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讀內(nèi)容】
3.08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埂缓沃^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strong>
【導(dǎo)讀學(xué)者】
鄒 峻:國家開放大學(xué) 副教授
孫福萬:國家開放大學(xué) 教授
張弛弘弢:北京師範大學(xué)國學(xué)中心 副教授
【共讀筆記】 (來源:論語滙)
孫福萬:
很高興又一次和大家一起研討《論語》。
3.08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沃^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我先把本人對本章的白話翻譯貼一下。
【譯文】
子夏問:“‘巧笑倩啊,美目盼啊;有了美的坯子,打扮起來真好看啊。’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答:“先要有潔白的底子,然后才能在上面來畫五彩顏色。” 子夏說:“那是不是禮的產(chǎn)生也是在(仁)之后呢?”孔子說:“你真是能夠啟發(fā)我的人啊!現(xiàn)在已經(jīng)可以和你討論《詩》了?!?/p>
本章文字中的幾個問題需要有所說明。這個在導(dǎo)讀的材料中有的已經(jīng)說了,有的沒有提及,我再強調(diào)下吧。
楊伯峻說:“這三句詩,第一句、第二句見于《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第三句可能是逸句,王先謙《三家詩義集疏》以為《魯詩》有此一句。”
朱子對本章的解釋:“倩,好口輔也。盼,目黑白分也。素,粉地,畫之質(zhì)也。絢,彩色,畫之飾也?!?/p>
“此逸詩也。言人有此倩盼之美質(zhì),而又加以華采之飾,如有素地而加采色也?!?/p>
關(guān)鍵是對“繪事后素”的理解:“繪事,繪畫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p>
再看李澤厚《論語今讀》的解讀:“‘禮’如是花朵,也需要先有白絹(心理情感)作底子才能畫出。總之,內(nèi)心情感(仁)是外在體制(禮)的基礎(chǔ)。”
本人認為:此章之主旨與3.3同,也是從文、質(zhì)的角度來討論禮與仁之關(guān)系,但用了繪畫做比喻,更為形象生動。
解讀此章,正好可以借用《周易》之賁卦來輔助。
《周易》第二十二卦為賁卦,賁者,飾也;蓋賁卦下離上艮,離為火,艮為山,火焰燭山,山高接火,恰為文明燦然之象。易學(xué)家多以“文以濟質(zhì)”來論此卦,與《論語》本章之義正相通。
按照卦變理論,賁卦自泰卦來,故馬振彪說:“乾剛主質(zhì),而陰柔入其中,濟質(zhì)以文(此指泰之下卦乾,因上六下為六二而成離);坤柔主文,而乾陽居其上,濟之以質(zhì)(此指泰之上卦坤,因九二上為上九而成艮)。然后文質(zhì)彬彬,交相為用,而無勝文、勝質(zhì)之弊,所以亨也?!?/p>
又說:“夫太素居始,繪事后素,有質(zhì)而后有文,此所謂無本不立者也。然文明日啟,又須返璞還純,有文尤必衷諸質(zhì)樸,此‘衣錦尚絅,所以惡其文之著也’?!保ā吨芤讓W(xué)說》)
馬氏此處,亦正用“繪事后素”來解賁卦;另其所引句出自《中庸》對《詩經(jīng)》“衣錦尚絅”的解釋。
“絅( jiōng)”是一種半透明的薄紗,古人穿華麗的錦衣時,經(jīng)常用這個薄紗罩住,以淡化其耀目之光華。
又賁卦《彖》曰:“文明以止,人文也?!敝v的同樣是,文明發(fā)達之后,必須知道當止則止,這樣才會不至于喪失本質(zhì),乃可以真正成“賁”。
故賁卦上九專門提出“白賁”之說,強調(diào)絢爛至極,歸于平淡,由文返質(zhì)——實則此即“文明以止”之正解也。
我的解讀基本就是這樣,下面請張老師和鄒老師繼續(xù)指導(dǎo)~
張弛弘弢:
六爻 “白賁” 正好解 “後素”。
@孫福萬?[表情]
山火賁,山下有火 ,山顯得更鮮明 、漂亮 。
白賁,白色的裝飾是最高的層次。
崔圣:
““絅( jiōng)”是一種半透明的薄紗,古人穿華麗的錦衣時,經(jīng)常用這個薄紗罩住,以淡化其耀目之光華?!蹦菚r一些公子哥們兒,經(jīng)常穿著這些輕薄之物在女子面前炫耀,故稱之為“輕薄之人”。
張弛弘弢:
本章結(jié)構(gòu)——
【起】—— “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何謂也?
