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吃樹葉,大抵是在兩種情形之下:饑荒年代食物短缺所致,出于好奇或滿足味蕾的特殊嗜好。魏晉時期人們愛吃槐樹的葉子和花朵,唐人沿襲此種傳統(tǒng),詩人杜甫在夔州吃過一種風(fēng)味小吃,并寫下《槐葉冷淘》一詩,詩中所述,類似于添加槐葉汁的涼面,可能里面有一種槐樹葉的特別色調(diào)和清香味,以至于杜甫想把這碗翠綠的涼面獻(xiàn)給君王嘗嘗:“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薄稐顦洹穼懙氖巧鲜鰞煞N情形之外的第三種情形:既不是為了充饑,也不是為了滿足味蕾。那么,作者為什么要吃楊樹葉子呢?“我吃過它的葉子/細(xì)嫩的,光滑的,微苦的”,是視覺或觸覺方面的吸引嗎?的確,楊樹葉的細(xì)嫩和光滑具有一定的誘惑,但微苦的味道并不是人們通常喜歡的。那么,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及這個場景呢?“我們的目光中/姐姐已經(jīng)出嫁/哥哥還沒有早戀”,我的推測是,這是一個回憶性場景(或者通過食葉行為觸發(fā)思緒),作者曾經(jīng)和姐姐哥哥一起吃過楊樹葉。而今,楊樹綠了,物是人已非,姐姐嫁人,哥哥也長大了,但作者需要一種懷念:“我吃過它的葉子/它一年年長出來/我的苦與它的苦,一直都是沉默的”。生活,有時就像那一年一年長出來的楊樹葉:細(xì)嫩,光滑,微苦。那種苦,生生不息,說不盡,亦勿須說。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