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桂林象鼻山(中華通韻)
臥峰誤入大江邊,
好似象鼻尋水源。
定是貪心玩不夠,
歡欣一住幾千年。
乘舟漓江上
翠峰起落碧波寬,
象鼻奇形孤柱懸。
此景當(dāng)知天上有,
癡情詩畫忘歸還。
在如詩如畫的桂林山與水之間游覽幾個景點以后,我們便來到桂林市區(qū),本次我們要去游覽象鼻山。象鼻山被人們稱為桂林山水的象征,也被譽為桂林山水之魂。
漓江進入桂林市區(qū),江面寬闊,波平如鏡。
乘船漓江上,兩岸風(fēng)光漸入眼中。山峰奇特,樓房鱗次櫛比,那些建筑不僅顯現(xiàn)了現(xiàn)代風(fēng)采,更有民族特色。
見到如此美的景色,游客們心情大好,臉上都綻放著笑容。
岸邊一座高山突兀地站在那里,被茂密的綠樹全部包裹起來,完全成為一個綠山。
很快,那著名的景點象鼻山就映入了眼簾。
象鼻山原名漓山,位于桂林市內(nèi)桃花江與漓江匯流處,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邊伸鼻豪飲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象鼻山海拔
象鼻山素以神奇著稱。除了形象神似,在象鼻與鼻腿之間還有一個水月洞。水月洞,長
(此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水月洞內(nèi)還藏有文化與歷史。宋代在洞中建朝陽亭,清代改稱得月樓,現(xiàn)已廢。洞內(nèi)有張孝祥《朝陽亭詩并序》、范成大《復(fù)水月洞銘》、陸游詩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其中一幅高
(此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出水月洞,沿石級登山,山腰有個20多米長,左右對穿的巖洞,好似大象的眼睛,因名象眼巖,象山南北兩洞景色各不相同,是眺望桂林風(fēng)景的絕妙窗口。
(此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聳立于山頂?shù)钠匈t寶塔建于明朝,用以供奉菩賢菩薩。在中國供奉菩賢的佛塔只有兩處,一個在四川峨眉山,一個就是在桂林的象鼻山。普賢塔建于象山之巔,極其形象地反映了佛教有關(guān)普賢菩薩乘大象之說,而大象在中國及亞洲許多國家的傳統(tǒng)習(xí)俗中,是吉祥的象征,大象馱寶瓶象征和平、美好和幸福。
(此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象鼻山下有云峰寺,云峰寺不僅是太平天國的指揮所,也曾是日本佛教的始祖鑒真和尚的僧舍。唐代鑒真和尚五次東渡日本失敗后,從福建繞廣東到桂林,就在象鼻山下的云峰寺住了一年多后,在象鼻山登船南下,第六次東渡日本,最終成功。
(此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從??吭谏竭呌未?,游人是可以到象鼻山的水月洞、普賢塔和云峰寺觀賞的,可惜我們那次沒有安排此行程。只能在船上遠(yuǎn)觀一下象鼻山并與之合個影,現(xiàn)在想來甚是遺憾。隨團游就是這樣,只限于走馬觀花。如果是自由行,一定會將景色賞個夠的。
江面上的游船各式各樣,還有如鯊魚的游船。
平靜的江面上不僅有游船,而且還有竹筏。在這里乘坐竹筏觀景又是一番新的體驗。
隨船前行,岸邊的景色也隨之變化。行到水淺處。那山變得連綿起伏,岸邊的村莊在綠樹間半掩半露,土黃色的特色建筑似乎還有幾分神秘。
岸邊突然出現(xiàn)六匹奔騰的駿馬,遠(yuǎn)處五顏六色的大約是公園,這讓我們眼前一亮。這是來桂林第一次見到城市的芳容。
一座依水傍水的孤峰不僅披了綠妝,樓房依山而建,而且有的房子還爬到了半山腰。高山一頭伸入水中,高高的山尖上還有涼亭樹木,好像可以登上去的。據(jù)導(dǎo)游介紹,這座山峰叫做伏波山。
伏波山,因漢代時伏波將軍馬援南征曾經(jīng)過此地而得名。唐代時山上曾建有伏波將軍庭。現(xiàn)有癸水亭、聽濤閣、半山亭、還珠洞、米芾自畫像、試劍石、珊瑚巖、千佛巖等名勝,還有一口重1000余公斤的“千人鍋”和重2700多公斤的大鐘,乃清定南王孔有德女兒為悼其父所鑄。
