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關于地名的探究一直是我的興趣,用了大半年的時間,終于梳理完了山東省的地名。其間,有過反復,有過彷徨,有過喜悅,有過沮喪,但還是堅持了下來。之于我來說,是一個學習歷史和地理的過程,通過對地名的認識抑或是重新認識,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其中有故事、有情懷,有山川,有河流,更多的是神州大地上先民們櫛風沐雨,薪火相傳;篳路藍縷,玉汝于成的奮斗歷程。
洛寧地圖
【地名由來】
洛寧原名永寧,唐武德元年(618年),唐軍在李世民率領下在熊耳縣(今洛寧)大敗王世充的軍隊,在這里筑城,取名永固城(今城關鎮(zhèn)老城),改熊耳縣為永寧縣,永寧即永遠安寧之意。后世因之。
熊耳縣因熊耳山而得名。
熊耳山,為秦嶺東段規(guī)模較大的山脈之一,位處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分界嶺。熊耳山西起盧氏縣,向東北綿延至伊川縣折而向東,南接伏牛山系,北鄰崤山,主峰全寶山(在洛寧縣境內(nèi))海拔2103.2米,花果山(在宜陽縣境內(nèi))海拔1831.8米,鷹嘴山(在嵩縣境內(nèi))海拔 1859.6米。
熊耳山
熊耳山是隋末唐初的梟雄、首領的殞身之處。根據(jù)《》記載,李密在洛陽后,敗于,與、等部將一起投降了唐朝。唐高祖封李密為紫金光祿大夫。后來,李密擔心唐高祖猜忌他,便趁著唐高祖派他去招降舊部之時,率王伯當?shù)热嗽俣确磁?。行至桃林,李密占領了縣城,并派人聯(lián)絡舊部,請他前來增援。然而援軍未到,駐守在熊州的唐軍將領和便率軍前來征討。李密不敵唐軍,敗逃至熊耳山,中了盛彥師的埋伏,被射殺于亂軍中。王伯當也同時被殺。
民國3年(1914年),永寧縣改名洛寧縣。改名的原因是,永寧靠近洛河,洛河連年泛濫,改名'洛寧'是希望洛河安寧之意。
洛神
洛河,古稱雒水,黃河右岸重要支流。因河南境內(nèi)的伊河為重要支流,亦稱伊洛河,即上古時期河洛地區(qū)的洛水。南洛河為洛河在水文上的名稱。源出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qū)西南與藍田縣、臨渭區(qū)交界的箭峪嶺側木岔溝,流經(jīng)陜西省東南部及河南省西北部,在河南省鞏義市注入黃河。河道全長447公里,陜西境內(nèi)河長129.8公里,河南境長366公里。流域總面積18881平方公里。
洛河
洛水水患歷史悠久,據(jù)卷十五·載:'昔黃帝之時,天大霧三日,帝游之上,見大魚,煞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始得圖書,今是也。'這是傳說的中國最早的一次暴雨洪水記載。
而《舊唐書》也記載了洛水的一次泛濫:貞觀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漲,漂六百余家.…十三日,詔曰:'暴雨為災,…諸司供進(進奉財物),悉令減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廢.遭水之家,賜帛有差.'…九月黃河泛濫,…太宗幸白馬坂以觀之。
如此任性的一條大河,在造福于民的同時也時常荼毒生靈,所以'洛水安寧'也成了周遭百姓歷來的愿望,永寧改成洛寧也在情理之中。
洛寧風光
有一種說法說永寧縣改名是因為和四川永寧道重名,此種說法也有一定道理。四川永寧曾歷經(jīng)永寧衛(wèi)——永寧縣——永寧州等幾個名字,管轄范圍也有反復,但在1913年已經(jīng)更改為,并一直沿用至今。而永寧道則設立于1914年,恰好于河南永寧縣改洛寧縣是同一年發(fā)生,此種可能也是存在的。
西子湖
洛寧縣地處豫西山區(qū),洛河中上游,隸屬十三朝古都洛陽市,全縣總面積2306平方公里,轄10鎮(zhèn)8鄉(xiāng),388個行政村,52萬人,其中農(nóng)村人口39萬人。地貌總體呈'七山二塬一分川',是典型的山區(qū)農(nóng)業(yè)縣、林業(yè)縣。
洛寧是河洛文化發(fā)祥地,境內(nèi)有標志中華文明淵源的'洛出書處'、'倉頡造字臺'、'伶?zhèn)愔乒?等眾多歷史文化遺存,是中華文明之源、文字之源、音樂之源。洛寧山清水秀,林木覆蓋率達59%,生態(tài)環(huán)境十分良好,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zhì)公園、4A景區(qū)神靈寨,樓梯山狩獵場,全寶山森林公園,蓄水量13億立方米的故縣西子湖等自然生態(tài)景觀風光宜人。洛寧是世界緯度最高的淡竹原產(chǎn)地,現(xiàn)有原生態(tài)古竹林1萬余畝,素有'北國竹鄉(xiāng)'之美譽。
【歷史沿革】
洛寧縣域秦為宜陽、盧氏兩縣轄地,漢至晉屬宜陽、澠池、盧氏三縣管轄。
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在今洛寧北境陜縣東境置崤縣,治所冶壚,屬司州恒農(nóng)郡。同年在今洛寧北中部置南澠池縣,治所蠡城,屬恒農(nóng)郡。
北魏延昌二年(513年),在今洛寧西境置南陜縣,治所長水城,屬司州恒農(nóng)郡。同年在洛河以南置金門縣,治所金門城,屬宜陽郡。
東魏天平初年(534年)置金門郡,治所金門縣城,屬陽州,領金門、南澠池、南陜、盧氏四縣。
興和年間(539~542年),崤縣屬義州恒農(nóng)郡,南澠池、金門屬義州宜陽郡。
西魏大統(tǒng)三年(537年),在今洛寧東境,宜陽西境置北宜陽縣,治所黃壚,屬義州宜陽郡。廢帝元年(552年),南陜縣更名長淵縣,屬義州弘農(nóng)郡。次年改北宜陽縣為熊耳縣。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置崤郡,領陜中、北陜、崤三縣。周武帝保定五年(565年),在同軌城(今楊坡鄉(xiāng)城頭村)置同軌郡,屬東京,領熊耳、澠池兩縣。
后周改南澠池縣為昌洛縣,隋又改為洛水縣。
隋開皇二年(582年),廢宜陽、同軌二郡,熊耳縣改屬河南郡,徙治所于同軌城。大業(yè)初年(605年),廢崤、洛水二縣入熊耳。
唐武德元年(618年),熊耳縣更名永寧縣,徙治所于永固城(今城關鎮(zhèn)老城)。長淵縣更名長水縣。
元至正三年(1266年),長水、永寧合縣,稱永寧縣,治所永固城。屬河南府。
明、清時,永寧縣屬河南府。
民國二年(1913年),永寧縣改為洛寧縣,屬河洛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屬豫西行政長官公署。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陜州十一督察區(qū)。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元月,中共在舊縣村成立洛寧縣抗日民主政府,屬豫西二專區(qū)。日寇侵占期間,中共洛寧抗日民主政府在西山地,國民黨縣政府流亡故縣村,日偽縣政府盤踞縣城,三方對峙之勢持續(xù)到當年8月日軍投降。
1947年,洛寧解放,分洛南、洛北二縣,洛南縣屬豫西三專署,洛北縣屬太岳五專署。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洛南、洛北合縣,仍稱洛寧縣,屬陜州專署。1952年,屬洛陽專署。1986年,屬洛陽市。
(部分圖文來源于網(wǎng)絡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