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武夷山旅游,多數(shù)是要在景區(qū)外的南源嶺或三姑鎮(zhèn)上的客舍住上幾日,因為,武夷山風景區(qū)是比較大的,連綿的奇峰秀水與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非一日而能盡興。我兩次去武夷山也都是如此的,有所不同的是,我兩次歇宿的地方都是在距離景區(qū)五公里外的一個寂靜的古村里,它就是歷史上曾盛極一時的下梅村。
如今的下梅村是寂落的甚至于是寂寂無聞的,但歷史上的下梅卻是另一番的景象,歷史上的下梅村曾有過一段“雞鳴十里街,日出千鼎煙”的興旺時期,當時的下梅村聲名遠播海內外。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東部,距武夷山風景區(qū)8公里,由于該村在梅溪下游,故名。清康熙、乾隆年間,山西榆次車輞村商人常萬達來此與下梅鄒家合作經營茶葉,并開創(chuàng)了一條北上的萬里茶路,一條可與古代絲綢之路媲美的重要國際商道。當年的下梅村在此將收集的茶葉通過梅溪,先到江西河口,然后改為水運到達漢口,經由襄樊、唐河,北上至社旗鎮(zhèn)。再換馬幫馱運,經洛陽、晉城、長治,到祁縣。再經過太原、大同、張家口,到達歸化。在那里,換駝隊經過庫倫之后,抵達邊界城市恰克圖。然后,被分送到俄國境內的各大城市。全程近五千公里。這條路被后人稱為“晉商萬里茶路”,而下梅村就是這條萬里茶路的起點。
清康熙、乾隆年間,由福建、山西商人聯(lián)手在下梅村開辟了中國另外一條“萬里茶路”,一直延伸至中俄邊境的貿易城———恰克圖,讓下梅成為武夷山地區(qū)最大的茶葉集散地?!?/p>
武夷山市人民政府為了紀念萬里茶路而立的一塊石碑,上面刻著:“晉商萬里茶路起點”?!?/p>
據(jù)史料記載,乾隆年間,下梅村成為閩北地區(qū)最大的茶市,每天早上,三百多艘竹筏,浩浩蕩蕩來到梅溪。成噸的茶葉經過精心包裝之后,被搬運到這些竹筏上,開始了它們遙遠的行程?!?/p>
梅溪:是武夷山東部有名的溪流。因它發(fā)源于梅嶺,因此叫梅溪。梅溪全長50多公里,它的上游叫上梅,下梅村位于梅溪下游,故名。明清時期,下梅村是當?shù)刂匾纳藤Q中轉站,梅溪一度成為閩贛兩地最大商道之一, 武夷巖茶由此進入江西境內,然后踏上路途遙遠的萬里茶道。↓
景隆號碼頭:位于梅溪河畔的景隆號碼頭歷史上是下梅村茶葉貿易的重要碼頭,晉商常氏與下梅鄒氏聯(lián)合販運武夷茶到恰克圖,就是從這里啟程的,如今被譽為“晉商萬里茶路起點”。↓
祖師橋:位于下梅村村口,雄踞于梅溪與當溪交匯的水口處,它是下梅村的一座非常別致的廊橋,這座清代的廊橋因1958年修建公路而拆毀,如今看到的是按照原樣修復的祖師橋。↓
當溪:當溪原是一條自然過水坑,從源頭算起全長2000多米,發(fā)源于蘆峰南脈大元崗,自東向西穿過下梅村匯入梅溪,將村莊一分為二,一些勘輿家認為,當溪是下梅村落的“中軸線”。宋代將流過下梅村的溪段,開掘為人工大運河,始稱當溪。但由于當溪流淺,竹筏、船舶都??棵废渡系母劭?,道路運輸也不便捷?!?/p>
清順治年間,下梅村鄒氏出巨資對當溪進行全面改造,把當溪的南北岸改造成了茶坊街市,還在當溪上修筑了諸多商運碼頭,使竹筏可以圓滿出入??吭冢蟠蟮牡乇憬莶枞~的裝卸搬運運送,把下梅村打造成為武夷山地區(qū)一個的重要茶葉集散地?!?/p>
當溪穿村而過,明清風格的古民居分列在當溪兩旁,沿河兩河建有涼亭闌桿美人靠,古街、古井、古碼頭、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加上古風淳樸的民情風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風貌。↓
清澈見底溪水穿村而過,一座座石拱橋、水泥橋、木板橋、獨木橋跨溪而架。↓
