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般果品中,以柑橘最為清新,
江浦之橘,云夢之柚,
橘香宛如霧,流汁若清泉。
白露已至,不妨剝桔切柚,
感受這秋天里的清涼甜意。
柑橘, 是柑、橘、橙、柚、枳的總稱。我國地大物博,柑橘類水果繁多,一時間竟難以分清。其實古時的中國,擁有枸櫞、柚、寬皮橘三大品類,其它品種都是在此基礎(chǔ)上繁衍而來。
枸櫞歷史最久,口感酸澀但果皮芳香,如香櫞、佛手、檸檬,皆屬此類。古人很早就發(fā)現(xiàn)枸櫞不適合食用,反而適合觀賞或制作香料。柚,就如蜜柚、紅柚、文旦,個大而皮厚,味道酸甜帶苦。而我們常見的黃巖蜜桔、宜昌蜜桔、南豐蜜桔等就是典型的寬皮橘。
江南有丹橘,經(jīng)冬猶綠林
Born in the south
柑橘在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起源于云貴高原,傳至嶺南地區(qū),又經(jīng)長江而下,赴淮河以南。
在先秦時期的文獻《禹貢》中,就將江蘇、安徽、江西和兩湖地區(qū)所產(chǎn)的柑橘,列為夏朝的貢稅之物。《呂氏春秋·本味篇》中,也有“江浦之橘,云夢之柚”之句,這是我國先民種植橘和柚的早期記錄。
司馬遷在《史記·蘇秦傳》中,曾記“齊必致魚鹽之海,楚必致橘柚之園?!闭f明楚地的柑橘與齊地的魚鹽業(yè)并重,可見當時已掌握了初級的柑橘嫁接技術(shù)。
漢魏晉時期,柑橘的種植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民間的橘園并不鮮見。《襄陽記》中記載,東吳丹陽太守李衡,曾在武陵種下一千棵橘子樹,稱其為“木奴”,以保障其子孫家世殷足。
就連王羲之晚年退居浙江金庭時都種過橘子,并且留下了《奉橘帖》。此貼是他寫給親友的一封書信,信中說:“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笨梢娖鋵Ω涕俚牟烧p味非常了解。
唐宋時,柑橘的種植格局初定,柑橘產(chǎn)區(qū)分布已經(jīng)與現(xiàn)代的種植范圍大致相同。既有《新唐書·地理志》中記錄的名種產(chǎn)區(qū)大舉納貢,也有鄉(xiāng)間小民的庭院偶植,如岑參在詩中吟的“庭樹純栽橘,園畦半種茶?!?/p>
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之子韓彥直,在擔任永嘉太守一職時,曾寫出了《橘錄》一書,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柑橘地方志。他將彼時的橘類水果分為三大類,柑八種,橙五種,橘十四種。同時還對柑橘嫁接技術(shù)作了詳細地記述。
明清時期,柑橘種植業(yè)已發(fā)展為地方的重要經(jīng)濟來源。《嶺南雜記》中記載:“廣州可耕之地甚少,民多種柑橘以圖利?!薄堕}雜記》中說在福州城外,“廣數(shù)十畝,皆種柑橘?!痹诮髂县S的某些鄉(xiāng)縣,“不事農(nóng)功,專以桔為業(yè)”(《南豐風俗物戶志》)。柑橘隨著商業(yè)流通遍布大江南北,已成為民間最常見的果品。
橘香宛如霧,流汁若清泉
Fragrant and juicy
古人認為柑橘為清幽高潔之樹,用以比喻君子品行。如韓非子所寫的:“夫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痹偃鐝埦琵g所寫的《感遇》:“江南有丹橘,經(jīng)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p> 屈原在《九章·橘頌》中的描寫,則將柑橘的清流名士之節(jié),寫成了千古絕唱:“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 柑橘還與思孝親人有關(guān),二十四孝里就有“懷橘遺母”的故事。典故出自《三國志·陸績傳》:“績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shù)。