【承】 —— 繪事後素。
【轉(zhuǎn)】 —— 禮後乎?
【合】 —— 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起】——
子夏,即卜商,孔門文學(xué)科高材生,尤善《詩》《易》。
夫子施教,必先以《詩》《書》。因《詩》中有先王之道與“禮之義”,時人多斷章取義,不能察其微言大義。夫子借以悟道使命,闡發(fā)理想,抒言人生。
子夏,精通《詩》學(xué),能體悟夫子思想之細微。
倩,笑靨,酒窩兒。
盼,目分為盼,黑白清晰明朗。
素,白色之質(zhì)地。
絢,彩色之畫文。
【承】 —— 繪事後素
繪事,繪畫之事。
【後素】之解有兩說,各有所據(jù),讀者自取。
一、《考工記》曰:“繪畫之事後素工。” 後功素是也。
喻體: 口輔美目 — 笑俏盼動
[表情] [表情]
本體: 繪布五彩 — 素工以絢
[表情] [表情]
本體: 仁義 ——> 禮
二、《禮記*禮器》曰: “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學(xué)禮?!?/p>
白色接受彩色,即繪畫先鋪白(絹)后施彩,就是繪畫之事後於素。
喻體: 口輔美目 — 笑俏盼動
[表情] [表情]
本體: 粉素繪質(zhì) — 繪施五彩
[表情] [表情]
本體: 仁義 ——> 禮
【轉(zhuǎn)】 —— 禮後乎?
禮後,以禮為後,將禮置于(仁、忠信)後面。
“禮後乎”一轉(zhuǎn),簡直就是卜商版的“大哉問”,直接將繪畫藝術(shù)的審美問題上升到了倫理道德高度。
【合】 ——
起,予是它的賓語,使站起之意。這裡顯然是比喻用法,“詩,可以興?!?,解釋成“興”也行,當然,翻譯為“啟”也沒問題。
整部《論語》夫子親口說能給自己以啟發(fā)的,僅本章一例,堪與“切磋琢磨”的自貢比美。
本章,弟子微言兩問,老師大義兩答。 一幅師徒口傳心授、教學(xué)相長的優(yōu)美畫面立現(xiàn): 子夏很光鮮,夫子很開心。
子夏,得《詩》之真義;夫子,喜“德不孤”單。
此,為【合】。
鄒峻:
孔子詩教,也有體系。禮記·經(jīng)解謂,溫柔敦厚詩教也[微笑]
而詩之失愚,故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微笑]
夫子對詩的整體認識,見2·2章: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而首篇?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3·20)[微笑]完全符合夫子禮樂教導(dǎo)思想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8·8)他教導(dǎo)兒子伯魚也講了'不學(xué)禮,無以立'(16·13)。學(xué)詩具有很多益處,如17·9章所言: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微笑]
崔圣:
時人經(jīng)常斷章取義,是說當時人們在官場對話,均以詩經(jīng)內(nèi)容吟之,但有時不能全部章節(jié),只是取其相應(yīng)部分以對話,有點像“文革”時兩派辯論用“語錄”一樣。@張弛弘弢 老師,不知道是否是這樣?