(此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伏波山又因孤峰雄峙,半枕陸地,半插江潭,遏阻急浪狂瀾,使江水倒轉(zhuǎn)回旋,有降伏波濤之力,所以,有“伏波勝景”之美稱。
轉(zhuǎn)到另一個角度,可見高高的伏波山下有一個大圓洞,與象鼻山的水月洞有同工異曲之意。山的東面是臨江回廊、伏波茶室和依崖而建的聽濤閣,西面有登山石階,可達半山亭和山頂,登高眺望,可賞桂林的水光山色。
遠(yuǎn)處那座酷似人形的山峰,被譽為老人山,它高高在上,俯瞰著桂林這座美麗城市的昨天與今天。
這岸邊就有當(dāng)年劉三姐對歌的地方。聽了導(dǎo)游的介紹,我們心中不免又流出《劉三姐》的山歌。可見桂林山水處處與劉三姐的山歌有著各種淵源。
(此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在漓江邊,有一個對歌臺,是當(dāng)年電影《劉三姐》外景拍攝地。
(此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還有劉三姐大觀園,那里是一個旅游景點,景區(qū)外有劉三姐的塑像。
(此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那時桂林還有《印象劉三姐》大型表演,受到各地游客的青睞。
(此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乘舟漓江上,一路賞風(fēng)光。自然景色美,故事仍留香。印象最深的還屬象鼻山,鬼斧神工、自然賜予的象鼻山早在唐宋就成為著名游覽圣地,有一千多年的游覽史。
象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動物,人們常把它與吉祥、太平等美好的寓意聯(lián)系起來。
傳說,七位仙女相伴下凡賞世間美景,最小的仙女看到人們常受水患困擾,民不聊生,心生憐憫,便私自與玉帝的坐騎天象一起到凡間幫助人們疏通河道,不久后被玉帝知道,便命天將把仙女帶回天庭,而把天象化為石山,并用寶劍將其鎮(zhèn)住,令天象永不得返回天界。一日,普賢菩薩云游至此,見一頭天象被寶劍鎮(zhèn)于此處,被天象的行為所感動,心生慈悲,便用法力拔去了象身上的寶劍,但天象畢竟觸犯天規(guī)私下凡間,菩薩只好用自己的寶瓶置于象背將其鎮(zhèn)在原地,后來,寶瓶變成了象鼻山上的普賢寶塔。不知過了多久,普賢菩薩騎白象重游故地,便想度化天象,但見天象已經(jīng)化身為山,即使度化也已不能飛天。正在菩薩欲返天界之時,卻發(fā)現(xiàn)江邊不見一人一畜,得知是因天象疏通河道擾動了江水,使得江水污濁人畜無法飲用。菩薩仔細(xì)查看,發(fā)現(xiàn)原來因江底無石,江水中的泥土不能沉淀下來,菩薩便將自己的坐騎白象化身為一枚金光閃閃的“石足”落入漓江之中,江底頓時幻化出無數(shù)江石,漓江水也瞬時變得清澈見底,從此人們便沿江安居繁衍下來。
人們感動天象為人間所做地一切,便將其命名為“象山”,即象鼻山。人們也時時感恩菩薩的慈悲,為紀(jì)念白象的自我犧牲精神故稱漓江中的石頭為“清水石”。桂林人對象鼻山和漓江石都有著天生的熱愛及真摯的情感寄托,賞石藏石文化、山水文化都早已經(jīng)融入了桂林人的日常文化生活中。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吟詩贈言,留下諸多雅聞趣事。明代詩人孔鏞有詩:“象鼻分明飲玉河,西風(fēng)一吸水應(yīng)波。青山自是饒奇骨,白日相看不厭多?!庇绕渌嗡E北處士《和水月洞韻》中對水月洞倒影的描繪,“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的絕妙意境,在我腦海中重復(fù)了十幾年。
(此片為紅葉先生拍攝)
象鼻山是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城的象征,桂林乃至廣西地方產(chǎn)品多以象鼻山作為標(biāo)記。因而,無愧于“桂林山水之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