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惠伯,1914 年生,四川省夔門縣人。主任中醫(yī)師。自幼隨父學文學醫(yī)。1931 年在重慶針灸醫(yī)院學習 1 年,同時由江蘇承淡安先生 函授針灸。1932 年參加慈善機構義診,當時時疫流行,用溫病法診治頗效,深得社會嘉許。解放前后,一直以醫(yī)為業(yè)。1956年調萬縣地區(qū)醫(yī)院任中醫(yī)科主任。
從事中醫(yī)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 50 余年,臨床擅長溫熱病防治,曾在全國及地方期刊雜志上發(fā)表論文 10 余篇。曾任 四川萬縣地區(qū)醫(yī)院主任中醫(yī)師,四川省中醫(yī)學會理事、《四川中醫(yī)》編委。
一、茵陳蒿湯加味治愈急黃一例
石某,男,52歲。
初診∶1981年4月30日。
主訴及病史;患者惡寒、發(fā)熱、納差、惡心、尿黃已 12 天。經(jīng)各科檢查會診,診斷為重癥肝炎。決定以中醫(yī)為主醫(yī)治。
診查;舌質絳,苔黃膩,脈弦滑而數(shù),腹部脹滿,脅痛。
辨證;此由濕熱蘊結,內陷營分,瘀阻肝膽,膽毒內陷。須防繼續(xù)惡化,神志昏迷。
治法;宜清熱涼血解毒,活血化瘀,通里攻下,開竅醒腦。
處方∶茵陳 20g 梔子10g 黃芩15g 大黃10g 蛇舌草 15g 六月雪15g 銀花15g連翹15g 丹參 15g 郁金 10g赤芍 15g 桃仁10g 丹皮 10g田七 3g(為末兌服)
另用鮮垂盆草 30g、鮮滿天星 30g,煎湯代水。羚羊角 3g 為末,煎成乳白色濃汁另服。抗熱牛黃散日服 2支。
二診;5 月 8 日。服上方藥 2 劑后,頭痛明顯減輕,精神好轉,大便日 3 次,嘔吐減。藥已中病,乘勝再進原方2 劑。
三診∶5 月 10 日。體溫正常,腹水減,腹圍縮小 5cm。脈不數(shù),舌絳減,苔仍黃白膩。食欲增加,嘔吐已止。肝功檢查∶黃疸指數(shù) 52 單位,轉氨酶 184 單位。熱毒已退,胃氣來復。肝功出現(xiàn)好轉佳兆,擊鼓再進 2 劑。
四診∶5 月 12 日。身目黃減,腹圍縮小 5cm,頭痛消失,精神轉佳,食欲增進。苔黃少津。肝功檢查;黃疽指數(shù) 28 單位,轉氨酶 28 單位。
毒火侵犯肝膽之勢大減,但津液虧損,宜去苦寒之品,加入養(yǎng)陰活血之藥。上方去黃連、銀花、大黃、羚羊角,停服抗熱牛黃散,加紅花 6g,虎杖 15g、生地 15g,2 劑。
五診∶5月14 日。肝功檢查;黃疸指數(shù) 28 單位,麝濁 9 單位,鋅濁 12 單位,轉氨酶 28 單位。尿常規(guī)∶白細胞少許,蛋白(±)。腹圍 86cm,超聲波檢查證明無腹水。神志清楚,仍有脅痛。苔膩已化。改用清熱解毒養(yǎng)陰、活血化瘀法。
處方;茵陳 10g 梔子 10g 黃芩 10g白花蛇舌草 15g 滿天星 15g 垂盆草 20g當歸 10g 生地 10g丹參15g 赤芍 15g 郁金 10g 紅花 10g 連翹 15g 虎杖 10g甘草 4g 田七3g(兌服)
六診∶5 月 16 日。身目微黃,食欲大增,但感腹脹(近日食肉過量)。舌質微淡,面色晦暗。證屬正虛,脾氣不運,氣滯血瘀,擬用扶正除邪法。
處方;黃芪 20g 防己 10g 苡米 20g 蒼術 10g 豬苓 10g 澤瀉 15g 當歸 10g丹參15g郁金 10g赤芍 10g田七 3g茵陳 15g柴胡 10g枳實 10g梔子 10g黃芩 10g 垂盆草 20g 滿天星 15g
七診∶5 月 29 日。服上方藥腹脹好轉,惟覺四肢乏力,心悸自汗。脈弱舌淡。心脾之氣號損,用益氣補心脾,活血化瘀,疏肝清利濕熱法。
處方∶黃芪 20g 當歸 10g 五味子10g 丹參 15g 赤芍12g 郁金 10g 柴胡 10g白術 15g 枳實10g 茵陳 15g 山楂 15g澤瀉 10g 垂盆草 15g 10 劑