張弛弘弢:
後,是動詞用法,素是它的賓語。
@崔聖
除了斷章取義,還有望文生義,自以為是吧。 三個毛病,跟當下的問題是一樣一樣的。[微笑]
劉國慶:
這段話可能是論語中生動,最美,也最有靈性的文字之一了。子夏再讀詩:美女巧笑倩然,美目流連,衣衫斑斕。
面對這詩經(jīng)中這段美妙的文字,子夏發(fā)現(xiàn)詩中突然說起了這多彩的衣服,在畫上圖畫之前是沒有圖案的。 怎么會插進來這段話呢?這是什么意思呢?他疑竇叢生地問自己的老師。
老師覺得問題很簡單?。】隙ㄊ窍扔邪撞?,才能在上面畫花的。
子夏突然想起了,那有著很多節(jié)文的禮,動靜周旋,和這漂亮的衣服有沒有相似之處?會不會也是先有了什么基礎(chǔ),在這個基礎(chǔ)上再加工而成的呢?
孔子發(fā)現(xiàn)這個學(xué)生開始有聯(lián)想能力了,問的問題深入了!就開始夸子夏:“你可以啟發(fā)我了呀!我可以教你詩了!”
可是,孔子沒有正面回答子夏“禮后乎?”這個有點深入的問題,原因我們只能猜測了。也許是孔子沒有想好這個問題?畢竟孔子是很謹慎的人。要承認“禮后”,就得問,什么是禮之先呢?而要回答這個問題,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禮?這個貌似簡單的問題,在孔子的時代,正處于混亂之中。
就在論語中,我們發(fā)現(xiàn)當時人們對禮的內(nèi)涵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歧義,孔子就需要澄清:
《論語·陽貨》:“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這段孔子反對把“禮”僅僅理解為表面的鐘鼓和玉帛,認為禮的內(nèi)涵并不僅僅限于表面的儀文中。 類似的澄清,我們還能找出不少。
為了解決這個看似矛盾的現(xiàn)象,孔子同時代的思想家們做出了“禮”、“儀”的區(qū)分:
《左傳 昭公五年》
公如晉,自郊勞至于贈賄,無失禮。晉侯謂女叔齊曰:“魯侯不亦善于禮乎?”對曰:“魯侯焉知禮?”公曰:“何為?自郊勞至于贈賄,禮無違者,何故不知?”對曰:“是儀也,不可謂禮。禮所以守其國,行其政令,無失其民者也。今政令在家,不能取也。有子家羈,弗能用也。奸大國之盟,陵虐小國。利人之難,不知其私。公室四分,民食于他。思莫在公,不圖其終。為國君,難將及身,不恤其所。禮這本末,將于此乎在,而屑屑焉習(xí)儀以亟。言善于禮,不亦遠乎?君子謂:“叔侯于是乎知禮?!?/p>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子大叔見趙簡子,簡子問揖讓、周旋之禮焉,對曰:‘是儀也,非禮也。’”
但在儒家關(guān)于禮的匯編性著作《禮記 》 中,我們看到區(qū)分禮、儀的思維方式并沒有得到繼承?!抖Y器》中同時存在著三種截然不同的看法。
第一種:”君子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學(xué)禮。茍無忠信之人,則禮不虛道。是以得其人之為貴也?!?/p>
可以稱為先后說,即忠信為先、禮為后。
第二種:”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正,無文不行”。
這種看法中,忠信是禮的本,在禮之中??梢苑Q為忠信為本說。
第三種:”祀帝于郊,敬之至也。宗廟之祭,仁之至也。喪禮,忠之至也。備服器,仁之至也。賓客之用幣,義之至也。故君子欲觀仁義之道,禮其本也。”
在這種看法中,禮是敬、忠、仁、義之本,可以稱為“禮本說”。
同存于《禮器》的這三種看法中,第一種認為忠信是禮的前提,在禮之先。第二、第三兩種看法,禮并不是后于忠信的,不論誰是誰的根本,它們都是同時的。
不幸的是,朱熹、楊時等宋明理學(xué)的大師們,繼承的是先后說,認為忠信在禮之先:
”禮必以忠信為質(zhì),猶繪事必以粉素為先?!?/p>
楊時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學(xué)禮。茍無其質(zhì),禮不虛行?!?/p>
按照這種看法,不忠不信的人,學(xué)禮是沒有用的。所以,要教禮,就要先挑人,找到忠信的人再教。這明顯違背了孔子教學(xué)的原則。論語中說:
互鄉(xiāng)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p>