當溪兩岸沿河修建了弧形靠欄,可坐可倚,這種靠欄在古時被稱為“美人靠”。這些保存完好的美人靠至今風韻猶存,成為下梅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p>
當溪為下梅營造出了江南水鄉(xiāng)風貌,小橋,流水,人家,風雨廊,美人靠等等,無不展示出下梅宛若水鄉(xiāng)般的風情。↓
下梅民居建筑門面多飾磚雕、吊樓,青瓦屋頂起架平緩,墻體采用立磚斗砌,木柱板壁。利用挑梁減柱,擴大屋宇建筑空間,東閣西廂,書屋樓臺一應俱全。↓
現(xiàn)如今,曾以當溪、梅溪為主要交通運輸?shù)南旅匪?,成了歷史的記錄。那種日出百余張竹筏,商販們擁著河埠碼頭的繁榮場面,如今成了美好的回憶。過去熱鬧的河埠如今只是村婦們滌洗衣物的地方?!?/p>
下梅村這個今天看來不是十分起眼的小村,她卻在中國茶葉歷史上涂寫過重重的一筆。 ↓
下梅村孕育了獨樹一幟的武夷巖茶,一到春天,每家每戶都忙著采茶、制茶,空氣中處處散漫著茶的清香。↓
在下梅村,茶已成為人們的生活。如今,下梅的村民大多依然從事著和茶葉相關的行業(yè),種茶、銷茶、經營茶坊、茶舍。↓
景隆號:位于下梅的蘆下巷,它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宅,是清康熙年間下梅茶商鄒茂章與晉商常萬達共同合作貿易武夷茶時創(chuàng)辦的第一個茶商號。 300多年前,中國茶葉從景隆號運出,穿越江南水鄉(xiāng)、中原腹地和戈壁草原,抵達蒙俄邊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圖,繼而通往歐洲和中亞各國,開創(chuàng)了舉世聞名的“萬里茶道”。↓
景隆號創(chuàng)始人鄒茂章,是武夷山清代最重要茶商之一,生于公元1704年,幼年隨父從江西上饒遷居崇安下梅村,從小隨父在茶行學習,很快掌握了育茶、制茶和計然術。他非常精通武夷茶的品評,被洋商人稱為“品評之父”?!?/p>
當年從恰克圖帶回的美國美孚石油公司的油燈及鄒氏茶莊號“景隆號”、“集春號”及驗押茶貨的“素蘭號”木印模等,這些都是下梅鄒氏當年與晉商進行武夷巖茶貿易時使用的實物遺存?!?/p>
景隆號的清代焙坊,武夷巖茶的制作,茶人們都知道需要經過采摘→萎凋→做青→殺青→揉捻→烘干等工序,各個環(huán)節(jié)對巖茶的品質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烘焙技藝更有獨到之處,因為該環(huán)節(jié)極其考驗焙火師的手藝。↓
武夷巖茶獨特的烘焙工藝從而形成了其高香、濃味、耐泡以及獨特的茶湯口感風韻的“巖骨花香”和“醇厚甘滑”的品質特征?!?/p>
如今的景隆號里還收藏著不少好茶,還能看到不少古代販茶的行囊和制茶的模具。↓
位于蘆下巷內的驗貨門,小巷里相向而開的兩道門,一邊是鄒家的,一邊是常家的,兩家都派代表當面驗收,嚴把質量關,這是鄒、常兩家誠信合作的證明?!?/p>
景隆號成立后,很快鄒家便因茶而富,富起來的鄒氏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房屋建筑,先后共建有祠堂及民居72棟,這些古建筑血脈綿延至今,如今下梅村的歷史古跡便是這段歷史的見證?!?/p>
鄒氏家祠:是下梅村標志性建筑,正門上邊寫著大大的“鄒氏家祠”,兩邊的側門上方各有兩個字“木本”、“水源”,寓意追根溯源,源遠流長?!?/p>
鄒氏祠堂整體恢宏大氣,磚雕圖案細致精美,讓人嘆為觀止。下梅村鄒氏祠堂不僅是鄒氏祠堂的有力代表,也是中國家族祠堂的典型代表之一。
家祠前廊的“商”結構。天井頂上屋脊正中用磚頭砌成的一頂官帽形狀,天井的滴水線及其下面的兩道橫梁、馱載兩根橫梁的立柱、中間的大門和橫梁上掛著兩盞的宮燈,還有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一個大大的“商”字。從此,這些橫梁、柱子已經不再是橫梁柱子了,它似無聲的語言向人們訴說著這座兩百多年歷史的古老家祠的核心理念。↓
