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離開神仙居,我們便來到不遠處的高遷古村。入村即見一方水塘,守護著古樸的臺門,松林映襯,幽靜古樸的意境,撲面而來。
??高遷古村位于風光秀麗的浙江仙居縣白塔鎮(zhèn)境內(nèi),與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神仙居相鄰。仙居山水的神奇美與高遷古村的古典美得到絕妙的組合。難怪建此古村的吳氏家譜記載:“此地有遙嶺列翠,近水拖藍……地氣佳也”。
高遷為首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現(xiàn)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F(xiàn)存村落格局為清乾隆至咸豐年間,始建于元代,幾經(jīng)變遷,卻依然保留了明末清初的風貌。是浙江中部地區(qū)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
古村落原址在村北1000米處,始建于南宋孝宗淳熙年間(1174-1189),后因常受洪水侵擾,遷居現(xiàn)址,定名高遷,寓意遷徒高升。
下圖是掛在村口的介紹。
高遷古村由江南望族吳氏,元末懷遠將軍吳熟及其子孫后代相繼開拓建造而成的,是吳氏家族的聚居地之一,祖根無錫梅村,源于五代(梁)銀青光祿大夫吳全智。
高遷村曾涌現(xiàn)出北宋龍圖閣直學士吳芾、南宋左丞相吳堅、明代左都御史吳時來等杰出人才,至十七世浙東副元帥、懷遠將軍兼仙居縣尹熟公也曾在這居住過。
相傳至明代吳氏先祖白巖、英巖倆兄弟曾在夢中受仙人指點,而選擇在高遷北邊建設(shè)宅院。從此子孫在此繁衍生息,通過不斷擴建形成了今日的格局。
自明末至清乾隆咸豐年間,吳白巖、吳應(yīng)巖兄弟及子孫仿照京城殿宇的模式,大興土木,建成六翼馬頭四開檐的樓房13座,除燒毀2座外,仍有11座宅院,它們是新德堂、思慎堂、省身堂、慎德堂、日新堂、積善堂、余慶堂、旗桿里等民居院落,為高遷古村落的精華部分。
村口有一兩個小販,賣些當?shù)氐耐撂禺a(chǎn),完全沒有商業(yè)化的感覺,仿佛這里的人們還生活在幾個世紀前。
村口有老人在小溪邊刷鍋,全然不顧游客們正在給她拍照,似乎沒有因為日漸增多的游客而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也沒有受到現(xiàn)代生活的浸染,充滿了原汁原味的生活氣息。
新德堂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院子,據(jù)家譜記載,該堂建成于清嘉慶年間,為吳洪標、吳樹哲父子所建。
木雕、石雕和磚雕等手工藝制作是高遷民居中獨具特色的裝飾。這些雕刻作品伴隨著高遷民居保存至今,不僅展示了中國古代高超的手工藝技術(shù),也傳達著它們所承載的豐富的文化寓意。
我最感興趣的是木雕部分,非常精致,窗欞上那些象征著平安吉祥、福壽綿長、多子多福等美好愿望的圖案和符號,無不訴說著過去人們對生活的理解和追求,那是今天的人們已經(jīng)不再熟悉的文化觀念。
磚雕是仙居本地產(chǎn)的青灰磚上經(jīng)過精致的雕鏤而形成的建筑裝飾,廣泛用于民居的門樓、門楣、門套、屋檐、屋頂、屋瓴等處,使建筑物顯得典雅、生動。
古村讀書的傳統(tǒng)悠遠綿延。慎德堂就是被稱為書香門第的門堂,以德養(yǎng)人、以儉治家的理念就體現(xiàn)在堂名中了,此堂為吳樹風、吳熙河所造,建于清嘉慶年間。據(jù)記載,當時戶主是用500畝地換來的。
雖然老屋看起來年久失修的樣子,可房梁上的雕花看的出是經(jīng)過了整修的。相較于紫陽古街上的建筑,這里似乎有些破敗的感覺。
高遷古民居至今仍有村民在其中生活起居,是一個依然活著的古村落。開放的七座宅院中,居住著的大部分都是老人與孩子。外面的紛擾仿佛都與這里無關(guān),古宅木質(zhì)的樓面有些松動,吱吱呀呀地更顯出這里的寧靜。我們每踏進一個院子,也不由地把腳步放輕了,生怕驚擾了這里的清幽和安靜。
歷史上的高遷,是傳統(tǒng)文化耕讀傳家的典范,從古村中的院落名稱可見一斑,如“省身堂”,是一日三省吾身之意,“思慎堂”,則是三思而慎行之意,這些院落名稱代表著儒家寓意深刻的處世哲學。
村落的古宅,門口大多銘刻著寓意深長的文字,古樸而雋永,行走之間,感受其中,似乎可以聆聽著村莊源源流長的文明。
走過一座座院落,撫摸著那些駁斑的青磚灰墻,看著高高翹起的馬頭墻,雕花的門窗、厚重古舊的老屋,內(nèi)心總是生出幾分懷舊和幽思。感覺她猶如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卻風韻猶存。
村落里文化禮堂基于古宅而修整,“在朝美政,在鄉(xiāng)美俗”,雋永的格言,可以直透人的內(nèi)心。也許這就是為何它至今保存得格外美好的一個理由。
生活在這里的老人,也許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這里。如今是日新月異的時代,不知道他們那些正在外打工的下一代,老到回歸故里時,是否還能保住這份原汁原味?
謝謝觀賞,《臺州行》全篇完!
攝影:培正、陳琍
攝影器材:Huawei P30 Pro,
iPhone Xs Max
文字編輯:陳琍
史料部分來自網(wǎng)絡(luò),向原作者致敬!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