《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在孔子看來,人是可以進步的,這種進步,肯定包括人的品質(zhì)。
對于忠信這種品德的養(yǎng)成,曾子有過一段非常著名的話: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所謂三省吾身,是對當天的行為和生活的思考和總結(jié)。在這個總結(jié)過程中,人們修正自己的行為,養(yǎng)成自己的品德。如果我們把“禮”理解為一種行為規(guī)范,那么“三省吾身”也就是一種“禮”,在踐行這種“禮”的過程中,“忠信”的品德得以養(yǎng)成。因而,我們可以說,德成于禮,而不是“忠信在先”。
荀子《勸學(xué)》,對禮養(yǎng)成人的品德的作用講得很到位:值得摘錄幾段:
”君子曰:學(xué)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 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 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zhì)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
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jīng)緯蹊徑也。若挈裘領(lǐng),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 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p>
在荀子看來,在有主動的學(xué)習(xí)欲望和良好環(huán)境的前提下,要養(yǎng)成仁義之性,必須要遵禮而行??梢钥闯?,荀子贊成的是“禮本說”。事實上,如果深入分析一下,忠信為本說和禮本說,僅僅存在表面上或用詞上的矛盾而已。
發(fā)言完畢,歡迎各位老師指導(dǎo)
鄒峻:
17·10
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
夢溪筆談解此曰'南為樂名',為南,不獨誦詩,本應(yīng)有樂有舞(大夏,大武)[微笑]
@劉國慶 ?[強]@張弛弘弢
可以理解禮樂詩歌舞的關(guān)系了[微笑]
1·12,2·3,2·23,3·1,3·4,3·8,3·15,3·18,3·19,8·2,14·12,6·29
上述12章,可看作論語禮教的體系[微笑]
孔學(xué)思想中有關(guān)仁與禮的關(guān)系,見于12·1章,夫子告訴顏淵: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禮之守則,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微笑]
在子路問成人章(14·12)中提到,即使弟子冉求多才多藝,也還要'文之以禮樂','亦可以成人矣'。[微笑]
張弛弘弢:
@劉國慶
有以“仁”解“忠信”之說,似可解劉兄之憂。
禮之根本,在內(nèi)心真情。真實的情感,才是人類生命裡面最重要的根據(jù)和基礎(chǔ)。外在的禮儀都是為了使內(nèi)在的情感有一個適當?shù)谋磉_方式而已。
一直上溯,仁,一定會是禮的最根本。 心無仁愛,一切虛無,禮,也一定是在仁、在義之後啦!
劉國慶:
@張弛弘弢 ?這是我反對的。禮有內(nèi)心情感做基礎(chǔ),但根源不是內(nèi)心的情感,而是人和人的交往。換句話說,既不能歸之于個人,而必須歸之于人的共同生活,相互的交往,合作,對抗等等
我說了那么一大段話,就為了說明這個想法:不能把禮建立在個人情感之上,勿寧說,個人情感正是要被陶冶和塑造的的。
禮是人和人之間有效合作模式的總結(jié)。這種模式是從人們的合作經(jīng)歷中總結(jié)出來的。因而,在禮之先的,是合作經(jīng)歷“史”和思維過程“理”。不是情感和品質(zhì)。朱熹和宋明理學(xué)找錯了地方。
張弛弘弢:
禮,敬人;儀,形式。
禮儀,人際交往的規(guī)範化做法。 假使禮無敬,禮無情,徒存其儀有何用?。?/p>
馬震宇:
繪事后素,是否隱隱表達出,隨心所欲不越矩?
