授醫(yī)案供參考:
【病例】
陳某,男,36歲。因血糖升高1個月就診?;颊?個月前因口渴明顯而查FBG20mmol/L,診斷為糖尿病,注射幾日胰島素后,因工作較忙未再繼續(xù)治療。刻下癥見:口干口苦甚,飲水多,乏力明顯,汗出多,小溲頻數(shù),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查:FBG22.1mmol/L,2hPG34.99mmol/L。
西醫(yī)診斷:糖尿病。
中醫(yī)診斷:消渴。
中醫(yī)辨證:火毒熾盛,耗傷氣陰。
治法:清火益氣滋陰。
處方: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加減
黃連90g,干姜20g,黃芩30g,西洋參9g,知母60g,桑葉30g,懷山藥30g,山茱萸30g。
患者服藥4劑,口渴、乏力等癥狀明顯減輕,查FBG15mmol/L,2hPG21mmol/L,調(diào)整處方為:黃連90g,生石膏60g,知母60g,天花粉60g,西洋參9g,山茱萸30g,葛根30g,懷山藥30g,桑葉30g,大黃3g,生姜5片。
患者服藥10劑,口渴、口苦、乏力、汗多等癥狀緩解約80%,查FBG6~7mmol/L,2hPG9~11mmol/L,故調(diào)整處方為:黃連30g,黃芩30g,知母30g,天花粉30g,葛根30g,生姜5片,繼續(xù)調(diào)治血糖。
按
患者初診表現(xiàn)一派火毒熾熱、耗傷氣陰之象,并有愈演愈烈之勢,故亟需迅速控制火勢,打破火毒為病的惡性循環(huán)。此時常規(guī)用藥恐杯水車薪,必以大劑量苦寒清火之品直折火毒,方能控制火勢,故主以90g黃連瀉火解毒,直壓火勢,并以20g干姜顧護中陽,防止苦寒傷冒;同時配合知母、桑葉、懷山藥等大量滋陰清熱益氣之藥,以迅速補救耗傷氣陰,防止其因火勢張而枯竭,配合黃連為標本兼治。
二診已明顯收效,火勢得到控制,因而一鼓作氣,繼續(xù)以90g黃連,清除毒火余氛,至三診時火毒已完全控制,故中病即減,改黃連為30g調(diào)治。
討論
以上僅是舉例而已,類似者不勝枚舉。如用大劑量的防風解砒毒,桂枝治慢性肝炎與肝硬化,木鱉子治癌,青木香治高血壓,魚腥草治大葉性肺炎,合歡皮治肺膿腫,大薊根治經(jīng)閉,枳殼治脫肛等等。但就本文所列述者而言,已充分說明中藥用量與作用的關(guān)系是非常密切重要的。
中藥用量的決定,是要從多方面來考慮,但要它發(fā)揮新的作用或起到特定的療效時,就必須突破常用劑量,打破顧慮。
正如《簡明醫(yī)彀》所說:“凡治法用藥有奇險駭俗者,要見得病真,便可施用,不必顧忌?!眲┝渴欠絼┑暮诵?、靈魂,處方是否有效,除了辨證明確,論治得當,劑量就是提高療效的關(guān)鍵。近賢冉雪峰說得好:“凡大病需用大藥(大劑量),藥用得當,力愈大功愈偉?!?/p>
因此,中藥用量與作用的關(guān)系是非常密切的,這也是使用中藥值得注意的一個重要方面。
為什么增大劑量能加強或產(chǎn)生新的作用呢?這原因當然很多、很復雜。但總的一個方面,是否可以說是符合“量變質(zhì)變”的法則呢?從這一法則的推演,可能會發(fā)現(xiàn)更多的藥理機制,發(fā)揮藥物的更大作用。
不過,加大劑量必須在一定條件下,在一定限度內(nèi)確定,才能由合理的數(shù)量變化,引起良性的質(zhì)量變化,否則缺少一定的條件,超過一定的限度,這種量變轉(zhuǎn)化的質(zhì)變,就會由好事變?yōu)閴氖?。產(chǎn)生不良的作用或嚴重的后果。
例如檳榔用75~90g是起驅(qū)蟲作用的,但如再增大劑量,患者的機體適應能力將不堪忍受,而出現(xiàn)休克或嚴重的后果。
