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點亮永不磨滅的航燈——記寬城滿族自治縣任杖子村黨支部書記張玉珍
和合承德網(wǎng)記者 于海旺 關(guān)鵬玉 通訊員 朱建軍 劉金劼
圖為寬城任杖子村黨支部書記張玉珍(中)同村干部一起研究生態(tài)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 和合承德網(wǎng)記者 王亮 攝
她,曾是“富戶”,卻毅然拋下自家生意,帶領(lǐng)全村群眾走上致富路。
她,身先士卒,為了實現(xiàn)“村村通”不惜豁出命去,讓肩扛驢馱成為歷史。
她,審時度勢,向荒山開戰(zhàn),為全村開啟新的財富之門。
她,就是連續(xù)6屆18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被村民譽為“最美村支書”的寬城滿族自治縣任杖子村黨支部書記張玉珍。
18年,張玉珍用她柔弱的雙肩扛起了任杖子村全村群眾希望的明天,把一個人均收入不足1500元、無人接手的“爛攤子”,發(fā)展成為人均收入5500元的“生態(tài)村”。
18年,她以女性特有的胸襟和品質(zhì),以共產(chǎn)黨員的先鋒本色,帶領(lǐng)百姓實現(xiàn)小康夢,無私奉獻,堅韌不拔,嘔心瀝血,迎難而上,為“春蠶精神”寫下更加生動的注腳,讓鮮紅的黨旗在冀北貧困山區(qū)高高飄揚。
令人艷羨——她曾是村里的富戶,“拿著手機數(shù)著錢”
臨危受命——她帶領(lǐng)父老走向富裕,一步一個腳印
7月盛夏。烈日似火,炙烤著大地。
在承秦出海路寬城化皮鄉(xiāng)段,張玉珍一邊準備搭乘過路的班車去縣城,一邊盤算著如何做好農(nóng)家游的規(guī)劃設(shè)計和審批。
在她背后,一座剛立起不久的“牌樓”巍然屹立——“任杖子村”——剛勁有力的四個大字滿載著她18年的艱辛付出。
回望這座牌樓,她的思緒回到了上世紀80年代。
任杖子村處在四面群山的包圍中,開門見山,抬腿爬山,山里的果品運不出,山外的物資運不進,是百姓俗稱的“窮窩窩”。13個村民組分布在溝溝岔岔里,沒有一塊像樣的平整地,人均幾分地都在瘠薄的山坡上。艱苦的條件,惡劣的環(huán)境,連續(xù)幾任村干部盡管用盡渾身解數(shù)也沒能讓這里的百姓擺脫困境。
這里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桑蠶資源,使得養(yǎng)蠶漸成氣候。最好的時候,全村栽種壩沿桑樹14萬株,放1100多張蠶簾子養(yǎng)蠶,被譽為“河北桑蠶第一村”。
1982年,就在桑蠶紅火的當口,張玉珍貸款3萬元買了大貨車跑運輸,還購置了烘干爐,從村民手中收購蠶繭,加工后賣到浙江、山東等地。張玉珍富了,遠近聞名。
但好景不長。1996年,一場大火燒毀了村部和相連的繭站,讓任杖子村背上了90多萬元的債務(wù)。當年村委班子換屆,原班人馬沒人再有勇氣挑起這個“爛攤子”。廣泛聽取黨員、群眾意見,鄉(xiāng)黨委將村支書人選鎖定了張玉珍。
“時年40歲,出嫁前入黨,思路開闊,敢闖敢干,率先致富?!边@是鄉(xiāng)黨委和村里的黨員們對她一致的印象。
可村民們的心里卻又畫了個“問號”:“年近半百,又是個女同志,當村干部能行嗎?能帶著大家致富嗎?” “土生土長的村民熱土難離,但也懼怕生活的艱辛。我深切地感到,不斬斷窮根,任杖子村就沒有奔頭,過好日子就是一句空話。只要大家信任我,任杖子不打贏翻身仗,我絕不死心!”雖說是個女人,但張玉珍倔強的性格在十里八村是出了名的,她認準了的事,九頭牛也拉不回來。
重建繭站——張玉珍干了當書記之后的第一件大事。
建繭廠需要錢,村里一分沒有,張玉珍就和丈夫商量由自家墊。所有的建筑材料運費昂貴,為了省錢,張玉珍帶頭搬運,滿身泥土,和汗水攪在一起順著臉往下流,簡直不像個人樣?!耙粋€女人,背著幾十公斤重的水泥沙子,一步一步地挪動著腳步,一趟一趟地來回搬運?!崩宵h員張海林回憶說。繭廠建成了,張玉珍又以個人名義向信用社貸款,作為村集體收購村民蠶繭的資金。當年全村置放蠶簾子達2100多張,僅村集體就收入2萬余元。
她的付出第一次讓村里人嘆服:這個女支書人實在,真干事,干大事。
聚攏人心——張玉珍靠自身苦干實干把黨員群眾擰成一股繩。
“如果沒有全村人支持,縱然我渾身是鐵又能捻幾根釘?”張玉珍坦言。
有一年,任杖子村遭受大雨襲擊。路北山溝里的洪水沖垮了小水壩,涌入了任杖子村街道、胡同,地勢低的人家全部進水。
剛從三道溝自然村指揮防汛回來的張玉珍奮不顧身,第一個跳到?jīng)Q口中去堵洪水,因水急浪大,被沖倒在旁邊1米多深的邊溝里,村民七手八腳地把她拽了起來,張玉珍卻不肯后退,她掙扎著用自己的身體堵在垮壩的決口處,大聲喊:“共產(chǎn)黨員跟我上!”黨員一帶頭,村民齊出力。洪水擋住了,受災(zāi)群眾的財物保住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