張弛弘弢:
@馬震宇? 是隨心所【喻】
柴?。?/strong>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林放問禮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說:“這個問題有意義!禮,與其講究奢華,寧愿以簡樸為原則;辦喪事,與其講究周全,不如真心的悲戚?!?/p>
“易”字在這里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平易,相對與險。走在平易的路上,心里要比走在險路上輕松;另一種解釋是平整土地,讓地面變得平易。這里取后一種解釋,比喻治喪事追求一切禮儀用具完備。喪事是否完備豪華,其實只是給別人看的,不如真正的哀傷能夠體現(xiàn)禮的本質(zhì)。
中國人常常講自己是禮儀之邦,但所謂5000年的禮儀,留下來的其實大多是孔子所反對的奢華。其實不止中國,全世界有比較長傳統(tǒng)的國家,在禮節(jié)上都有講究奢華的地方。這個“奢華”最初是貴族階層為了體現(xiàn)自身的高貴和尊嚴,對自己的嚴格要求,隨著財富的增加,慢慢的就片面地強調(diào)其高貴,變成貴族階層區(qū)別于普通勞動人民的工具。所以孔子講“禮之用和為貴”。禮節(jié)不要一味講究區(qū)別上下,更應(yīng)該講究上下和諧。本章前面三段所反復(fù)講的那些違背禮的地方,就是過于追求奢華,當本階層適用的規(guī)模不能滿足自己的欲望時,自然就要突破限制。當諸侯開始用天子之禮。這種對待禮的態(tài)度看在下屬的大夫乃至家臣眼里,隨著大夫掌握實權(quán)和財富越來越大,自然會上行下效,以至于整個權(quán)利階層都會越來越奢侈腐化。
所以禮的根本,就是通過禮來追求的仁,應(yīng)該是通過簡樸來體現(xiàn)的上下和諧。同樣的,辦理喪事,追求周全的同時已經(jīng)失去了對親人離世所表達的哀傷,成為了一種做給旁人看的空洞的儀式。喪事只是做給活人看,不如用真誠的哀傷來表達,那才是真正對亡者的尊重。所以阮籍辦喪事,寧愿憋到在人后吐血,也不在人前掉一滴眼淚。這只是不愿意做給別人看而已。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p>
孔子說:“夷狄雖然有君王,還不如中原諸夏國沒有君王?!?/p>
這句話過于簡單,歷代常有完全相反的解釋方式。
一種方式是說,連夷狄都有君王,不象諸夏,僭禮篡位成為常態(tài)。君臣是禮中的大節(jié),大節(jié)都失去了,其他的細節(jié)又有什么意義?這種說法在五代初年,國家經(jīng)過長期的混亂,渴望統(tǒng)一的局面時,以及元朝末年渴望驅(qū)除韃虜恢復(fù)漢人的尊嚴時成為主流。
另一種說法是夷狄縱然有君王仍然是野蠻民族,不如中原諸夏仍然是禮儀之邦。君臣之禮只是禮中的一部分,但就算沒有君王,中原各國各大家族的貴族中仍然保持著“禮”,仍然是文明社會。這種說法在五胡亂華,東晉貴族南渡時比較流行。
至于現(xiàn)在,不知算是幸運還是不幸,兩種情況在現(xiàn)在都成立:中國社會現(xiàn)在普遍缺乏信仰,雖然號稱是“禮儀之邦”,傳統(tǒng)禮儀卻已經(jīng)給丟得差不多了,反倒開始普遍羨慕起國外的文明、國外的領(lǐng)袖和政治制度了;但是中國雖然現(xiàn)在有很多問題,解決方法還是要從自身來找,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文明種子已經(jīng)種在中國人的血脈里、生活中,中國的土地以及各種典籍中。
所以阮籍辦喪事,寧愿憋到在人后吐血,也不在人前掉一滴眼淚。這只是不愿意做給別人看而已。
吳小萌:
大家談到了文明,所以我從文明談起。
首先,我對“文明”不持方向論。我認為,一個有方向的文明,也必會導(dǎo)致在那個方向上的瓦解。既然文明會瓦解,那還是“先進”文明嗎?
