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00后走向社會了。
每年的畢業(yè)典禮致辭,都涌現出一些“金句”。今年亦不例外。中國傳媒大學2022屆畢業(yè)典禮上,校長廖祥忠誦讀蘇軾《定風波》引起熱議。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彼嬖V學生,“面對喧鬧世界,要安頓身心徐徐前行;面對坎坷山路,要輕裝上陣快意平生;面對易變世事,要聚散隨緣達觀自在”。
對于00后,人們有想象,有期待。致辭者多是行業(yè)的佼佼者,經歷過大風大浪,希望給年輕的學子們提供可行的忠告。
他們有的思索疫情帶給人的影響,有的思考人如何在意見泛濫中保持獨立判斷,有的思考感性的消失……
這些寄語,許多直面當下的社會議題,也有許多關注向內心靈的探索。它們不僅僅是下一代面臨的問題,也是整個社會面臨的變化和挑戰(zhàn)。歸根結底,是人在一個加劇變化的時代中,如何自處,以及如何與世界共處。
01
網絡時代
網絡信息,是這個時代無法避開的命題。它帶來了溝通與理解,也帶來了對立與爭執(zhí);它帶來了多元與豐富,也帶來了圈層與孤獨。
它到底打破了信息鴻溝,還是加劇了信息鴻溝?在網絡時代,如何保持理性的判斷?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周飛舟說,“各種意見就像泛濫的洪水,刺激著我們的情感,沖擊著我們的觀念,我們經常被不由自主地裹挾在其中,變成意見洪水中的一部分,又成為裹挾別人的力量?!?/p>
如何在意見洪水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判斷?周飛舟認為,“一條意見哪怕再激烈、再極端,只要把它放回到發(fā)表的人身上的時候,你就可以平靜地對待它了。所以,認清意見背后的人,能夠使我們更加恰當而有分寸地對待意見,對待各種所謂的話術和PUA,這幾乎已經成了在網絡時代安身立命的必備前提。”
“判斷一件事情的是非對錯,理性的邏輯不一定可靠,感性的共情也不一定可靠,隨波逐流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需要的是社會學關于人的智慧,在真實的社會實踐中,幫助我們變成意見泛濫的洪流中屹立不倒的中流砥柱?!?/p>
中南大學法學院院長許中緣提醒,任何一種“知”,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種“不知”。當把有局限的“知者”與“片面性”的 “知”,作為一種確信,那就是非常典型的“幼稚”,本質是一種“不智”。盡管現在進入“智慧信息”的時代,但網絡只能提供我們一種信息。對抗這種信息捆綁,需要的是智慧,分辨這變幻莫測的虛擬世界。
02
打敗焦慮
焦慮往往源于不確定性。在一個深刻變革的時代,焦慮也是普遍的。
東北師范大學校長劉益春在《不確定性中的選擇》中提到,“當前,我們正處于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各種新知識、新技術日新月異,科學研究范式正在發(fā)生深刻變革,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fā)展,終身學習的需求從未像今天這樣迫切。”
北京林業(yè)大學校長安黎哲在致辭中說,“作為數字時代原住民的你們能深刻體會到,大數據、云計算還在紅海爭奪,人工智能、元宇宙早已加快上馬?!?/p>
“這個時代淘汰你,連聲招呼都不打。人衰退的標志不在白發(fā)皺紋,而是停止了學習進取,沒有了激情理想?!?/p>
一生只充一次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幾乎成為共識。
打敗焦慮最好的辦法是什么?擁抱不確定性,專注當下。
專注當下,在互聯網時代下越來越難。從來沒有一個時代的人像現在這樣,面臨如此多誘惑。工業(yè)化生產的短視頻、無關緊要的新聞消耗了人們大部分精力,反而忽視了自律才能抵達的快樂。
行動力越差的人越容易焦慮。如果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焦慮就會被打敗。
03
理性與感性
中國農業(yè)大學人文與發(fā)展學院院長葉敬忠的演講題為《在理性的路上記住感性》。
對工具理性的無限推崇讓他擔憂。他說:
“我深切地感受到,人們在理性的路上已經走得太遠太遠。人們沉迷于讓自己顯得更為成熟的理性之中,卻忘記了'人在變成理性生靈之前,先是感性生靈’,忘記了自然生靈在理性道路上所依賴的正是感性、感受、感情的發(fā)揮。這普遍表現為,人們對世間苦難的無感和對人類遭遇的冷漠?!?/p>
“正是由于理性的思維,人們在見到同類受難時,常常暗自心想:'反正我是安全的’;在見到街頭暴行時,只是捂住自己的耳朵、閉上自己的眼睛,只需稍微為自己辯解一下,便阻止了自己的憐憫心和感受力?!?/p>
他想提醒大家,在理性的路上一定要記住感性。尤其是,一定要保持感受他人感受的能力。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陳昌鳳在致辭中說,人一生中需要很多很多的知識、素質、能力,但是,只有擁有了唯真向善的美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的那些知識、素質和能力,才會結出正向的果實。
每年的畢業(yè)致辭,不管離開學校多久,聽者都會為之感動,為之奮起。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人生中途。
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依然記得這些畢業(yè)寄語。
撰文|瀟湘晨報記者柴歸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