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不是說孩子們不孝順,而是累得受不了了。
這句話,是《向陽而生》中熊頓同病房里面一位阿姨說的,這位阿姨說,她已經(jīng)跟閨女說好,隨時可以把他們老兩口送敬老院,不能因為她的病,拖垮了家庭。
這是一位明事理的母親,有這樣的母親,是子女之幸。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會如此明白事理,我常常聽到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辛辛苦苦養(yǎng)大了孩子,自己老了還要進養(yǎng)老院,那圖什么?
就比如熊頓的另一位病友老周,就是拒絕女兒所說的讓他進養(yǎng)老院的。
這就不禁讓人思考這樣兩個問題:一,養(yǎng)孩子真的只是為了防老嗎?二,讓父母進養(yǎng)老院就是不孝嗎?
先來說說我自己的看法,我生孩子養(yǎng)孩子,只是因為我和先生之間非常相愛,我們覺得幸福的家庭需要有個孩子,我們也會以愛彼此之心去愛孩子。簡而言之,就是我生孩子是因為愛,而不是為了防老。
當然我也希望將來孩子能夠孝順,并且從小到大都會教他做個孝順善良的人。但我更希望他能夠自己過得幸福。等我老了,需要他照顧了,我也希望他能夠天天陪在我身邊,可他畢竟有自己的生活,如果他的條件不允許,我并不會以孝順為理由勉強他放棄工作和家庭。
至于讓父母進養(yǎng)老院,我不認為這是不孝?,F(xiàn)在的我們提倡效率和質(zhì)量,每個人都在高節(jié)奏地為了生活快速運行著,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父母看病需要錢,孩子讀書需要錢,房貸車貸各種花銷需要錢,工作對于中年人來說太重要了。很少有人做到每天只圍著父母轉(zhuǎn)。
那么讓專門的人做專門的事其實是一種提高效率的手段。子女上班賺錢維持家庭運轉(zhuǎn),更好地為父母創(chuàng)造看病的條件,父母去養(yǎng)老院接受專業(yè)的照顧,這比一家人坐在家里愁眉苦臉抱頭痛哭要孝順得多。
那么《向陽而生》中的老周為什么接受不了孩子讓自己進養(yǎng)老院呢?我想,這也是由兩方面因素造成的。
首先,是觀念問題。
我們很多人都還有著“養(yǎng)兒防老”這樣的觀念,認為自己老了,就該是孩子在床前盡孝。所以當子女提出來讓他進養(yǎng)老院的時候,本能地都會產(chǎn)生抵觸心理,認為孩子是不想照顧自己,從而推給養(yǎng)老院來推卸責任。
事實上,這種觀念真的落伍了。我前面已經(jīng)說過,讓專門的人做專門的事是一種提高效率的手段。除此以外,我們還應(yīng)該考慮到實際狀況以及生活環(huán)境和模式的變化。
現(xiàn)在的人,兄弟姐妹都比較少,甚至有很多都是獨生子女,拋開其他家庭因素先不說,就單說照顧父母這件事,沒有更多的人來替你分擔和輪流照顧,那么如果你只靠自己來床前盡孝,就會出現(xiàn)守在父母身邊就沒錢給父母看病、賺錢給父母看病就無法守在身邊的困境。
所以,養(yǎng)老院是解決這一困境的一個很好的模式,這并不是說子女不孝,而是實際生活中能解決問題的有效的途徑。或者你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無奈。但凡有條件,不用為錢發(fā)愁的話,我想大多數(shù)子女都愿意天天守在父母身邊的。
其次,是自私心理。
沒錯,就是自私。像老周那個年紀,已經(jīng)品嘗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不會不明白子女的艱辛。老周的女兒哭著說:“你看現(xiàn)在孩子上學,這一大早上五點多就跑起來做早飯了,我這送去上學又去上班,晚上接回來等他做完作業(yè)又十一點了,爸,我是真的顧不上您?!?/span>
可是老周呢,就只有一句話:“小秀,你可是我的親閨女呀?!?/span>
他不是不知道女兒說的是事實,但他始終認為,是親閨女,就得無條件答應(yīng)他的各種要求,他不想進養(yǎng)老院,她就得自己伺候在身邊。那么孩子上學怎么辦,工作怎么辦,他是全然不管的。女兒不答應(yīng),就只有“不孝”這個標簽等著她。
這不是自私是什么?當然,老周是病人,作為子女,是應(yīng)該體諒病人的心情和脾氣的??墒钦驗樗遣∪?,他也更應(yīng)該體諒子女賺錢的不容易不是嗎?如果女兒不去工作賺錢,他一年二三十萬的治療費哪里來?
由此我想到了一個詞叫“父慈子孝”。
《禮記·禮運》中說:
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
現(xiàn)在我們多把“父慈子孝”解釋為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則對父母孝順。也就是說,先有父慈,才有子孝。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并列關(guān)系,父要慈,子要孝,這兩者同等重要。
無論如何理解,拒絕進養(yǎng)老院的老周,都不算是個“慈父”了。他只要求“子孝”,自己卻做不到“父慈”。這真的是一種很不明事理的表現(xiàn)。
當然我并不是說父母不答應(yīng)進養(yǎng)老院就是不慈,作為孝順的子女,是應(yīng)該尊重父母的意愿和想法的。然而作為慈愛的父母,也需要為子女的難處著想,而不是一味只想著自己的舒適和痛快。
老周作為一個已經(jīng)重病五六年,每年要花二三十萬的老人,他,真的是該考慮到子女的困難的。看不到子女的付出,只看到子女的不足,別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了,就是孩子有足夠的孝心,也沒那個能力去盡這份心了。
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明白,“父慈”和“子孝”是一樣重要的,我們不該把“父慈子孝”只強調(diào)其中的一半。
岸見一郎在《請你迷失在我身旁》中寫了自己照顧患有認知癥的父親,也提到了請專業(yè)照護人員的重要性,他認為這是為了不讓子女在長久繁重的照顧過程中把自己累垮進而產(chǎn)生抵觸心理的必要輔助,也就是說這其實是為了更好地盡孝。
真的很希望,那些如同老周一樣希望“子孝”的父母們,也都能夠有這樣一個清醒的認知:很多時候,不是子女不孝,而是孝順也需要力所能及。
用慈父之心去看待子女,你會對子女的“孝”有一個更加客觀和理性地理解和評判。千萬別在強調(diào)“子孝”的時候忘記了“父慈”。
作者簡介:孤獨的幸福樹,一個喜歡讀書和寫字的女子,希望我的文字能夠伴你溫暖前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