我們看到的自然界,古老的苔蘚和細菌,與新進進化出的哺乳動物共處,這又是為什么?推論開來,難道人類更有優(yōu)勢嗎?或是古老的苔蘚更文明?
相反,我們看到人類的努力,把毀滅地球的原子彈都自己預(yù)備好了,把賴以生存的家園毀壞,這個還算是先進嗎?
我認為,自然和社會,所向往的,是自身對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與調(diào)節(jié)。適應(yīng)了,就是可以生存的,就是所謂“先進”的。拿孔子模式講,就是不能不做,不能不努力,但做的又不能太過,所謂“過猶不及”是也。
從這一點出發(fā),我們再來看蠻夷與中華,于是,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無論我們對《論語》的這一段“夷狄有君”如何解釋,則都是講得通的。
孔子模式的社會,是有差等的社會,這個差等,還要避免“過猶不及”。這兩項齊備了,和諧發(fā)展社會的必要條件便具備了,跟是否文明無關(guān)。至于社會的復(fù)雜體系特性,則是另一個話題,不展開。
有了“一以貫之”的有差等、又有“過猶不及”的這個前提,狄夷有君,這一段,正反都可以講得通。
一個社會(春秋),沒有了君王,打亂了差等秩序,豈不要陷入混亂。狄夷即使有君王,沒有一以貫之的和諧差等體制,不也不能長治久安?
美國的政治機制,哪怕選出川普和希拉里任何一位,哪怕國家機器停擺,社會也不會因此而混亂。
不能說夷狄就沒有“禮”,但夷狄的禮,卻不是可以使社會長治久安的禮。既然這個禮,不是合乎科學(xué)的禮(指此段和諧社會所對應(yīng)的科學(xué)),這個禮就不會使他們的社會有類似華夏的這一段情形出現(xiàn)。
于是談到科學(xué)…
道高于君!君要合道,政要合道,文化要合道。順著這個前提,我才有了《孔子模式和西方科學(xué)》。
也就是說,孔子模式社會的和諧演化階段,是與科學(xué)相吻合的(我不是科學(xué)主義)。所以,哪怕社會再變化,一旦它回歸了和諧階段,就必須契合孔子模式,否則它的演化,也就演生不出和諧社會。當然,孔子模式只是一個必要條件。
我們回頭看諸子百家,各家興衰,只有儒道兩家給和諧社會的貢獻最大,且儒家又可以通過后退一步無奈地回到道家,說明這兩家的理論機制比較合于自然演化。
美國社會,也有“類孔子模式”存在?!凹核挥?,勿施于人”,與世界上多數(shù)文明相契合,也是孔子模式科學(xué)性的廣泛體現(xiàn)。
正如前輩大師們所言,中華大地,幾經(jīng)“變種”,但只要孔子模式存在,就會在廢墟中重新站立起來,或者叫包容和同化其他文化,因為這個合乎科學(xué)(道)的文化。這并不是像某些人所說的中華文化有多“特殊性地”偉大,而是這個文化有其“一般意義”上的偉大。
一個君王下臺了,下一個君王還會沿襲這個文化,這個文化還會再來。其他文化的君王不在了,它們的文化也許就與世長辭了。
孔子模式合道,并不是說法家就不合道,也不能說墨家就不合道,而是它們分別合于不同社會階段或不同社會形態(tài)的道。
自古社會變革期,儒家文化都會悄悄地走向后臺,暫時不被提及,等到了國家重整旗鼓,需要長治久安時,儒家的大旗,又會被舉起,陪伴人們度過一段良好的生態(tài)社會的時光。
社會的基本演化規(guī)律,超越種族性。社會的具體演化規(guī)律,具有復(fù)雜體系的初始條件敏感性。想當年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到后來的滿蒙夷族的大入侵,不光是中華具體文化的同化外邦,最主要的,還是儒家尤其是孔子模式的科學(xué)性之所在。
“夷狄有君”這一段,從孔子的基本理論出發(fā),正反都可以說得通。
1、你看人家夷狄都有君臣尊卑,說明差等有多重要,甚至夷狄都清楚不過。然而,春秋之華夏大地,卻君臣混亂,君不君臣不臣,豈不是混亂的根源。
2、夷狄即使有君王尊卑,但如果其文化本底,不是一以貫之的過猶不及等一系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科學(xué)體系,它也終不能比華夏文化在維持和諧發(fā)展階段之魅力!