術(shù)出橘,績懷三枚,去,拜辭墮地,術(shù)謂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欲歸遺母。術(shù)大奇之?!?/p> 古人愛柑橘,還愛其色澤。秋色含煙,林中橘果或綠、或黃、或橙,自成一派秋景。杜甫寓居夔州時寫道“楓葉橘樹丹青合,復道重樓錦繡懸。”李白寫詩說:“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文人墨客筆下的秋天,總少不了柑橘的身影。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strong>這是蘇軾在杭州任知州時贈友人之作。他對柑橘情有獨鐘,不僅喜歡吃橘子,還特意填了不少詠柑橘之詞。如《食柑》:“露葉霜枝剪寒碧,金盤玉指破芳辛。清泉蔌蔌先流齒,香霧霏霏欲噀人?!?/p>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綠葉照林光,竹籬茅舍出青黃。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吳姬三日手猶香。” ——蘇軾《浣溪沙·詠橘》
蘇軾多次提到的“香霧”,典出南朝劉孝標的《送橘啟》:“南中橙甘,青鳥所食。始霜之旦,采之風味照座,劈之香霧噀人?!?/strong>清新的橘香宛如煙霧,晶瑩的汁水猶如清泉,在齒間流淌,令人口舌生津。
據(jù)說蘇軾最喜歡洞庭湖的黃柑,在他的傳世書法作品《洞庭春色賦》中,開篇就說“吾聞橘中之樂,不減商山。”序文里還提到了橘酒,說:“安定郡王以黃柑釀酒,名之曰洞庭春色”。
蜜煎糖金橘,吳鹽蟹釀橙
Can be sweet or salty
柑橘鮮食甚好,不過唐宋時期的古人吃酸味的水果總喜歡蘸鹽。周邦彥在《少年游》中寫道:“并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美人素手纖纖,將橙子用刀破開,沾上江南所產(chǎn)的雪鹽。汁水迸濺,清新的橙香散發(fā)開來,畫面美好而繾綣。
《武林舊事》卷三中,還記載了重陽節(jié)吃的鹽梅漬什錦水果,名曰“春蘭秋菊”。是用紫蘇加上鹽漬后的梅子煮成鹵汁,放涼后浸入切成小塊的橙子、梨肉和石榴。
柑橘除了鹽漬,也可蜜煎。南宋末年陳元靚編的《事林廣記》中便記載了“蜜煎金橘”的制法。先以酒釀煮開,再以蜜糖熬煎,吃起來清涼適喉,亦可久儲。
“金橘大者鏤開,以法酒煮透,候冷,用針挑去核,捺遍瀝盡汁,每一斤用蜜半斤,煎去酸水苦汁,控出,再用蜜半斤煎,如瓷器收之,煎橙、橘一依此法。”
——南宋·陳元靚《事林廣記》
柑橘果味濃郁,用其入饌,可為菜品增加風味。《山家清供》中有一道宴席名菜“蟹釀橙”,是清河郡王張俊在招待宋高宗的豪華宴會上,端出的第八盞下酒菜。以鮮橙做盅,填以蟹肉膏黃,加調(diào)料蒸熟,浸透了橙汁的蟹鮮美無比,與秋日的菊花和新酒相得益彰,可謂是風雅之至。
“橙用黃熟大者,截頂,剜去穰,留少液,以蟹膏肉實其內(nèi),仍以帶枝頂覆之,入小甑,用酒、醋、水蒸熟。用醋、鹽供食。香而鮮,使人有新酒、菊花、香橙、螃蟹之興?!?/p>
——南宋·林洪《山家清供》
宋元時,民間吃魚蝦時經(jīng)常會搭配“橙齏”,是一種將橙肉搗爛制成的蘸料,用以中和腥氣。元朝時的畫家兼詩人倪瓚吃蒸蟹時要以“橙齏加濃醋”,可見也是個頂級吃貨。
柑橘的果皮,作為調(diào)味品,甚至比胡椒應用的都廣泛。北魏《齊民要術(shù)》中記載的菜肴,用橘皮的多達53種,如鴨湯、黑魚湯、羊蹄湯等湯菜,還有用橘皮,搭配羊肉、豬肉等搓成的肉丸子,料想滋味一定很好。書中所記載的“熊蒸”,后來也出現(xiàn)在唐代的《酉陽雜俎》中,配料中都少不了橘子皮。
如今新會陳皮名揚天下,柑橘皮在烹飪中有了更大的發(fā)揮空間。同時港式甜品中的“楊枝甘露”,以及各色的柚子茶、橙汁、橘酒、罐頭、糖果點心等,讓喜愛柑橘的老饕們大飽口福。
時臨新秋,橘果應時而來,不妨趁著閑時,剝柑切柚,馨香滿手,感受這漫漫秋日的清新甜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