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變化之為用,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今日將參詳“在地為化”。
接續(xù)前兩篇推文:
先附錄原文如下:
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
先來看王冰和張介賓之注,然后再具體參詳之。
一、王冰、張介賓之注
王冰注曰:“化謂造化也,庶類時育,即造化者也?!逼湓凇端貑枴ぬ煸o(jì)大論》中注曰:“化,謂生化也。生萬物者地,非土氣孕育,則形質(zhì)不成。”其在《素問·五運行大論》中注曰:“化,生化也。有生化而后有萬物,萬物無非化氣以生成者也。”
張介賓注曰:“化,生化也。有生化而后有萬物,有萬物而后有終始。凡自無而有,自有而無,總稱為化。化化生生,道歸一氣,故于東方首言之。”其在《素問·天元紀(jì)大論》中注曰:“物之生息出乎地,故在地為化。”
王冰和張介賓之注皆將“化”注解為“生化”,其一,符合《素問·天元紀(jì)大論》鬼臾區(qū)之言: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其二,符合《素問·五運行大論》黃帝之問:寒暑燥濕風(fēng)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萬物何以生化?
二、化者何謂?
化與變二者相對而為言,《素問·六微旨大論》岐伯講:“物之生從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蓖醣⒃唬骸胺驓庵?,不見其形,不知其情,莫測則所起,莫究其所止,而萬物自生自化,近成天和。見其象,彰其動,震烈剛暴,漂泊驟卒,拉堅摧殘,折拆鼓栗,是謂邪氣。故物之生也靜而化成,其毀也躁而變革,是以生從于化,極由乎變。”
陰陽者,變化之父母,陰陽變化之用,就其“在地為化”而言,化起始于氣之動?!端貑枴の宄U笳摗伏S帝講:“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标庩栔畾猓兓啾?,動始則生化而成物,擴散則物形俱備,敷布則蕃育,物極必反,氣盛而衰,物象生變,譬如東方陽春生氣始動而生,種子發(fā)芽而成物,生氣擴散乃長氣,長氣令種子開枝散葉而成植株,長氣近一步敷布,植株枝繁葉茂,開花結(jié)果,但終則枝葉凋零而象變。
陰陽變化之用,化生萬物,其機理如本篇大論前文所謂“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萬物之生化,無非陰陽之氣變化相薄而為之,是以陰陽變化之用,其在地為化。
但是,陰陽變化之用,不止生化,還有衰殺,是以鬼臾區(qū)在《素問·天元紀(jì)大論》對此區(qū)分說:“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氣始而生化則器物(即植物、動物之生物)生,氣終則象變,是以岐伯在《素問·六微旨大論》中強調(diào)說:“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span>
三、生化何以在地?
地者,土也,其與天相對,《素問·五運行大論》岐伯講:“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yīng)天之精氣也?!标庩栕兓癁橛枚铮▌又参铮┲荒苌诘?,而不能生化于太虛之天,是以生化以地言之。
當(dāng)然,陰陽變化為用并不直接生化生物于地,鬼臾區(qū)在《素問·天元紀(jì)大論》中說的明白:“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在天為寒暑燥濕風(fēng)火之六氣,在地為木火土金水之五形或五行,天地形氣相感方能化生萬物,而且地之五形之間,以土為尊,故地者,土也。至于為何要“以土為尊”,就有點枝蔓流散了,茲不贅述。
陰陽變化之用,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玄則神妙而難明,道則道可道非常道而難言,化則造化生化而難知。
玄,道,化,三者在根本上就具有模糊性,“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語言在解蔽的同時又起著遮蔽作用,強為之言而益晦,但卻又不得不言,不得不說,畢竟,本公眾號以“參詳”為名啊。
明日繼續(xù)參詳: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