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 雨 拜 謁 關 林 廟
——51年后的同學聚會(五)
圖·文字編撰/塞上齊翁
2014年4月18日。下午。小雨。
約17:00乘中巴離開龍門石窟,到關林廟大概是17:40左右。雨,似乎下得更大了,雨點打到地面上,激起一片片水泡。關林廟小廣場地面的積水,已經完全沒過鞋底。經過龍門石窟的風雨洗禮,大家似乎已經不太在意這些,一個個急匆匆跳下車,向關林廟大門跑去。
關林廟已經到了該關門的時間。寺僧們見這些老頭老太們冒著雨還興高采烈地跑來,于是熱情接待。
關林廟。即關帝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城南七公里的關林鎮(zhèn),相傳為埋葬三國蜀漢名將關羽首級的墓地,
墓前植有古柏近千株,故稱關林。
根據(jù)禮制,皇帝的墓稱 “陵”,王侯的墓稱“?!保傩盏哪狗Q“墳”,只有圣人的墓才能稱為“林”。關羽以他踐行一生的“忠義仁勇”的傳統(tǒng)美德和人格魅力受到歷代帝王的推崇和百姓的敬仰,成為封建社會的人倫楷模,以至于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稱圣,釋稱佛,道稱天尊。從三國到隋,人們把他視為蓋世英雄,隋朝以后則把關公作為神靈頂禮膜拜。歷史上先后有16位帝王為關羽諭旨加封,明萬歷十年關羽被加封為“協(xié)天大帝”,萬厲三十三年被加封為“三界伏魔協(xié)天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圣帝君”,清順治五年加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圣帝君”,康熙五年加封洛陽關冢為“忠義神武關圣大帝林”。民間更是把其尊崇為平安神、保護神和武財神。從此,在中國大地上就有了曲阜埋葬文圣孔子的“孔林”和洛陽埋葬武圣關羽的“關林”。
關林是我國唯一一座為儒家、道家、佛家都崇尚的三教合一的古寺廟。始建于漢代,明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也有說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開始建廟植柏,清乾隆時曾擴建?,F(xiàn)占地180畝,存明清殿宇廊廡150余間、石坊4座,歷代碑刻100多通,大小獅子110多個,百年古柏800余株,蓊郁蒼翠,掩映殿宇樓閣,訴說著關林的風雨滄桑。
關羽,字云長,東漢末年山西解州(今山西運城市)人。才兼文武,絕倫逸群,通經熟史,驍勇善戰(zhàn)。19歲時與
劉備、張飛
桃園結義,并跟隨劉備轉戰(zhàn)南北,為匡復漢室立下汗馬功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棄信義,背叛孫劉聯(lián)盟,出兵偷襲荊州。關羽功虧一簣,退走麥城,被孫權部將潘璋、呂蒙虜獲殺害,大義歸天,終年五十九歲。孫權恐劉備尋仇,將關羽首級獻給當時在洛陽的曹操,企圖嫁禍于他。曹操識破孫權計謀,敬重關公忠義,刻
沉香木續(xù)為軀,以王侯之禮厚葬關羽于關林。 生前漢獻帝封關羽為“漢壽亭侯”,死后蜀后主劉禪追溢他為“壯繆侯”。
關林廟的布局按帝王宮殿式建筑呈“回”字形結構。從大門外廣場南端的舞樓、大門、儀門、大殿、二殿、三殿、奉敕碑亭、關冢直至后門,為其南北中軸線,其他建筑左右對稱,錯落有致,嚴謹有序,構成了關林巍峨宏大的建筑格局,體現(xiàn)了我國古建筑的文化傳統(tǒng)特點和“大一統(tǒng)”的思想意識。
廣場南端的舞樓(千秋鑒樓),俗稱戲樓,建于乾隆五十六年,是祭祀關羽時獻戲的舞臺。如今每年秋季,洛陽市政府在這里舉行“中國洛陽關林國際朝圣大典”,屆時東南亞國家和港澳臺的華人、宗親組織前來朝拜,關羽的“忠義仁勇”所體現(xiàn)的民族的精神,和由此形成的“關公信仰”這一特殊文化現(xiàn)象,已成為溝通海內外華人親情的橋梁和紐帶。
