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母親節(jié)去蘇州寒山寺朝拜,帶著美好的心愿去祈福,愿天下所有的母親都幸福??????。
因為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而得名的寒山寺如今是旅游圣地,導游解說:“因為張繼所乘的船停靠在江楓和漁火兩座橋之間,夜半失眠的張繼聽到了寒山寺的鐘聲敲響了。于是乎就有了這首《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我因為這首詩對寒山寺向往已久。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蕭梁代天監(jiān)年間(公元502~519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寒山寺位于蘇州市姑蘇區(qū),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其實是因為禪宗高僧寒山和拾得而得名。
人多的時候自己開車外地車牌會被導航疏導到離寒山寺很遠的地方停車,然后再坐巴士。如果導航到楓橋就好一些。
這是坐巴士入的山門口,寒山寺東門入口,其牌樓正門上方采用明代書法家章美所書的“寒拾遺跡”橫匾,后面門匾為著名愛國人士程德全所書的“妙利宗風”。入口分為兩個,一個東門,一個南門,兩個門都設(shè)有停車場,不是旺季方便自駕游客,停車費6元每小時。聽說寒山寺重新修整過,開放了夜景,所以晚上仍然有很多游客。里面基本以免費為主,個別建筑需要購票進入,20元左右,價格還是很親民的,如果從東門進入,一行向西會遇到藏金閣和鐘樓詩碑,這兩個建筑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大家可以去看看,過了鐘樓詩碑會有一個大鐘(夜半鐘聲到客船的鐘可能就是這個,我猜的),過了大鐘再往西邊就到了我們的京杭大運河,整個寒山寺西側(cè)就是大運河了,沒有任何遮擋建筑物,在游玩的同時就能看到大運河上往來的船只。寒山寺曾是中國十大寺廟之一,雖然經(jīng)歷了多次戰(zhàn)亂損毀至今仍然完整。
普明塔院在寒山寺的最東部具有大唐的風范,普明寶塔在藏經(jīng)樓后偏北位置,與大雄寶殿遙相呼應(yīng)。 傳統(tǒng)的中式建筑,往往呈對稱布局,有一個明顯的中軸線。我們來到寒山寺,發(fā)覺寒山寺的建筑布局,沒有嚴格的中軸線。照墻和山門基本是一線相承,后邊的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并不在一條中軸線上。新建的普明塔院則按南北向中軸線布局,寺中處處皆院,錯落相通。給游人以曲境通幽、迂婉回還之感。
去往西門的方向,一路上都可以看到寒山寺外墻有關(guān)寒山寺的詩被我照下來了,供大家欣賞。細讀起來就是和古人對話很是享受。
碑文長廊是歇腳處,走累了可以坐下來休息。
導游介紹說寒山寺的門朝西開是因為正對著大運河,經(jīng)過幾次大火的寒山寺只對西面大運河的水有安全感。
一起去的小朋友敲響了大鐘,妹妹太小了個子不夠高。
做舊的照片看起來更加有年代感。
蘇州寒山寺的楓橋夜泊石碑,是中華的第一詩碑,在抗日戰(zhàn)爭的時候,日本人對它覬覦已久,一心想把它盜運回他們的國家。最終沒能得逞。
站在楓橋上看著大運河的游船穿行,兩岸的風景很好。這條河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人工運河。有了運河人們就傍河而居,因河設(shè)市,以河為生,水街相依的格局構(gòu)成了江南清秀的骨架,也孕育了獨具特色的江南水鄉(xiāng)文化、運河文化、工商文化、山水園林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
橋上人來人往,寒山寺的西門就在眼底。
楓橋邊的花墻。
此處是楓橋的出入口,可以測體溫,進去后就是橋身,對面就是寒山寺西門。出來后就是吳門古韻戲臺。
坐在寒山寺的對面吃碗素面,才知道碗里的剩湯可以直接喂給運河?!
吳門古韻在古時這樣的戲臺是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這是在楓橋這邊遇到的唐朝美女。背后就是在運河里清理淤泥的機器手臂。
著名學者段玉裁居處。段玉裁是清代有名的語言學家,他寫的《說文解字注》一書,是可以輝耀古今的中國語言學巨著。據(jù)說段玉裁的日子過得不寬裕但是小院確很別致,有假山,水池,長廊,亭子,竹子,綠樹,書房,會客室……
寒山寺臨近楓橋是可以坐游船的,我喜歡在岸上看風景,拍拍照。
一路上沿著河道走,能看到清理淤泥的船只在工作,也許是雨季快到了,為了運河的暢通無阻而忙碌。
過了楓橋出山門時可以看到淮隱橋。
楓橋山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