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社會的生育觀是養(yǎng)兒防老,什么是生育觀呢?
就是為什么要生孩子。
古人認為,除了延續(xù)香火,生孩子還是一種投資,小的時候投資把他養(yǎng)大,長大成了勞動力就可以收回成本。
父母老了之后靠他養(yǎng)老,這筆投資就賺了。
所以古人只要有可能,一定多生孩子,孩子越多老了才越安全。
因為孩子出生前是沒辦法與父母商量要不要來到人世的,所以這種生育觀同時也是一個父母與子女的默認契約。
也就是父母默認有義務養(yǎng)子女成人,子女也默認有義務給父母養(yǎng)老送終。
古代社會福利機制不健全,所以,只能通過這種方式解決養(yǎng)老問題。
養(yǎng)兒防老,生兒子倒是好,但生了女兒怎么辦?
不就給別人養(yǎng)老去了?
自己投資把她養(yǎng)大不是純虧本?
除了“傳宗接代”因素外,這是另一個前人重男輕女的原因。
但是,如果家家都怕虧,不想要女孩,那最后不就所有人都斷了香火嗎?
這怎么行呢?
于是,產生了一種補償機制,就是養(yǎng)女兒不白養(yǎng),雖然給別人家當勞動力,但是別人家會給女方一大筆錢。
按理說這筆錢應該覆蓋之前的養(yǎng)育成本、以及之后產生的勞動力收益(可能不包括剩余價值)。
只有這樣,才不至于很多人家都棄養(yǎng)女嬰。這筆錢,就是彩禮。
現(xiàn)代社會的生育觀逐漸在發(fā)生轉變,到我們這一代,恐怕很少有人生孩子是為了養(yǎng)兒防老了吧?
因為社會福利逐漸完善,有保險、養(yǎng)老院等等配套,已經不再依賴子女來養(yǎng)老了。
這也導致了我們與子女的契約隨之發(fā)生了變化,從原來的養(yǎng)兒防老,逐漸脫去了功利性,只剩下了延續(xù)基因以及完善人生體驗。
如此一來,父母與子女之間就不再有這么赤裸裸的利益交換,剩下的就只是親情和愛了。
在這種新型契約下,父母只負責將子女培養(yǎng)到學校畢業(yè),當然多讀幾年也沒關系,只要開始工作,父母的義務就已經盡到。
我們拿到我們想要的人生體驗,從此與子女相互獨立,最主要的就是經濟上相互獨立。
在這種新的契約關系下,生男生女就真的一樣了,不管男女,最終都與父母相獨立,所以就沒有養(yǎng)女兒賠錢的問題。
或者說,養(yǎng)兒子一樣賠錢,又或者說,女兒即使不嫁出去,賺錢也不會給自家父母,所以嫁不嫁都一樣,這樣自然也就不需要補償,那么也就不需要彩禮了。
即便是把彩禮給到新的家庭,女方再給一些嫁妝,這也都不是必要的。給是情分,不給是本分,這是從本質上看。
現(xiàn)在的問題就在于,這種新的生育觀仍然在轉變的過程中,沒有完成徹底轉變,所以,這種爭論其根本是持有新舊兩種生育觀的人之間在爭論。
去看看美國、歐洲,已經完成轉變的國家,他們是沒有這種爭論的。
剩下的,就是慣性問題,畢竟很多人都這么做,那我也就隨大溜,只要別太過分,走個形式也無所謂。
但是如果真有較真的,彩禮這事理論上確實已經站不住腳了,所以雙方商量著來,意思意思也就得了。
還有女性認為,彩禮是代表了男方的誠意,所以一定要給,給得越多才越有誠意。
或者說,男性必須有足夠大的沉沒成本,才能保證婚姻的穩(wěn)定。
畢竟要離婚,沒準想想彩禮花了那么多,離婚就賠了,是不是就不離了呀?
如果真要把婚姻當買賣看,一個理性投資人在做投資決策時,是不應該考慮沉沒成本的。
而且,現(xiàn)代女性也是經濟獨立的,想離就離唄,非得靠這招湊合過,圖啥?
如果不當作買賣看,只是想用彩禮考驗人性。
那我勸你也別考驗了,結果必定失敗。
各種實驗多了去了,比你這個嚴謹?shù)枚?,自己研究一下直接得出結論,又準確又省事。
如果實在沒信心,那就別結婚了,都這么糾結了,結婚干嘛?
自己過也挺好,不是調侃,實際就是這么回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