舞樓平面布局呈“凸”字形,突出的部分為前臺,不設山墻。前臺的歇山式頂和后臺的硬山式頂組合在一起,又在上面巧妙地加了一層似歇山式頂,使整個建筑的外觀宛如一座重榴樓閣拔地而起,蔚為壯觀。如此精妙構筑的設計,殊為罕見,是中國早期舞臺的精華之作。日本建筑大師清水正夫曾盛贊之為“世界古典建筑中的奇葩”。
關林大門(很遺憾沒有拍大門的圖片)建于清代,兩邊的八字墻上篆書“忠義”“仁勇”4個大字,昭示著關羽精神不朽。朱漆大門鑲嵌九排九行八十一顆金黃色乳釘,標志關羽享有帝王的尊貴地位。門外這對白色大理石石獅,雄健威武,是洛陽地區(qū)現(xiàn)存明代石獅中最大的一對。
大門外60米處小廣場東西兩側,高高聳立的是對稱的三門三道石牌坊,坊額上都是頌揚關羽的題字。
關林儀門
儀門為關林第二道門,建于明萬歷二十年,原為關林大門。清代擴修大門后,改此門為儀門,取“有儀可象”之意。正門額上懸有慈禧太后所題“威揚六合”匾,意思是關羽的英名威震天下。儀門檐后檐下訪上繪有大幅反映關羽生平事跡的故事彩圖,再現(xiàn)了關羽當年激戰(zhàn)沙場的生動場面。儀門上的乳釘只有49枚,因明代修此門時關羽的封號還只是侯爵。
在儀門東西的五花隔墻上,各鑲嵌刻石一方。東側為岳飛畫“關圣帝君像”,相傳是岳飛因緬懷關羽的英勇忠義而作。西側為“關帝詩竹”,寬54、高120.5厘米。畫面上有兩竿竹子,一竿枝葉飄飛,宛如狂風襲竹,一竿枝葉低垂,又似驟雨落葉,所以又叫“風雨竹”。這幅竹畫妙就妙在全部竹葉組成了一首詩:“不謝東君意,丹表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
岳飛畫“關圣帝君像”
關帝詩竹
據(jù)傳:此詩竹乃關羽身陷曹營時所作。但為何而作,為誰而作,卻有兩種說法。其一:為劉備而作,在曹營寫信不便,以畫詩寄劉備表明心跡;其二:為曹操而作,不辭而別,留詩竹畫聊以致歉,并為此前的接待表示謝意。孰是孰非,抑或兩說皆屬附會,不得而知。
儀門到大殿之間,是一條長35米、寬4米的石獅甬道,被譽為“洛陽小盧溝”,這是關林三個絕妙景觀的第一絕。據(jù)碑文記載,現(xiàn)在的甬道重修于明萬歷四十七年,36根望柱上雕刻了大小104個石獅,分立在甬道兩旁,像兩列衛(wèi)士夾道護衛(wèi)。這些石獅沒有兇猛威嚴之感,個個活潑生動,逗人喜愛。這些可愛的石獅,給關林的莊嚴殿宇、蒼郁古柏、如林石碑平添了無限生機和溫馨氛圍。
甬通東西兩側分別坐落著鐘樓和鼓樓;為了防止廟宇著火,保證殿堂安全,就在月臺下甬道兩旁,東西各建一座焚香爐,焚香爐高6.52米,四面坡亭式頂,為清代所建的磚砌仿木構建筑,充分展示了清代高超的磚雕藝術水平。正面雕刻窗根,其余面磚雕“騰龍戲珠”、“松樹麒麟”、“雙獅戲繡球”和“歲寒三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東側焚香爐后壁的大幅磚雕“歲寒三友”圖,它寓劉、關、張?zhí)覉@結義之意于畫中,用松、竹、梅喻三人的高風亮節(jié)、博大正氣,構圖巧妙,寓意深刻。兩側還遍布如林的碑刻和參天古柏。
大殿前月臺兩側有龍頭柏和風尾柏,西為龍頭柏,東為鳳尾柏。龍頭柏因柏樹一枯枝向下勾曲,形如龍頭而得名。風尾柏樹根裸露,成扇面形,環(huán)紋極密,似鳳凰尾巴。
月臺之上,前為開敞的拜殿,后為宏闊的大殿,兩者相連,渾然一體,巍峨壯觀。
拜殿為五開間卷棚式建筑,為祭祀關羽時百官僚屬謁拜之場所,又稱為 “啟圣殿”。拜殿雖梁架結構簡單,但斗拱檀枋色彩斑斕,與高聳的赤柱相映生輝。拜殿下高掛著一塊塊歌頌關羽的匾聯(lián),其中最為出名的,是乾隆皇帝親自書寫的 “聲靈于鑠”匾和“翌漢表神功龍門并峻,扶綱伸浩氣伊水同流”聯(lián)。