湯兆寧:
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
一般認為,這句話的理解有爭議,主要的有兩種說法
一種認為:周邊少數(shù)民族區(qū)域沒有文化,沒有禮樂文明。就算有君王,也落后得很,和華夏文明差距很大
一種認為:周邊區(qū)域有明君,講究君臣之綱義。而華夏諸國則禮崩樂壞,還不如周邊蠻族
這里的夷狄,是泛指。東夷、西戎、南蠻、北狄
我認同第二種說法。夫子本章承接前面幾章。仍然批評魯國乃至所游列國的僭越行為。
前面提到了,魯國不是沒有禮樂文明,相反有發(fā)達完備的禮樂文明。但禮樂的規(guī)制被隨意踐踏,禮的內(nèi)核,禮的本質(zhì)已經(jīng)為文明的人所忽略。
正所謂:禮失求諸野。相對來說,剛剛接觸華夏文明的周邊民族還保持了淳樸之民風,知君臣,明上下。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寧可往游海外。也說明孔子對諸夏文明的失望
先是對魯國當政者失望,而后周游列國,對列國失望。
這種失望本身源自孔子對周禮的推崇與熱愛。他曾說:“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笨上е芏Y被肆意踐踏。
這里,孔子再次表達了強烈的內(nèi)心的情感,再次展現(xiàn)了至情至性的圣人品格。
在孔子心中,君臣之綱義極為重要。目無尊長,是孔子無法忍受的行為。
一邊是文化發(fā)達,但目無尊長君王,而禮崩樂壞的國度;一邊是文化欠發(fā)達,但講究君臣上下,禮樂文明潛力巨大的國度??鬃訒澩膫€呢?
依據(jù)論語精義,我認同孔子會選擇后者。
明代的王陽明后來曾居貴州,對此有深刻體會。
——<參考資料>——參考資料>
資料編纂:【論語滙】志愿者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沃^也?”子曰:“繪事後素?!痹唬骸岸Y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p>
【論語註疏】(何晏、刑昺)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沃^也?”馬曰:“倩,笑貌。盼,動目貌。絢,文貌。此上二句在《衞風.碩人》之二章,其下一句逸也?!弊釉唬骸袄L事后素。”鄭曰:“繪,畫文也。凡繪畫先布眾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間,以成其文,喻美女雖有倩盼美質(zhì),亦須禮以成之?!痹唬骸岸Y后乎?”孔曰:“孔子言繪事后素,子夏聞而解,知以素喻禮,故曰禮后乎?!弊釉唬骸捌鹩枵呱桃玻∈伎膳c言《詩》已矣?!卑唬骸坝?,我也。孔子言,子夏能發(fā)明我意,可與共言《詩》。”
【疏】“子夏”至“《詩》已矣”。[表情]正義曰:此章言成人須禮也?!白酉膯栐唬骸尚毁?,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者,倩,笑貌;盼,動目貌;絢,文貌。此《衞風.碩人》之篇,閔莊姜美而不見答之詩也。言莊姜既有巧笑、美目、倩盼之容,又能以禮成文絢然。素,喻禮也。子夏讀《詩》,至此三句,不達其旨,故問夫子何謂也?!白釉唬豪L事后素”者,孔子舉喻以答子夏也。繪,畫文也。凡繪畫先布眾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間,以成其文,喻美女雖有倩盼美質(zhì),亦須禮以成之也。“曰:禮后乎”者,此子夏語。子夏聞孔子言繪事后素,即解其旨,知以素喻禮,故曰禮后乎?!白釉唬浩鹩枵呱桃?!始可與言《詩》已矣”者,起,發(fā)也;予,我也;商,子夏名??鬃友?,能發(fā)明我意者,是子夏也,始可與共言《詩》也。[表情]注“馬曰”至“逸也”。[表情]正義曰:云:“此上二句在《衞風.碩人》之二章”者,案今《毛詩.碩人》四章,章七句,其二章曰“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lǐng)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也。云“其下一句逸”者,今《毛詩》無此一句,故曰逸,言亡逸也。[表情]注“鄭曰”至“成之”。[表情]正義曰:案《考工記》云“畫繪之事,雜五色”,下云:“畫繢之事,后素功”,是知凡繪畫先布眾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間,以成其文章也。