祠堂是中國宗法社會中認祖歸根的地方,也是匡范族人道德行為的地方。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鄉(xiāng)村自治,有其積極的意義。這座鄒氏祠堂雖然久未修繕,但當年的雕梁畫棟仍依稀可見。↓
照壁為四扇合為一體的木雕刻畫門,人物造型、生活場景、鄉(xiāng)野風情盡顯畫中,給人以濃郁的生活情調, 顯示出當時木雕刻畫的高超技藝?!?/p>
鄒氏大夫第:鄒氏大夫第是鄒氏祖房,是為慶祝鄒英章60大壽而建,因鄒英章獲朝廷誥封“中憲大夫”而得名。大夫第建于清乾隆年間,距今有300年歷史。它是下梅古民居的核心建筑,也是鄒氏在下梅 的70多棟老宅中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最精美的建筑。鄒氏大夫第在1997年列入聯(lián)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萬里茶路輝煌歷史的見證。
宅第大門口地面由青石鋪設,兩旁的拴馬石和旗桿石仍保存完好。大門面壁全部用磚雕裝飾,題材豐富,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氣息。把整個屋宇烘托得富麗堂皇?!?/p>
大夫第以磚雕、石雕及木雕最為著名,門壁全用磚雕裝飾,浮雕和透雕相結合,層次分明。融合了清代徽派建筑特點的同時,也根據(jù)武夷山當?shù)靥攸c做了很多的改良和發(fā)展?!?/p>
閨秀樓:鄒氏閨秀樓位于下梅北街鄒家,是第宅內的附屬建筑,主要供家族中黃花閨秀、妻妾小女休閑娛樂。鄒氏閨秀樓結構精巧,為雙層樓面?!?/p>
底層木板飾以花紋,上鋪方磚,圖案整潔。吊頂裝飾精美木刻圖案,四壁雕窗,可環(huán)眺窗外山水景色?!?/p>
村內現(xiàn)仍留有大量的清代古民居建筑,結構以磚木為主,石砌墻基,柱礎以木為主,結合精巧的閨樓、書閣、花園、經堂、廂房,形成了下梅民居的獨特風格?!?/p>
磚雕、石雕、木雕和墻頭彩繪是下梅古民居的一枝奇葩。民居門樓無一例外地飾以精美的磚雕,體現(xiàn)豪華和富貴。磚雕以浮雕為主,也有鏤空雕。內容多取自歷史人物、神話傳說、民間吉祥風物花卉等。↓
黃昏的時候,下梅村褪去白天的人流,夕陽西下,陽光不再刺眼,照映在狹長的街道上,照在青石板上,更顯出一份寧靜與清幽?!?/p>
夜幕降臨,村里燈光亮起,沉浸在這迷人的夜色之中,不論是站立村口的祖師橋上,還是漫步在蜿蜒的街巷里,在這里都可以令人暫時的忘卻都市的喧囂,走進一個閑適、恬靜的世界?!?/p>
夜幕的下梅村當溪兩岸燈籠亮起,柔和的紅光襯得古村如夢似幻,就在這夢幻中,下梅村懷著潺潺的古韻水聲,靜靜地睡去?!?/p>
村里的客棧景觀燈點亮,如同一串串閃光的寶石項鏈鑲嵌在大山之間,璀璨絢麗照亮了整個下梅村,別有一番韻味?!?/p>
下梅村的夜晚是靜謐的,夜空中能看到閃爍的星,長街短巷,鄒家祠堂,一色籠罩在昏黃而溫暖的燈光下,古樸與繁華的氣氛中處之泰然,怡然自得?!?/p>
曾經繁華一時的下梅村,在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通商口岸被迫開放,貨運改道,武夷地區(qū)的茶市中心也隨之轉移,下梅村“茶道樞紐”的輝煌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這座因茶而興的古村落,隨著歷史的變遷,雖不見了昔日舟來楫往的熱鬧與喧囂。但因茶留下的文明遺存與今天的生活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呈現(xiàn)給我們眼前這座經過時光磨洗后,絕世獨立而又寧靜悠遠的下梅。
圖片:宋老頭
編輯:宋老頭
文字:宋老頭(本篇部分文字摘自網絡,謝謝網絡作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