明·張景岳在其《景岳全書》中曾說:“治病用藥,本貴精專,尤宜勇敢……但用一味為君,二三味為佐使,大劑進之,多多益善。夫用多之道何在?在乎必賴其力,而料無害者,即放膽用之?!笔强梢宰鳛槲覀儏⒖嫉摹?/p>
增大劑量,不是盲目的、胡亂肯定的,而是根據(jù)古今文獻資料線索的引申,或是民間實踐經(jīng)驗的事實,通過臨床實踐、系統(tǒng)觀察才提出的。
例如用大量薺菜之治尿滯留,一方面民間流傳有此經(jīng)驗,一方面現(xiàn)代藥理分析,證實它有直接興奮子宮、膀胱等平滑肌的作用,所以使用它治療尿滯留是合理可靠的。又如夏枯草之治肝炎轉(zhuǎn)氨酶升高,是從它善于清泄肝膽濕熱、散郁結(jié)、補肝血之功能而推演,并經(jīng)臨床實踐,才提出應用的。
所以加大用量,不是憑空臆測,而是有線索依據(jù),引申演繹,經(jīng)過實踐觀察,方始確定和推廣的。
中藥加重用量,產(chǎn)生新的功能,發(fā)揮它更大的作用,是值得我們重視的,但在具體應用時,還必須辨證論治,因證選方,隨證加味,不能簡單草率。例如用益母草之治腎炎水腫,隨證加味,奏效始佳。這是使用中藥的一個關(guān)鍵,如果忽視了這一點,將是最大的、原則性的錯誤。
最后還要說明一下的,就是增大藥物用量,使之發(fā)揮更大作用,要有選擇性、目的性地進行,不是所有藥物加大了劑量,都會加強和產(chǎn)生新的作用;同時,也不能因為增大劑量可以加強藥效,就忽視了小劑量的作用,形成濫用大劑量的偏向,既浪費藥材,增加患者的負擔,更對機體有損,這是必須防止的一個方面。因為療效的高低與否,決定于藥證是否切合,所謂“藥貴中病”,合則奏效,小劑量亦能愈病。“輕可去實”“四兩撥千斤”,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說:“二者之論(指太過、不及),唯中而已;過與不及,皆為偏廢”,是辨證的持平之論,值得深思。
97、土茯苓:治療痛風性關(guān)節(jié)炎時,國醫(yī)大師朱良春常常重用土茯苓至60~120g,多獲良效。
98、懷牛膝:患腰肌勞損,腰痛常作,時感牽強不適,俯仰維艱。雖時常服藥扎針,而終乏效機。及至中年,病漸加重,不僅影響工作,即生活起居亦受限制,頗以為苦。
家中備藥,淮牛膝一包,重約半斤許,傾入鍋內(nèi),加水煎熬后,于晚間連飲四大碗,隨即就寢。睡中漸覺腰部重著,疼痛陣陣加劇,直至劇痛難忍。
因而內(nèi)心極感惶恐而不知所措,但事已至此,不得已只能咬牙隱忍,聽天由命。痛極則人倦,倦極則熟寐。及至酣睡初醒,天已大明,不但疼痛全消,且腰間倍覺輕松舒適。
99、夜交藤:催眠作用尤佳。蓋陽入陰則寐,夜交藤入心肝二經(jīng)血分,功擅引陽入陰,養(yǎng)血安神,故用于血虛所致失眠者,最為合適。祝諶予先生那里學的。祝老說:“多夢加白薇。
用得好,起效快?這里一個訣竅就是大量!少則30g,大則150g。否則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我臨床起步都在50g,用在對證方中無有不收到速效。
100、重用茯苓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 徐某,女,34歲。2007年2月4日初診。因月經(jīng)不調(diào)15年就診?;颊?5歲以后出現(xiàn)閉經(jīng),間斷口服黃體酮維持月經(jīng)周期。2003年月經(jīng)量突然增多3倍,并有大量血塊,最大者似雞蛋大小,患者未予重視。2007年初上癥再次發(fā)作,經(jīng)血量大且淋漓不止,終行清宮術(shù)方止血,之后規(guī)律口服避孕藥以維持月經(jīng)周期。B超診斷為多囊卵巢綜合征。
