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是到了年紀(jì),回頭看看,才發(fā)覺《背影》的好處。
——雖然前兩年流行買橘子這說法,不無倫理哏占便宜的玩笑因素,但這段,確實寫得好。
我讀中學(xué)時,語文課本選篇,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大多是:
《春》、《背影》、《荷塘月色》、《槳聲燈影的秦淮河》。
這幾篇里,《荷塘月色》大概最典型:老師最愛講,還要求背。大概因為華美斑斕吧?
詞匯量欠缺的孩子讀來,會覺得眼花繚亂?!肚鼗春印芬黄彩寝o藻漂亮,描繪炫目。
許多人大概都有類似的觀感:相比這兩篇,《背影》記得更久一些。
這也正常:人都是年少時喜歡辭采優(yōu)美,到有年紀(jì)了,慢慢喜歡起沉厚有情的文章。
或者,人是到了年紀(jì),才等到真正了解父親。
父親買橘子那段,文字好在質(zhì)樸從容,詞采得宜,文氣流暢。
以及,笨拙。
本來買橘子,挺平淡一件事。妙在寫父親爬、翻、蹲,一系列動作,都在顯出笨拙和力不從心。
說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
說父親蹣跚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爬月臺不容易。
說父親手攀腳縮,身子微傾,努力。
抱了橘子,散放,爬下,再抱橘子走。
以及,情感表達的笨拙。
明明買個橘子而已,小事,讓兒子去也不妨,卻“堅持不肯”。
買完了撲泥土,且“過了一會兒”,也只憋出“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這句話來。再走幾步,回頭叮囑“進去吧”。是關(guān)心的,但也只能這么表達。
動作與情感,都顯出笨拙,都顯出一個父親想要表達情感,但無法口若懸河,只好買一次橘子,再憋出幾句臨別語來。
笨拙關(guān)乎真誠,與此同時,顯出父親的老態(tài)來。
孩子與父親之間的矛盾,往往出于掌控欲與叛逆心理的對峙。
許多人大概都有類似體驗:從小覺得父親高大,一切成竹在胸,于是總多少有些依附(叛逆)的心理,因為那時的自我定位是孩子:
“爸爸說得對……但我總想試試別的”。
傳統(tǒng)的父親,許多則是這樣:既要樹立威嚴(yán),又偏偏拙于表達。于是經(jīng)常與兒子感情好,但不夠親。
這份矛盾的笨拙,小孩子經(jīng)常是感受不到的。
當(dāng)這份威嚴(yán)慢慢消散,父親顯出笨拙與老時,父子之間威嚴(yán)與叛逆的隔閡,才會消失。
《背影》結(jié)尾一段寫,朱自清先生和他的父親,一度關(guān)系并不算好。
但老了老了,父親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
還寫信說,“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辈患芍M談?wù)撍劳隽恕?/p>
所以,還是等父親老了,笨拙了,顯出脆弱一面時,父子才真的和解了吧?
歷來許多人感慨: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
為什么之前沒意識到呢?
答:因為許多父子,都這樣保持著奇怪的緊張關(guān)系。
一方端架子,一方叛逆,這么對峙著。
非得要父親老了,不擺架子了,關(guān)系對等了,兒子才會忽然間意識到:父親老了;自己成長了;心軟了。
我們通常是因為一個人優(yōu)秀而仰慕他,因為他的笨拙(與真誠)會親近他。
越是長大,越是如此。
但,等父親真的服老了,再要父慈子孝,也不太來得及了:父子情好的時間,也沒那么多了。
早早地說開多好。
清晰地表達多好。
非等到一個老了,才服老,才對孩子軟下來;一個看到父親的老與笨拙,才熱淚盈眶。
像,今天父親節(jié)這樣的日子,父子之間清晰地表達清楚,比以后真的老了、頹唐了,再笨拙地表達,要好很多吧?
最后,說點讓人心情紓解的事吧。
“我去買幾個橘子”的那位先生,朱自清先生的父親朱鴻鈞,雖在《背影》(1925年)里,就說自己“大去之期不遠”,但按1986年3月耿鑒庭先生文章說法:這位老人家,抗戰(zhàn)時還在世。
實際上,朱鴻鈞老先生活到了1945年,76歲高齡。
買橘子的事,發(fā)生在1917年?!侗秤啊穼懺?925年。
即,買完橘子后,老先生還有28年的壽數(shù)。
雖然“大去之期不遠”,但之后老先生還多活了20年呢。
1986年4月19日,汪曾祺先生寫文章提到這件事,說:
“朱先生的父親活得那樣長,令人欣慰?!?/p>
我覺得這句話,點出了《背影》讀者們共同的心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