拜殿西端放置著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所用的“青龍偃月刀”。此刀高3.5米,很是神氣,每每吸引著游客前來一試身手,領略當年關大將無尚英風。
大殿正門上方高懸慈禧太后題的“氣壯嵩高”匾
大殿為關林最大建筑,位于關林中心,充分突出了居中為尊的建筑意圖。大殿為磚木結構的單檐廡殿頂式,高近20米,面闊7間,進深3間,總面積 760平方米。廡殿頂上琉璃瓦覆蓋,五脊橫立,六獸揚威。殿四周飛檐外伸,如燕展翅,檐下斗拱交錯,檐柱聳立,繞以回廊。大殿四據(jù)角,都站有一人,有種說法說他們分別是龐涓、韓信、羅成、用瑜,只因為他們都曾背信棄義,遭世人唾罵,被稱作歷史上有名的“四短人”、“走盡人”,他們與關羽的浩然正氣形成鮮明對比,讓他們站立檐角以警示世人。
大殿內現(xiàn)有塑像五尊。中間帝王裝扮、神圣莊嚴的就是關圣帝君塑像,高6米,是我國關羽塑像中最大的。兩側分列的是威猛暴烈周倉,沉著穩(wěn)健的廖化、深謀遠慮的王甫、英姿颯爽的關平。
大殿門窗雕飾精美,正門自東向西的高浮雕是關羽生平故事桃園結義、三英戰(zhàn)呂布、斬蔡陽、水淹七軍、三顧茅廬、斬車胄、單刀赴會、挑錦袍、戰(zhàn)呂布、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等共十二幅,還有二龍戲珠、鳳凰戲牡丹、龍戲鳳等,無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充分表現(xiàn)了明代木雕藝術的杰出水平。而且這些木雕因為有高大寬闊拜殿遮蔽,較少遭受風吹雨蝕,因而色彩依然鮮艷如初。
大殿東西兩壁是華麗精美的壁畫。
大殿后門正對的高浮雕,中間這位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唇若脂、身著綠戰(zhàn)袍、手拂長髯、睿智英武的關羽像,真實地再現(xiàn)關羽音容笑貌。左右則分別是扛大刀的忠誠侍衛(wèi)黑臉周倉和儒雅英氣的義子關平。
二殿,光緒皇帝題的“光昭日月”匾高懸于正門上。是關林現(xiàn)存建筑中始建年代最早的一座殿宇,五開間單檐廡殿頂式,面闊5間,進深3間。前后檐下主要繪有反映關羽驍勇善戰(zhàn)的故事圖。殿內塑有關羽戎裝坐像,旁邊侍立手持大刀的周倉和手捧璽印的關平。二殿后門有一對圓雕盤龍石墩,設計之巧在石刻中罕見。整個看來似一方柱體,細看則見是由一條龍盤纏,龍的眉、眼、唇、須乃至片片龍鱗無不點畫到位,而且龍的氣勢不減,真可謂絕!
二殿東西兩側各有一座“配殿”,東為“圣母殿”,內主供關羽夫人胡氏。西為“五虎殿”,內供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五位虎將。
三殿為五開間硬山式建筑,因殿內原有關羽睡像,故稱“寢殿”。其平面布局呈“凹”字形,搪下昂頭外伸,刻以龍首,可謂群龍相聚,氣勢非凡,這在斗拱木作中比較少見,非常有價值。三殿額枋上彩繪表現(xiàn)關羽英勇形象的三國故事畫面。殿內塑關羽夜觀《春秋》像,關公左手捋須髯,右手持《春秋》,神情專注,研讀《春秋》,再現(xiàn)當年秉燭達旦情景。殿內還有采用先進工藝制成的關羽睡像,他能翻身坐起,怒目圓睜,頗能吸引入。殿內后壁為氣勢恢宏、場面宏大的 “關帝出巡回宮圖”彩色壁畫,展示出關羽至尊的武圣人、帝王之風。
結義柏和旋柏長在三殿前,西為結義柏,東為旋柏。結義柏為一棵三叉柏,樹身在一人多高處分為三枝,而三枝樹權粗細相當,正合劉關張?zhí)覉@三結義之意,故名為結義柏。旋柏則如螺旋一樣生長,不僅樹干旋生,而且連大小枝條都呈旋轉狀,甚為罕見,被列為中國“三大奇柏”之一。