刻下癥見:乏力,困倦,氣短,余無明顯不適,舌淡,苔薄白,脈細弱。2006年12月查胰島功能:Ins 0h 341.4pmol/L,1h 1246.9pmol/L,2h 2050.1pmol/L;C-P 0h 1.02nmol/L,1h 2nmol/L,2h 3.69nmol/L。身高160cm,體重68kg,BMI=26.6kg/m2。
西醫(yī)診斷:多囊卵巢綜合征
中醫(yī)診斷:癥積
辨證:痰瘀阻滯,癥瘕結(jié)聚
治法:活血祛瘀消癥
處方:桂枝茯苓丸加減
茯苓90g,川桂枝15g,桃仁12g,白芍30g,莪術(shù)30g,雞血藤30g,丹參30g,黃連30g,黃芩30g,干姜6g,生山楂30g,紅曲15g。
101、玉竹:(1)重劑效驗: 陳樞燮教授是四川名醫(yī),認為玉竹不僅生津潤肺,還可明目養(yǎng)心治虛煩,常用涵光明目湯治療中老年視物昏花和不清(白內(nèi)障、視神經(jīng)萎縮、眼底黃斑部病變等)、頭昏、腰膝酸軟等。藥用玉竹、南沙參、北沙參、天冬、麥冬、百合、熟地、山萸肉、女貞子、旱蓮草、龜板、臘梅花、谷精草、密蒙花、草決明、夏枯草。方中玉竹用量為12~50g。(《方藥傳真》)
(2)李世珍醫(yī)生重用玉竹500g,每日1劑,水煎分多次服完,治療陰虛型高血壓病,效果良好。(《一味中藥祛頑疾》)
(3)陳士鐸先生曾用生血起廢湯治療血虛中風證,藥用熟地、山萸肉、玉竹、當歸、茯苓、白芥子,方中玉竹用量為2兩。(《辨證奇聞》)
(4)黃和醫(yī)師臨床大劑量應用玉竹主在降低“三高征”,即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切證配伍,療效頗佳。用量為60~150g。
現(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玉竹具有降血糖、降血脂、調(diào)節(jié)血壓(大劑量降血壓)作用,臨床常見此三高于一身者,用玉竹實一舉而三得也,以其性緩,宜大劑久服。
對中寒痰濕者適當減少用量,并配健脾化濕之品。
102,當歸味甘、辛,性溫,活血止痛,可重用當歸治療下肢靜脈血栓
用于各種瘀滯作痛之癥。但重用至60g,你敢嗎?
重用當歸治療下肢靜脈血栓
當歸:味甘、辛、微苦,性溫,歸肝、心、脾經(jīng)。功效:補血調(diào)經(jīng)、活血止痛、潤腸通便。《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當歸“主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瘡”,《本草綱目》記載當歸“治頭痛,心腹諸痛,潤腸胃、筋骨皮膚,治癰疽,排膿止痛,和血補血”。
,病案舉例:患者白某,女,46歲。患下肢靜脈栓塞,腿腫按之凹陷不起,顏面也時有浮腫,下肢沉脹,舌少苔、脈律不整。為“靜脈為絡,動脈為脈”,此人宜活血通絡,方藥如下:
當歸60g,雞血藤30g,黃柏15g,蒼術(shù)12g,生意苡仁30g,牛膝10g,紫花地丁30g,皂角刺30g,絲瓜絡10g,紅花9g。
觀其方重用當歸60g(患者為北方人,用藥量較南方人可大)為取效的要藥之一。當歸味甘、辛,性溫,活血止痛,可用于經(jīng)絡不通及各種瘀滯作痛之癥,配以雞血藤行血而舒筋活絡、皂角刺活血而兼消腫托毒之功,其辛散溫通,性較銳利,《本草經(jīng)疏》謂其銳利能直達病所,為治癰疽、疔腫未潰之藥。
患者病在下肢,中醫(yī)學認為下焦?jié)裥佰兆韫室娡饶[,閉久化熱,則患肢皮膚為暗紅色,局部皮溫高于對側(cè),故以清利下焦?jié)駸嶂拿钌ⅲS柏、蒼術(shù)、牛膝、生薏苡仁)配合活血藥使?jié)耢铕龀?。絲瓜絡為通利經(jīng)絡之要藥,紫花地丁清熱解毒、消炎散結(jié)。
