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y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這首詩出自宋代蘇軾寫的《於潛僧綠筠軒》,是借題歌頌風(fēng)雅高節(jié),批判物欲俗骨。
今天,我們不去討論高風(fēng)亮節(jié),我們要說一說以蘇軾名字命名的“東坡肉'。說起“東坡肉',不但名頭叫得響,其中還蘊含著一番動人的故事。
東坡肉又名滾肉、紅燒肉。是江南地區(qū)漢族傳統(tǒng)名菜,屬于浙菜系,同時也屬于川菜系,以豬肉為主要食材。相傳為北宋詞人蘇東坡所創(chuàng)制,最早發(fā)源地是四川眉山,原型為徐州“東坡四珍”之一。
相傳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蘇軾赴任徐州知州。正遇黃河決口,蘇軾身先士卒,率領(lǐng)禁軍武衛(wèi)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經(jīng)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zhàn),終于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為感謝這位知州,殺豬宰羊,擔(dān)酒攜菜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收下后親自指點家人制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這就是“東坡肉”,這在《徐州文史資料》、《徐州風(fēng)物志》、《徐州古今名饌》中都有記載。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tuán)練副使。他自己開荒種地,便把此地號稱“東坡居士”。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在黃州期間,他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并將經(jīng)驗寫入《食豬肉詩》中。
蘇軾在徐州及黃州時烹制的紅燒肉,只是在當(dāng)?shù)赜杏绊懀谌珖]有多大名氣。真正叫得響并聞名全國的紅燒肉,是蘇軾第二次在杭州時的“東坡肉”。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一月三日,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太湖泛濫,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dān)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后,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后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后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追本窮源,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chuàng)制,在黃州時得到進(jìn)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
問題來了,蘇東坡在徐州時,回贈給百姓的紅燒肉,又叫什么名字?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音樂模板來自美篇
文字編寫從心所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