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清熱培元法治療乙型肝炎三例
例一李某,女,37歲。
初診∶1982年2月12日。
主訴及病史∶1981年3月因右上腹部不適到某醫(yī)院檢查肝功能澳抗1∶512,為"乙型肝炎"。此后常因勞累及心情不舒暢使癥擾加重,伴有飲食減少、疲乏無力、兩側(cè)胸脅脹悶但無疼痛。經(jīng)服中西藥物治療澳抗及肝功能未見好轉(zhuǎn),1981年12月4日查谷丙轉(zhuǎn)氨酶180U/L,HBsAg1:512。
診查∶近日仍倦怠乏力,納谷不香,右肋不舒。舌質(zhì)紅,苔薄白,脈右小左滑大。
辨證∶肝脾郁滯日久,肝郁而化熱血虛,脾郁而運弱濕停。
治法∶養(yǎng)血清肝,理氣化濕。
處方∶生地黃10g郁金10g赤白芍各10g龍葵30g黃柏10g白花蛇舌草3g丹參30g丹皮10g半枝蓮30g木香10g(后下)生薏苡米15g焦三仙各15g,7劑
靈芝干糖漿1瓶。
囑∶①復查HBsAg。②上方藥煎服法;先以涼水泡藥40分鐘,浸透后水略高于藥,蓋嚴鍋蓋,以大火煎開,入后下藥,將藥翻攪一下,改用小火(以藥不溢出,又保持沸騰為度),如法煎兩次,所得藥液混勻,分早晚各服一次。
二診∶1982年2月19日。病情無明顯變化。舌質(zhì)紅,苔薄白,脈沉小。復查HBsAg回報1∶512。繼服上方藥12劑。
三診∶1982年3月5日。脈象略滑,舌紅有刺。此為肝熱尤存;乏力納差、大便瀟薄,此屬脾氣虛弱。再以清肝養(yǎng)血,兼以益氣之劑。
處方∶生地黃15g元參15g丹皮10g丹參30g龍葵30g蚤休10g茵陳30g黃柏10g焦三仙各15g半枝蓮30g郁金10g白花蛇舌草30g黃芪10g,7劑
靈芝干糖漿2瓶。
四診、五診∶病情均無大變化,加麥冬15g;改黃芪15g;以雙益氣陰。又服藥24劑。
六診∶1982年4月9日。患者飲食明顯增加,胸腹部已無不適,偶感上脘隱痛,二便調(diào)暢。舌質(zhì)尚偏紅,苔薄白,脈滑。擬益肝清肝之法,并復查肝功能、澳抗。
處方∶赤白芍各10g焦三仙各5g黃芪20g丹皮10g丹參30g生地黃10g蚤休10g龍葵30g茵陳20g元參12g香附10g郁金10g白花蛇舌草20g,6劑
七診∶1982年4月20日。體力轉(zhuǎn)佳,已無明顯不適。復查回報肝功能正常,HBsAg(—)。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滑左手尚欠暢。繼服上方藥6劑,鞏固療效。
例二張某,女,30歲。
初診∶1980年5月3日。
主訴及病史∶1980年1月18日查得谷丙轉(zhuǎn)氨酶470U/L。當時有納呆腹脹癥狀,僅服降酶成藥及西藥。4月15日因全身出現(xiàn)紅疹瘙癢而曾來本科就診,診查見舌紅苔白膩,以疏風清熱化濕之法,予地膚子、白鮮皮、麻黃、桂枝、蟬蛻、皂刺、浮萍等藥而愈,并復查肝功能、澳抗。
診查∶今納呆食少脘脹等癥仍在?;灮貓蠼Y(jié)果,澳抗陽性,谷丙轉(zhuǎn)氨酶550U/L。舌紅苔白膩,脈弦左細。
辨證∶濕熱阻滯,肝脾疏運不利。
治法∶清肝理氣,健脾除濕。
處方∶茵陳30g陳皮10g蒼術(shù)10g郁金10g茯苓15g香附10g龍葵20g木香5g腹皮子各10g焦三仙各15g草河車10g藿佩梗各10g白花蛇舌草30g
5劑,水煎服,日一劑。
二診∶1980年5月8日。病狀無變化,大便瀟軟。舌質(zhì)紅苔黃潤,脈右滑左弦。辨證屬濕熱未清,治法再清濕熱,兼以益氣。上方加澤瀉15g、黃芪15g、黨參10g。改龍葵30g,去茯苓、藿梗,繼服藥6劑。
此后癥情逐漸轉(zhuǎn)佳,脈由弦細轉(zhuǎn)弦轉(zhuǎn)滑,舌苔由厚而薄或略見黃潤。用藥均據(jù)原方出入,蠻化不大,均加入雞內(nèi)金10g打粉沖服。自三診至七診共服藥37劑;七診時復查肝功能、澳抗。6月19日八診時食欲食量均明顯好轉(zhuǎn);化驗回報∶肝功能正常,澳抗轉(zhuǎn)陰。原方藥又進12劑。
九診∶1980年6月30日。各癥均較前減,但近日納量尚少,舌苔薄黃潤,脈無力。再予益氣健脾、清肝解郁之劑。
處方∶黃芪25g黨參10g丹參20g白術(shù)10g郁金10g龍葵30g半枝蓮30g草河車10g焦三仙各15g白花蛇舌草30g,6劑
十診∶1981年7月8日。再次復查肝功能,回報正常,HAA(—),自覺無何不適,惟勞累后或情緒波動時胸腹部有堵悶感,飲食一般,二便調(diào),脈舌如前,繼用前法,益氣清肝,健脾除濕治療。
處方∶黃芪30g黨參15g丹參20g郁金10g龍葵30g麥冬10g佩蘭10g白術(shù)10g半枝蓮30g草河車10g白花蛇舌草30g白芍10g五味子4g,7劑
此后癥情一直穩(wěn)定,先后于7月21日、8月12日、10月8日三次檢查肝功能回報結(jié)果均為正常,HAA(—),遂停藥并恢復庫房工作,后一直正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