經(jīng)過治療,此患者療效滿意,下肢浮腫大減。重用當歸活血通絡,用量達60g之多,患者無任何不適,由此見識了用藥之魄力,可謂“藝高人膽大”。當歸性溫,現(xiàn)為天氣漸熱之季,用藥量大恐其溫熱之性乎?“有病來擋,藥中病所?!薄爱敋w性潤能滑腸通便,大量用時患者大便稀瀉之事多嗎?”只要認準證,便可放心大膽用藥。
103,葛根:(1)朱良春教授常以重劑葛根治療頑固性泄瀉、頸椎病和消渴,常用30~45g。
朱教授認為:
①葛根善升清降濁,對頑固久瀉者,必重用葛根;
②葛根解痙通脈,善治項強,和解肌肉痙攣效佳,對頸椎增生者除辨證用藥外,必重用葛根;
③葛根能升舉陽氣,生津止渴,為治消渴之要藥。(《朱良春用藥經(jīng)驗集》)
按語:《本草綱目》、《本經(jīng)逢原》等言葛根“生津止渴”,而《本草害利》及《重慶堂隨筆》等卻謂葛根之“生津止渴”,其“生”乃“升”字筆誤。
黃和醫(yī)師認為,葛根之“止渴”,恰在既“生津”,且又“升津”也。蓋葛根甘涼濡潤,清胃益脾,所以生津也;葛根又稟其辛甘之性,鼓舞陽明、太陰之清陽之氣上行,故能升津也。
(2)劉紹武教授治療心肌炎時,在辨證方劑中常重用葛根30~60g以解肌祛毒。(《名中醫(yī)治病絕招》)
(3)張云鵬教授習以自制方降壓飲(黑芝麻、黃芩、夏枯草、天麻、葛根)治療原發(fā)性高血壓I、II級,方中葛根用量為30~60g。(《方藥傳真》)
按語:葛根既輕揚升散,又能開郁以通降氣血。
《本草新編》曰:“蓋葛根輕浮,少用則浮而外散,多用則沉而內(nèi)降矣?!?br> (4)岳景林教授認為,葛根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在治療缺血性卒中、冠心病、心肌炎等疾病時必用,用量為25~50g,療效顯著。(《方藥傳真》
(5)趙冠英教授認為,凡血管阻力增加,組織缺氧時當用葛根。頸項強痛時,必用該藥,用量為15~60g。(《方藥傳真》)
(6)王瑞海主任醫(yī)師習用葛根二藤湯(葛根、雞血藤、鉤藤)加減治療頸椎病,總有效率97.5%。方中葛根用量為30~60g。[山東中醫(yī)雜志,1991,(1):18]
(7)劉興旺醫(yī)生以清熱除濕、疏經(jīng)通絡為主旨,自擬大葛根湯,
藥用葛根、桂枝、白芍、炙甘草、薏苡仁、忍冬藤、連翹、黃柏、石膏,方中重用葛根100g。[山西中醫(yī),1992,8(6):17]
(8)顧仲明醫(yī)生曾以大劑葛根湯治療局限性硬皮病,藥用葛根、桂枝、麻黃、生姜、白芍、甘草、大棗,方中葛根用量為30~60g。
顧醫(yī)生認為重用葛根解肌除痹潤膚,配伍桂枝溫運肌膚氣血,麻黃引藥達表,且現(xiàn)代藥理研究顯示,葛根、桂枝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之作用,本方不失為治療局限性硬皮病之效藥。[浙江中醫(yī)雜志,1997,(4):176]
(9)黃和醫(yī)師常在辨證方中配伍葛根治療頸椎病、頸肩綜合征、頸性眩暈、肌痛癥、糖尿病、干燥綜合征等,用量30~120g。
黃醫(yī)師認為葛根甘涼入脾,功擅理肌肉之邪,解肌止痙,緩解肌痛,更能升發(fā)陽氣,開竅生津,擴張心腦血管而改善心肌及腦血液循環(huán),通塞定眩。但劑量小則效不著,宜在適當配伍下重劑應用。
曾有報道,用葛根60~150g,川芎30~120g,鉤藤60~120g,專治頸性眩暈。
葛根,辛、甘,涼,歸脾、胃經(jīng),散之劑也,其氣輕味薄,輕揚宣發(fā),善升善散,善通善降的四大作用。
一、散,指散風熱,散表邪,散胃中郁火,解肌退熱,透疹宣斑;
二、 升,指鼓胃氣上行而生津止渴,升陽明、太陰清氣而止瀉,升清陽之氣而榮腦止暈、止頭痛,引諸藥上行;
三、通,指通經(jīng)絡,通血脈,通氣血,通腦竅、心竅、鼻竅,通滯行瘀;
