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為善,有為不善?”先生曰:“惡人之心,失其本體。”
【解讀】
“心”、“性”、“理”這三個字陽明說他們是同一個東西,講明這一點,還是要先弄清在陽明講學之前,這三個字在普遍意義上是如何被理解的?!薄靶摹笔侨说闹黧w直覺,涵蓋對內(nèi)在和外在的感應;“性”是天地萬物公共之理在人之稟受;“理”是事物之“所以然者”,是永恒不變的宇宙本體。這是陽明講學之前這三個字的意思,陽明將這三個字打通為一的依據(jù)在哪里呢,是以“心”作為中心來打通的,“性”也好,“理”也好,這些名稱都是人定的,不是其他東西定的,即便是被其他東西定的,但是一旦是通過人的口或心來投射出來,他們依然脫離不了人這個主體。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性”所表示的天地萬物公共之理在人所稟受之時,他投射的地方就是“心”,此稱之為“心即性”,那么天地萬物公共之理從現(xiàn)在的唯物主義哲學的觀點看,是一種客觀存在,但是請注意,這種所謂的“客觀存在”是誰定義的?是山中的猴子還是森林中的大象,當然不是,仍然是人定的,當人用自己的心來描述和定義外在的“理”時,你本身必然已經(jīng)不可避免的參與進來,在這個意義上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完全獨立于心的“客觀”,這也是所謂的“唯心主義”為什么可以在自有哲學以來的人類文明史中始終可以和“唯物主義”平分秋色的原因,因為從邏輯上“唯心主義”可以建立自己的一套自圓其說而且無懈可擊的體系。當然,這里說的“唯心主義”還是從現(xiàn)代通行的唯物主義哲學的立場上來扣的帽子,對宋明理學那些大師級的人物而言,他們是根本不承認這種定義的,因為在他們看來,他們的學說并沒有“唯”,用到了“唯”這個字,完全是站在現(xiàn)代唯物哲學的觀點上得出的。同樣的,“理”這個東西,到了陽明這里,就成了人心與外面事物之脈絡(luò)相通處,這樣一來,心就是理,理就是性,就可以一以貫之了。
從理論上講通了“心”、“性”、“理”這三個東西其實是一個,那么“知行合一”就可以在理論上找到站得住腳的依據(jù),“心”、“性”、“理”都是一個東西了,“知”的主體又脫離不了“心”,“行”的發(fā)端也脫離不了“心”,這種情況下,“知”和“行”又如何能不是一個東西呢?陽明在這里反對朱熹的將“心”與“理”分開說的原因也正如上所述。后面陸澄又問心為何有善有不善,陽明給出的解釋是,不善之心是失去本體之心,其實在這里說的“善”,并不是和“不善”相對應的一個反義詞,更恰當?shù)慕忉寫撌遣黄灰小o善無惡的理之本然。所說的惡,依然是那個偏離了的天理的心體狀態(tài),不正之謂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