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發(fā)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 甘草(各三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疑非仲景方。
69.發(fā)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茯苓四逆湯
茯苓(四兩) 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70.發(fā)汗后,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
芒消(半升) 甘草(二兩,炙) 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洗)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消,更煮兩沸,頓服。
71.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
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 白術(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72.發(fā)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73.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茯苓甘草湯
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三兩,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74.中風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5.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fā)汗,虛,故如此。發(fā)汗后,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76.發(fā)汗后,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fā)汗,必吐下不止。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
梔子(十四個,擘)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甘草(二兩,炙)
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梔子生姜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生姜(五兩)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姜,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