【論語集註】(朱熹)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倩,七練反。盼,普莧反。絢,呼縣反。此逸詩也。倩,好口輔也。盼,目黑白分也。素,粉地,畫之質(zhì)也。絢,采色,畫之飾也。言人有此倩盼之美質(zhì),而又加以華采之飾,如有素地而加采色也。子夏疑其反謂以素為飾,故問之。子曰:“繪事后素?!崩L,胡對反。繪事,繪畫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脊び浽唬骸袄L畫之事后素功。”謂先以粉地為質(zhì),而后施五采,猶人有美質(zhì),然后可加文飾。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倍Y必以忠信為質(zhì),猶繪事必以粉素為先。起,猶發(fā)也。起予,言能起發(fā)我之志意。謝氏曰:“子貢因論學(xué)而知詩,子夏因論詩而知學(xué),故皆可與言詩?!睏钍显唬骸啊适芎?,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學(xué)禮。茍無其質(zhì),禮不虛行’。此‘繪事后素’之說也。孔子曰‘繪事后素’,而子夏曰‘禮后乎’,可謂能繼其志矣。非得之言意之表者能之乎?商賜可與言詩者以此。若夫玩心于章句之末,則其為詩也固而已矣。所謂起予,則亦相長之義也?!?/p>
【論語新解】(錢穆)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痹唬骸岸Y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巧笑倩兮:倩,口旁兩頰。人笑則兩頰張動。此處用作笑貌美好之形容辭。兮,語辭,如今言啊。
美目盼兮:盼,目之黑白分明者。此處形容目睛轉(zhuǎn)動時之美好貌。
素以為絢兮:素,白色。絢,文采義。此喻美女有巧笑之倩,美目之盼,復(fù)加以素粉之飾,將益增面容之絢麗。巧笑、美目兩句見於《詩.衞風》之《碩人篇》,惟三句相連,不見今三百篇中,或是逸詩。子夏不明此三句詩意而問於孔子。
繪事後素:古人繪畫,先布五采,再以粉白線條加以鈎勒?;蛘f:繪事以粉素為先,後施五采,今不從。
禮後乎:子夏因此悟人有忠信之質(zhì),必有禮以成之。所謂忠信之人可以學(xué)禮,禮乃後起而加之以文飾,然必加於忠信之美質(zhì),猶以素色間於五采而益增五采之鮮明。
起予者商也:起,啟發(fā)義。予,我也。孔子自指。子夏因論《詩》而及禮,孔子喜而讚之,謂其能起發(fā)我之心意。必如此,乃可與言《詩》。
此章亦是禮必有本之意。又見孔門論詩,必推明之於人事。文學(xué)本原在人生,故政治文學(xué)者,必本於人生而求之,乃能發(fā)明文學(xué)之真蘊。此皆孔門論學(xué)要義。此章當與《學(xué)而篇》子貢言“如切如磋”章相參。
【白話試譯】子夏問道:“古詩說:‘巧笑倩啊,美目盼啊,再用素粉來增添她的美麗啊?!@三句詩指的是什麼呢?”先生說:“你看繪畫,不也是臨後始加素色嗎?”子夏說:“不是說禮是後起之事嗎?”先生說:“開發(fā)引起我心意的是商了。如他那樣,纔可和他言《詩》了。”
(本文來源【論語滙】,轉(zhuǎn)載或引用請聯(lián)系微信服務(wù)號: xhxwhxd)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