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闕古道的最南端,是廣成(廣城)關,位于今汝州與汝陽交界處。在古代,廣成關附近有廣成苑、廣成澤、廣成聚、廣成驛等。這里是古代洛陽的南部屏障,伊闕道與大谷道在這里并軌,然后通往荊襄地區(qū)。
皇家園林廣成苑
汝州城西30公里處,臨汝鎮(zhèn)西南方兩公里處,有一座小山,名為崆峒(kōng tóng)山。相傳此山為廣成子當年修道之處,也是軒轅黃帝問道于廣成子的地方。山之東南曾經有一大片水澤,稱為廣成澤。
廣成澤有溫泉水等河流注入,東南與汝河相連,這里湖水蕩漾,蘆葦搖曳,水草叢生,隼鳥翱翔。傳說在黃帝時期,此處就筑有廣成城。周代時,這里屬于汝墳侯國,在此建有廣成聚、陽人聚、霍陽聚、赫人聚、蠻中聚等一批小城邑。
東漢初年,在這里建皇家園林,名為廣成苑。廣成苑方圓百里,包括今伊川南部、汝州西部、汝陽東部的廣大地域范圍。東漢大儒馬融作《廣成頌》云:“大漢之初基也,揆厥靈囿,營于南郊。右矕三涂,左枕嵩獄,面據(jù)衡陰,背箕王屋,浸以波、溠,演以滎、洛。金山石林,殷起乎其中。神泉側出,丹水涅池。怪石浮磬,燿焜于其陂?!?/span>
《后漢書》記載,東漢永初二年(公元108年),漢安帝下詔把廣成苑借給貧民墾種度荒。漢順帝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十一月,漢順帝到廣成苑巡視。漢桓帝延熹元年(公元158年)十一月,桓帝“校獵廣成苑”;延熹六年(公元163年)十月,桓帝又一次“校獵廣成苑”。漢靈帝光和三年(公元180年),對廣成苑進行修葺;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十月,靈帝“巡狩于廣成苑”。
兩《唐書》記載,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三月,唐太宗“獵于廣成澤”。唐高宗在廣成澤附近建溫湯頓,這是一處皇家溫泉行宮。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等都曾駕臨廣成苑和溫湯頓狩獵、洗浴。唐代之后,也多有帝王將相和名人雅士到廣成苑游山玩水或洗浴療疾。
廣成聚與廣成關
廣成聚,今名華寶寨,位于今汝州臨汝鎮(zhèn)、汝陽大安鄉(xiāng)交界處的華寶山。廣成聚建立于周代,屬于汝墳侯國。這是一處軍事要塞,目的是控制山下的廣成關。
廣成關世稱“兩山夾一川”,其東北有娘娘山、和尚山等,西南有大馬山、大虎嶺,是溝通荊襄與洛陽的一道重要關隘。娘娘山、和尚山、大馬山、大虎嶺、華寶山等通稱五縱山。
戰(zhàn)國時,楚莊王借伐陸渾之戎,出兵占領廣成聚。西漢景帝時,在廣成聚東北側的山頂建立薄姬廟,以紀念漢文帝的生母薄姬,此山隨后被稱為娘娘山。東漢初年,將軍馬武曾駐軍于廣成聚,民眾此后稱廣成聚為馬武寨。
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廣成關被列入洛陽八關之一,在此建立廣成關城。廣成關城與廣成聚相連,形成洛陽南部的第一道防衛(wèi)線。
董卓之亂爆發(fā)后,天下群雄起兵討伐董卓。長沙太守孫堅攻入梁縣(今汝州),董卓派胡軫為大督護,呂布為騎督,華雄等人為都督,帶五千兵馬駐守廣成關。孫堅大破廣成關,斬華雄,胡軫、呂布帶殘兵退回洛陽。董卓驚懼,焚燒洛陽,挾漢獻帝遷都長安。
漢代以后,廣成關仍是兵家必爭之地。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率大軍南征,至廣成關,經龍興(今寶豐),通鵬城(今魯山縣西南)。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王世充稱帝于洛陽,攻占廣成關,并于次年攻陷鄧州、襄陽。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安慶緒、史思明在相州(今安陽)戰(zhàn)敗郭子儀后,發(fā)兵洛陽。東都留守崔圓、河南尹蘇震、詹事高適等退往廣成關。
廣成關城毀于金元時期的戰(zhàn)火,但廣成聚經歷代修繕,長期有人居住。在明清時,廣成聚被稱為華寶寨。道光《伊陽縣志》說:“華寶寨石城巍然,內多疊石為小屋?!币陵柨h,即今汝陽。1944年5月,日寇攻占華寶寨,在此盤踞一年多。
經考察,華寶寨海拔高476米,呈長方形,南北長120米,東西寬100米,寨門在西側。寨墻為山石干砌,殘墻高3米,基寬4米。寨中有房基、碎磚和陶瓷片。
古驛近郊憑汝海
廣成關城內有廣成驛,又稱廣城驛。廣成驛建于漢代,在唐宋時期最為繁華。很多名人下榻過廣成驛,并留下了詩篇,其中以盛唐詩人鄭愔的《貶降至汝州廣城驛》最為有名。
這首詩開篇說:“近郊憑汝海,遐服指江干。尚憶趨朝貴,方知失路難。曙宮平樂遠,秋澤廣城寒。岸葦新花白,山梨晚葉丹。”汝海是汝水的別稱。郭璞《山海經》注曰:“汝水稱海,大言之也?!崩畎住额}元丹丘潁陽山居》詩序:“南瞻鹿臺,極目汝海。”鄭愔這一首有名的五律詩,以雄勁的筆觸,描寫自己在廣成驛的所見所思。他通過對時間和空間的意匠經營,以及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廣成驛附近的薄姬廟是一處名勝,在廣成驛下榻的客人,一般都會去拜謁薄姬廟。署名唐朝宰相牛僧孺的《周秦紀行》,是一部傳奇小說,描寫了作者拜謁薄姬廟的一段奇遇。
廣成驛是伊闕道和大谷道的終點,也是汝襄道的起點。漢唐時,汝襄道的走向是,出廣成驛,東至汝州驛。
汝州以南分為二路:其一,由汝州南行至龍興縣(今寶豐)館,西南行至魯山縣,途經魯陽關至清陽館(今白河之陽),向南過方城縣至南陽縣驛(今南陽),此為南路;其二,從汝州東南行,沿汝水北岸至神龜驛(在今郟縣縣城)、長橋驛(今郟縣東南長橋)、襄城縣驛、葉縣驛。從葉縣西南行,經由南陽盆地東北伏牛山隘道,抵方城縣驛,再西南行至南陽縣驛,與南路合。
然后,再南行經鄧州穰縣驛,抵鄧城縣(今湖北襄陽市鄧城),渡漢水至襄州襄陽縣(今湖北襄陽)漢陰驛。襄州有漢水航行之利,徑達鄂州,有陸路南抵荊州江陵。從江陵,經由長江,西通巴蜀,東下吳越,南經洞庭湖通往湘中、嶺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