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覺得杜牧的七絕唐詩在唐代詩人的諸多作品當中是最好的。他的“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二十四橋明月在,玉人何處教吹簫?”每一句都是那么的膾炙人口,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晚唐的杜牧和李商隱延續(xù)了唐詩最后的輝煌。只不過李商隱顯然更加喜歡寫七言律詩,而七言絕句最后的頂峰就出自杜牧之手。后人把他們兩個并稱為小李杜,與之前的杜甫喜歡寫律詩,而李白的絕句更加出色,似乎也存在某種關(guān)聯(lián)。
今天我們所談到的是杜牧的一首七言絕句,所描寫的內(nèi)容就是池塘當中的荷花。全詩的意境顯得有些凄涼,但是杜牧在描述這首古詩的時候,每一句都用數(shù)字量詞開頭,賦予了這首七言絕句無盡的審美意蘊。
且看: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fēng)。
這首古詩的題目是《齊安郡中偶題·其一》,是詩人一首組詩當中的第一首。除了第三句當中寫到了一個“綠荷”的字眼,否則,全文讀下來都不知道杜牧是針對什么而發(fā)出的感慨。
值得注意的是,這首七言絕句的每一個開頭,“兩竿”、“半縷”、“多少”、“一時”都和數(shù)字量詞有關(guān)系。雖然這些數(shù)字不見得就代表著實際的指向,但是卻能夠賦予詩句更多形容的可能。不見得多么確切,但是通過量化的處理使得詩歌當中的意象更貼近我們的審美感受。
開篇寫夕陽西下,詩人站在“溪橋上”舉目遠眺,感受著夕陽最后的余暉。在他的眼中,看到“落日”距離地面有“兩竿”之遙,日薄西山的趨勢已經(jīng)非常明顯。而后杜牧又看到了“半縷輕煙”,已經(jīng)到了黃昏的時候暮靄沉沉,生出的縷縷青煙把岸邊楊柳都籠罩其中。
接下來的第三句, 是杜牧對于所抒發(fā)情感意象的描述,“多少綠荷相倚恨”,你看那池塘當中有多少的“綠荷”在秋風(fēng)當中相簇相擁。一陣風(fēng)吹過,它們隨風(fēng)搖擺,相互簇擁。在那么一瞬間,“回首背西風(fēng)”,西風(fēng)吹翻了巨大的荷葉,露出了荷葉的背面。
杜牧的這首唐詩流傳度不算很高,但是在描寫景色描寫荷花的唐詩當中,這首古詩還是很有精彩意義的。尤其是詩人抓住了夕陽、西風(fēng)、輕煙等瞬間的變化將這一切的景物定格在某個瞬間當中,才寫出了這樣具有動態(tài)美的精美詩篇來。
尤其是一句“一時回首背西風(fēng)”,活靈活現(xiàn),直接映照在我們的腦海當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