四、降,指清降胃之郁火濁氣,推降大腸穢濁,使上郁之氣血得以宣疏而降行。
葛根解肌發(fā)表,退熱透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且又能以其甘涼之性,潤柔筋肉經(jīng)脈,解痙止痛,亦以疏活經(jīng)絡,通利氣血之功見長。
主治風寒或風熱外感,溫病初起,斑疹不透,熱病口渴,陰虛消渴,熱嘔熱痢,牙齒疼痛,大頭瘟毒,高熱抽搐,大便不通,脾虛泄瀉,酒疸等。
陰虛火旺或下虛上盛者慎用,否則易致火逆上沖,頭暈耳鳴;胃寒者慎用,表虛多汗者忌用。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葛根具有擴張冠脈、改善心肌及腦血液循環(huán)、改善外周循環(huán)、抗心律失常、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壓、調(diào)節(jié)胃腸運動、解痙、解熱、增強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抗變態(tài)反應、抗氧化、抗癌、改善學習記憶功能等作用。
重劑效驗中所舉9例,分別從臟腑(心、脾、胃腸、腦)、肌表、經(jīng)絡、血管、骨關(guān)節(jié)等多方面辨證應用葛根,最小用量15g,最大用量120g,可見重劑葛根可用治心腦血管病、心肌炎、高血壓、硬皮病、泄瀉、消渴、疼痛等病證。
不良反應:葛根的毒性很小,不同品種的葛根其毒性各不相同。周云鵬比較了幾個品種葛根的LD50,云南葛的毒性最大,峨嵋葛和野葛次之,粉葛毒性最小。[中國中藥雜志,1995,20(10):619~62
104,天花粉為葫蘆科植物栝蔞或雙邊栝蔞的干燥根,主產(chǎn)于山東、河南、安徽、四川等省,以河南安陽一帶所產(chǎn)者質(zhì)量較好。
(1)趙開元主任醫(yī)師在辨證方中重用天花粉50g,治療老年性糖尿病,有效率88.4%。[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87,7(11):693]
(2)尹達恭醫(yī)生常用天花粉、玉竹、山藥、山茱萸、麥冬、天冬、黃芪、生地、高麗參、澤瀉,隨證加減,每日1劑,水煎分服,治療糖尿病,獲良好療效。方中天花粉用量為60~120g。(《河北省中醫(yī)中藥展覽會醫(yī)藥集錦》)
(3)胡翹武教授是著名中醫(yī)臨床專家,認為清養(yǎng)胃陰,滋沃燥土,健運中洲,為治療糖尿病之一大法。
常用玉女煎加減,藥用玄參、生地、天花粉、生石膏、鮮白茅根、瓜蔞仁,隨證加減,方中天花粉用量為60g。(《古今名醫(yī)臨證金鑒·消渴卷》)
按語:《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天花粉“主消渴”,《丹溪心法·卷三·消渴》言:“天花粉,消渴神藥也”,可見天花粉治療消渴之卓效,但須大劑應用,否則藥不及病,徒勞無功。
現(xiàn)代藥理研究,天花粉所含之TrichosanA、B、C、D、E可使血糖降低,其中以成分A作用最為突出。[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1996,9(7):418]
(4)尤在涇先生治療消渴、口苦、舌干,藥用麥冬、花粉、烏梅、小麥、白茅根、竹茹,方中花粉用量為3兩。(《金匱翼》)、
(5)張書林醫(yī)生治療子宮肌瘤,常在方中配伍重劑天花粉100g以散結(jié)消腫解毒,總有效率93.8%。[江蘇中醫(yī),1991,12(5): 212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