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城西的天平山,因山頂平正而名,高不過200多米,最出名的是古楓。
宋代名臣范仲淹曾任蘇州知府,對范仲淹的評價,自古至今眾口一詞都是美譽,名垂青史。天平山原為范氏祖塋之地,天平山有范文正公祠堂,如果說紅楓是天平山的象征,那么文正公更是天平紅楓的精神靈魂。
明萬歷年間,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孫范允臨,棄官歸蘇,在天平山親植三百八十棵楓香樹,歷經(jīng)了數(shù)百年的滄桑。近年來天平山又栽種了2000多棵“接班楓”,與古楓林連成一片,交相輝映,瑰麗壯觀。
范文正公祠堂前,但見一株蒼勁的古楓挺立在牌坊前。
牌坊上方鐫刻著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牌坊后就是文正公祠、白云古剎和天平山莊。
白云古剎始建于唐代。
天平山莊是一組古建筑群,為范允臨始建,樓堂廊榭,依山而筑,秋葉映秋水,斑斕多彩,自成天趣。
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fēng)雨的楓香樹,斑駁老態(tài),粗壯挺拔。雖飽經(jīng)滄桑,卻生機勃勃。春發(fā)新枝,夏茂如蓋,至深秋層林盡染,美不勝收。
天平的上山路有兩條,從左側(cè)上去山路崎嶇,石階高而難走,每塊都被踩得油光發(fā)亮,是條古道。右側(cè)山路平整寬闊,顯然是方便游客新修的。
行走在天平山秋陽斑駁的古道,喘息之機,凝望酡紅如醉的楓葉,滿目的楓林被染成一片凝緋的輕紗,似飄滿枝頭的彩霞。
整個山巒,就像一幅色彩斑斕的油畫。微風(fēng)過處,那紛飛的落葉宛如漫天飛舞的彩蝶,輕盈飄落投向大地,鋪滿整個山坡。
楓葉不紅,秋天不去,不知道是楓葉裝點了秋天,還是秋天貪戀著楓葉。
深秋時節(jié),由樹齡、地勢、位置的不同,楓葉顏色變化各有不同。每棵樹上呈現(xiàn)出嫩黃、橙紅、深紅、赭紅等不同色彩。而整個一片楓樹林,就是滿山紅霞繚繞,五彩爛漫,層林盡染。
在文正公祠堂正遇一隊紅領(lǐng)巾排隊經(jīng)過,聽言語是來上課的。類似的情形前兩月在遵義和陜北的教育基地都碰到過。
心里不免想道,到底那種教育方式好呢?且不說內(nèi)容是什么,至少在形式上總比舞臺劇似的統(tǒng)一穿嶄新的灰軍裝、戴紅袖章,要節(jié)約成本吧。
真心希望我們的下一代能有范仲淹的“先憂后樂”精神!
天平山的紅葉以燃燒的生命,傲立于霜風(fēng)寒霧中,如同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演繹著鐵骨豪邁柔情,尋覓著生命的紅火和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