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津渡遺址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西南15公里蒲州故城西門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景區(qū)大門外的場地上,擺放著一些“鐵?!钡氖裣瘛?/font>
進入景區(qū),在開闊的平臺上,陳列著從黃河中出土的鐵人和鐵牛。蒲津渡是古代黃河的一大渡口,歷史上有很多朝代在這兒修造過浮橋。盛唐時為了給浮橋拴系鐵索,鑄造了四尊鐵牛,它們分別伏臥于黃河兩岸,作為固定鐵索橋的索樁,鐵牛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經(jīng)測算每尊鐵牛重約55-75噸。牛尾后都有一根橫鐵軸,長2.33米,用于拴連橋索。在鐵牛旁各有一個鐵人牽引,分別代表維、蒙、藏、漢四個民族,為民族大團結(jié)的象征。鐵人和鐵牛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全國僅有,世界罕見,堪稱“國寶”。
這位鐵人的衣領酷似現(xiàn)代的“西裝”,或許所謂的“西裝”盛唐時期已經(jīng)有之。 在出土的文物中,除了鐵人和鐵牛,還有鐵山、鐵墩和七星鐵柱等。
觀賞完鐵人和鐵牛,走過明皇亭,有個影壁,上面的畫面是盛唐時期蒲州的繁榮景象。而且游客在此畫前,南北方向看橋來回走動,人隨橋走,橋隨人動,似置身于古蒲州橋頭觀景。 繼續(xù)前行,走過禹王殿,來到古時蒲津浮橋的微縮景觀。橋的兩端分別是“蒲津關”和“大慶關”。
走過懷丙亭,來到博物苑,館內(nèi)陳設的是民間收藏家私人收藏品,有文物、民俗和佛道儒等。但沒有人員講解,似乎只是提供了展品場地,缺乏系統(tǒng)而有效的管理。
游完蒲津渡遺址
,我們乘車去《西廂記》故事的發(fā)生地——普救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