紅參 4g、田七 2g 研末,每服 3g,日 2 次,連服2 個月,以益氣活血、恢復肝功能。1981 年 8月1日檢查一切正常,痊愈出院。
【按語】此病善后治療,最為重要,因肝實質損傷可影響脾的運化,減弱脂肪代謝,易繼發(fā)肝硬化。善后治療大法是∶氣虛脾虛者,以益氣健脾為主,如黃芪、紅參、黃精、白術、山藥,輔以疏肝和胃之四逆散、二陳湯、砂仁、焦三仙,活血化瘀用田七、當歸、川芎、丹參、赤芍(其中田七是首選藥),清利濕熱用田基黃、垂盆草、白花蛇專草、草河車、茵陳、黃答等;若肝腎陰虧者,當以滋水養(yǎng)肝為主,用一貫煎,輔以活血化瘀、清利濕熱??傊?,應根據(jù)病情變化,辨證論治。
二、通腑降濁、涼血清肝法治愈中風一例
王某,男,65 歲。
初診∶1981年7月18日。
主訴及病史∶近 5 年來時常頭暈頭痛,曾到某醫(yī)院檢查,診斷為"高血壓病"。4 天前到親友處赴宴,飲酒較多,次日晨起自覺頭痛眩暈,隨即出現(xiàn)左半身不遂,而住入我院。入院檢查,腦脊液壓力增高,呈血性,血壓 150/100mmHg。診斷為腦出血。
診查∶目前癥狀為低熱,汗出如油,頭痛,神識不清,嗜睡,鼻鼾,痰多,言語騫澀,左半身不遂,腹部膨脹拒按,大便 3 日未解,小便少。舌質紅少津,苔黃厚中灰黑而干。六脈弦大鼓指。
辨證;痰火食滯,引動肝風,上蒙清竅,絡破自溢,氣血瘀阻。
治法;治擬涼血清肝,活血止血,通腑降濁。
處方∶水牛角 20g 生地 15g 丹皮 10g白芍 20g丹參 15g 槐米 15g地榆 10g大黃10g 夏枯草 15g 牛膝 10g 鉤藤 10g 代赭石15g 3 劑
二診;7 月 21 日。藥后下黑色,臭濾大便半痰盂。黑苔漸退,脈弦好轉。腑氣已通,藥已中病,仍用前法。
前方去牛膝、鉤藤、代赭石,加野菊花 15g,黃芩 10g,梔子10g。4 劑。
三診;7 月 25 日。頭痛明顯好轉,神志較清,知饑,每餐能食 1~2 兩米飯。脈亦較前緩和,但二便艱難。舌苔黃中央灰黑。仍用前法。
四診;7 月 28 日。嗜睡、鼾聲均減,大便通,小便仍不暢。苔黃膩,痰涎仍多,脈弦滑。治擬滌痰開竅,活血化瘀,通利二便。黃連溫膽湯加味。
處方∶黃連 3g 陳皮 10g 半夏 10g 茯苓 15g 枳殼 10g 天竺黃 6g 石菖蒲 10g郁金 10g 大黃 10g丹皮 10g丹參 15g白花蛇舌草 20g 白茅根 20g 4 劑
抗熱牛黃散 4 支,每日吞服1 支。
五診;8 月 4 日。精神日漸好轉,白天已不嗜睡,左側肢體已能自行活動,但不靈活,食欲轉佳,二便暢通。苔薄黃。血壓 130/90mmHg。仍用前法。
上方去白花蛇舌草,加紅花 10g。3 劑。
隨訪;1981 年8 月 25 日?;颊呋丶液蠓戏剿?/span>15 劑,自覺病證逐漸好轉,特別是頭不暈痛,飲食二便正常,但左側肢體仍不太靈活。瘀血未盡,脈絡不通,改用補陽還五湯,益氣活血化瘀。
處方∶黃芪 30g當歸 10g川芎 10g 赤芍 15g 桃仁 10g紅花 10g丹參 15g葛根 30g 地龍 10g 槐米 10g 首烏 15g
另大活絡丸,每服1粒,日 2 次。
經(jīng)用上方藥治療 3個月,左側肢體逐漸靈活,半年后恢復正常。
【按語】本案屬于中風之閉證。患者素體豐盛,嗜好煙酒,經(jīng)常頭痛頭暈,痰熱濕濁內阻,肝陽偏亢顯然。發(fā)病前過食肥甘醇酒,助其痰熱,痰火引動肝風,蒙蔽清竅,絡破瘀阻,故前三診采 用清熱平肝。涼血止血.。通腑降沖之法,從而使其神志清,腑氣通,血壓降。后三診滌痰開竅、通腑化瘀,嗜睡、半身不遂得以逐漸好轉。終以益氣活血化瘀收功。
按∶大黃具有清熱通下、化瘀止血的作用,西醫(yī)認為能降低顱內壓,故筆者對于中風之閉證常常使用,療效較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