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第七
三十
陳司敗問(1):“昭公知禮乎(2)?”孔子曰:“知禮?!笨鬃油?,揖巫馬期而進(jìn)之(3),曰:“吾聞君子不黨(4),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5),為同姓(6),謂之吳孟子(7)。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8),人必知之(9)。”【注釋】
(1)陳司敗問:陳,陳國.司敗,官名,即司寇.
(2)昭公知禮乎:昭公,即魯昭公,魯國的國君.
(3)揖巫馬期而進(jìn)之:揖(yī),古代拱手行禮.巫馬期:姓巫馬,名施,字子期,孔子的學(xué)生.進(jìn)之,使之進(jìn),請他走近.
(4)吾聞君子不黨:黨,偏袒,袒護(hù).
(5)君取于吳:君,國君.取,通娶,男子結(jié)婚叫娶.
(6)為同姓:魯國的國君是周公的后代,姓姬;吳國的國君是太伯的后代,也姓姬.按照當(dāng)時的禮法,同姓不能結(jié)婚.
(7)謂之吳孟子:吳孟子,魯昭公的夫人.春秋時代,稱呼國君夫人一般是以她出生的國名加上她的本姓.魯昭公的夫人來自吳國,姓姬,本應(yīng)稱為吳姬.但是稱為吳姬的話,就標(biāo)明了她和魯昭公是同姓,明顯地違犯了同姓不婚的禮法.為了掩蓋真相,便不稱吳姬而稱為吳孟子.
(8)茍有過:茍(gǒu),如果,假使.
(9)人必知之:知,讓…知道.
【譯文】
陳國的司寇問道:“魯昭公懂禮嗎?”孔子說:“懂禮?!笨鬃幼吆螅@位司寇向巫馬期作了個揖,請他走近自己,說:“我聽說君子不會偏袒任何人,難道君子會有所偏袒嗎?魯國國君從吳國娶了一位夫人,他們是同姓,于是稱呼這位夫人為吳孟子。魯國國君如果是懂得禮,那誰又不懂禮呢?”巫馬期把這些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真幸運啊,如果有過錯,別人一定會指出來?!?/span>【感悟】
孔子曾經(jīng)說“禮,居是邑,不非其大夫”。這就是說,根據(jù)禮法,你住在這個城邑,就不非議管轄這個城邑的大夫。這就不難理解,當(dāng)陳司敗問魯昭公是不是懂得禮法的時候,孔子會回答說“知禮”了。以孔子的學(xué)識,他當(dāng)然知道魯昭公娶吳孟子為妻,是違犯了“同姓不婚”的禮法,可是,作為追求君子操行的孔子,首先要堅持的肯定是“居是邑,不非其大夫”的原則。但是,當(dāng)其弟子巫馬期把陳司敗“君子不黨”的話轉(zhuǎn)告給孔子的時候,孔子毫不含糊、勇敢地承認(rèn)了自己的過錯,并且感嘆自己的幸運。這就是孔子偉大的所在。首先,雖然孔子知道魯昭公娶吳孟子為妻有違禮法,又要堅守“居是邑,不非其大夫”的操行,但是他并沒有像慣常的套話那樣說“不知也”;其次,回答“知禮”,既維護(hù)了國君的尊嚴(yán),更啟發(fā)了提問者的思考和檢驗了弟子的品性。如果只是簡單地回答“不知也”,便沒有這個作用;第三,當(dāng)提問者和其弟子糾正了孔子回答的錯誤后,孔子勇于承認(rèn)自己的過錯,并借自己的幸運贊揚了陳司敗和巫馬期;第四,這樣的情節(jié),等于是善意地說出了魯昭公有違禮法的事實。這就是孔子鮮活的君子形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