奉敕碑亭。兩座石坊,分別為明清所建。前面這座寬10米,高6米,正額題“漢壽亭侯墓”,為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由欽差太監(jiān)胡濱所書。后面這座規(guī)模較小,正額題“中央宛在”,意思是關羽的頭顱依然在此,為清康熙五十五年由三韓弟子高鎬所書。兩坊柱各面分別題刻不同時期對聯(lián)九副,書體篆、隸、楷、行、草五體皆備,對關羽忠義仁勇品行極盡贊美之辭,充分反映出關羽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比如:
義參天地,
道衍春秋。
浩然之氣塞天地,
忠義之行澈古今。
緊靠石坊為清康熙五年所建奉敕碑亭。該亭為八角攢尖歇山項,碑亭結構復雜,它集歷代斗拱之優(yōu)點,拱昂上下連接,環(huán)環(huán)相扣,眾多的拱昂似一座密據(jù)式閣樓外觀。各昂自上而下依次繪成綠、藍、黃、紅諸色,富麗華繁。整座碑亭全用木構件架接勾連,其用力之均衡、構筑之奇巧、造型之典麗,盡得鬼斧神工之妙。使它在經歷了300余年暴風驟雨,依然穩(wěn)固屹立,是清代亭式建筑的精粹,全國亦為數(shù)不多,此為關林第二絕。
后面高在豐隆、青草茂密的土丘就是關冢了。關冢始于漢末,距今已有1780余年的歷史。如今綠草如蓋,古柏參天,雖江山已改,而元冢依然。據(jù)《三國制·武帝紀》載:“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操)至洛陽,權擊斬羽,傳其首?!边@則史料說的是孫權殺關羽,但又恐劉備興兵報仇而使的嫁禍之計,但被曹操識破,曹操將計就計追贈關羽為荊王,刻沉香木為軀,以王侯之禮葬于城南十五里,即今關林。古今中外,世間關廟何只千萬,只有關羽葬首處的洛陽關林、葬身處的當陽關陵、出生地的解州關帝廟稱為三大關廟。尤其是洛陽關林作為埋葬武圣關羽首級的圣地,是我國惟一的家、廟、林三把合一的古遺存,亦是封建品級最高、地位獨尊的“武圣陵寢”,位居全國三大關帝廟之首。
冢前的石墓門為康熙四十六年所立,額題“鐘靈處”。墓門兩側刻有楹聯(lián):
神游上苑乘仙鶴,
骨在天中隱睡龍。表達了人們對關羽的思念之情。
石墓門上留有兩個投幣用的小孔,左為祈求平安,右為求財。信眾們在此拜過關公之后將硬幣分別投入孔內,若聽到當啷之聲,意為心到神知,會得到關公的庇護。
奉敕碑亭內立石碑一通,高近4.8米,龜趺座,碑首雕刻盤龍,碑額九疊篆書“效封碑記”,碑陽正書:“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圣大帝林”,這是道光元年磨石重刻的關羽最高封號,碑陰是康熙五年董篤行撰寫的《關圣帝君行實封號碑記》,對研究關羽的生平事跡以及封號建廟等情況,提供詳細資料。碑亭系新加坡華人梁三旺先生捐資8萬元重修,使這座經典之作煥然于天日。
據(jù)說這是漢代的兩座石馬。
關林第三絕:就是“關林奇柏”。關林有古柏800余株,樹齡最老700余歲,樹圍最大達1.2米。 可謂古柏參天,蔚茂成林;紅墻綠瓦,交相輝映;浮蒼滴翠,特色獨居。若風中登關冢南望,滿目柏葉飛舞,如碧海疊翠,綠浪翻波。自古以來,這里就有“關林翠柏”、“關林疊翠”的美譽。
千百年來,關羽的忠義仁勇精神一直被中華民族所推祟,成為炎黃子孫共同的道德追求和為人淮則;無論達官商賈,還是黎民百姓,景仰日深;海外華人,更是把關羽奉為平安神和武財神,香火之盛,無以復加!近年來,海外華人紛紛來關林尋根謁祖,他們一致要求關林祖廟恢復設壇致祭,以答神明。為了滿足海內外炎黃子孫高漲的祭關熱情,1994、1997、1999、2000年,關林成功地舉辦了四屆“東方文化尋根游暨中國洛陽關林國際朝圣大典”。大典期間中外游客云集,關林香火鼎盛,尤其是大批臺灣、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華人不遠萬里前來祭拜關帝。從1999年起,每年金秋十月關林都要舉辦一次“朝圣大典”。
歡迎光臨頤心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