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堅持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xiàn)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道德經(jīng)》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經(jīng)典,它內(nèi)容豐富,涵蓋諸多學科,被譽為東方智慧的代表。哲學家尼采說,《道德經(jīng)》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作為教育工作者,挖掘《道德經(jīng)》思想的當代教育價值,啟迪和豐富的我們教育思想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筆者進行了初步探討。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本章老子從衣食住行等人類生活最常見的三個現(xiàn)象舉例,無形的東西能產(chǎn)生很大的作用,甚至起到關鍵和重要的作用,只是不容易為一般人所覺察。莊子曰:無用之用,方位大用。這一章對教育工作的啟示是:教師既要有所為,還要有所不為。“好的教育是留白的藝術”,已經(jīng)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共識。教育工作中必須留給學生自我學習和自主成長的空間。魏書生說:“只有'懶’老師,才能培養(yǎng)出勤學生?!?/span>現(xiàn)代教育學,不提倡教師在課堂上“滿堂灌”,強調(diào)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同時,反對家長對學生的生活起居包辦,學生能夠自己做的家長不代替。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本章老子以“善行無車轍”為立論基點,列舉了一系列行為智慧的最高形式和最高境界,闡明有道之人從其行為結果中找不出行為手段或行為本身的痕跡。同時,表達了有道者對人各有才、物各有用的明鑒,無棄人棄物、樂于救人救物的意志和情懷。我們今天的“師資”一詞,就來源于本章。第四十九章: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轉換到學校:教師常無心(主觀成見和私心),以學生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教師對學生,歙歙焉(收斂自己偏見),為學生渾其心(使學生的心思歸于淳樸)。學生皆注其耳目(專心聆聽教誨),教師皆孩之。這兩章對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的啟示是:有教無類,善做教育。教育公平的重要體現(xiàn)之一,就是“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進步和發(fā)展”“為了一切學生”。教育工作者應掌握教育藝術,彰顯智慧力,潤物細無聲。教育的應試固然存在,但已不是教育的全部。精英的培養(yǎng)不可缺少,但并非要多數(shù)學生淪為教育的看客。要摒棄狹隘的教育質(zhì)量觀和功利化的教育政績觀,關心關愛關護每一位學生,使他們?nèi)巳诉M步、各盡其才。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zhí)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隨,或覷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在本章指出: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隨,有性緩有性急,有強健有贏弱,有自愛有自毀。治理國家應順應萬物,正視差異,反對過分極端的措施。如果強力去做,強行一律,是不能達到目的的,甚至適得其反。本章對教育工作的啟示尤為典型,應正視教育對象的差異和個性。若對教育的對象進行細分,不止老子提出的八個“或”,其差異性更大,特殊性更強。教育不是工廠的流水線,教育評價也并非用一把尺子,應尊重教育對象的個性和差異,采取多元培養(yǎng)模式、教育方法和評價標準,這是現(xiàn)代教育形成的共識。學校如果片面追求文化成績和升學率,勢必泯滅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家長如果執(zhí)意給孩子設定不切實際的過高目標,會給他們的身心造成傷害,甚至造成心理的扭曲。因為違背教育規(guī)律、采取極端過度措施導致學生厭學、輟學、自殺,更有弒師殺母事件,都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道德經(jīng)》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在這一章,老子認為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有一個由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成功之賂,也是一步步走出來的。做人做事,要注重當下、注重積累、注重過程,必須要有毅力和耐心一點一滴去完成。如果好高騖遠、急于求成、恣意妄為,拔苗助長,欲速則不達。這一章對教育工作的啟示是:耕耘不語,靜待花開。百年大計,莫如樹人,教育是長期而艱巨的長久之事。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貫穿幼學、小學、中學、大學不同學段,還有在職教育、終身教育,其過程猶如接力。老子的“積累之道”,即是為學治學的勵志之道。唯有施力“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道德經(jīng)》第六章),慎終如始,才能教有所成、學有所成。作為一名教師,首要的責任就是幾十年如一日,上好每一節(jié)課。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本章揭示了揭示了宇宙萬物的邏輯生成過程,闡釋了道和德的基本特性和相互關系,對《道德經(jīng)》核心概念“德”進行了定義?!兜赖陆?jīng)》中的“德”即為本章中的“玄德”,可以理解為最高深的德行,其體現(xiàn)是生育萬物而不居為己有,興作萬物而不自恃有功,促進萬物長成而不主宰,也就是《道德經(jīng)》的核心思想之一“無私”。這一章對教育工作的啟示是:師愛無私,師德至高。教育的本質(zhì)是培養(yǎng)人、塑造人、發(fā)展人,教育工作有辛勤、無私、奉獻的特性,教師職業(yè)被稱為“愛的職業(yè)”,教育的真諦就是愛。無私“玄德”, 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最高境界,唯有對事業(yè)至誠,對學生大愛,樂于奉獻,為而不恃,才能無愧于“人類靈魂工程師”和“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yè)”的美譽。以上五方面,僅限于對《道德經(jīng)》中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探討。黨的教育方針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而《道德經(jīng)》所主張的若水、謙下、不爭、無欲、無私、虛靜、抱樸、慈儉等思想,尤其是“上德”“ 玄德”“貴德”“有德”的內(nèi)涵闡釋,對于立德樹人都具有重要而積極的意義。同時,“道法自然”“無為”的觀念,對教育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這些,都有待于進一步挖掘、探討和實踐,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利用。【作者簡介】任尚鋒,筆名市隱者,《道德經(jīng)》文化愛好者,靈寶市老子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函谷關道德經(jīng)研習社學術顧問、宣講員,近年來,致力于《道德經(jīng)》的研習、傳播,組織舉辦了四期《道德經(jīng)》百日研習班。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