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tǒng)習(xí)俗,祭拜祖宗神明為何要上香?
作者:彭允好
中國是“禮義之邦”,祭天地神明、祭祖宗先烈、祭古圣先賢三祭之禮淵源甚早,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獨特的人文情懷。
孔子說:“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span>
祭祀祖先神明,使民有所信仰,有所敬畏,誠意正心,正是儒家“慎終追遠(yuǎn),民德歸厚”的重要方式。
《論語·泰伯》中記載,孔子贊揚大禹:“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笔窌f古圣大禹奉行節(jié)儉樸素,但對祭祀之事則恭敬盡心,不敢稍存怠慢。
《荀子·禮論》說:“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愛敬之至矣,禮節(jié)文貌之盛矣,茍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為鬼事也?!?/span>
祭祀活動,也成為中華民眾展現(xiàn)禮儀、宣揚文化、繼承傳統(tǒng)、教化民眾、敦睦鄉(xiāng)鄰、寄托情感的重要方式,并在周代形成定制,中華兒女代代相傳,遂成習(xí)俗。
孔子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奔漓胱嫦?、祭祀神明,要感覺祖先、神明就在身邊一樣,一定要懷有一顆恭敬虔誠之心。
“吾不與祭,如不祭?!币馑际?,我不參加祭祀,就好像沒有祭祀一樣。
傳統(tǒng)中華文明把祭祀天地、神明、祖先看作是“禮”的表現(xiàn)。
《左傳》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zhí)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jié)也?!?/span>
祭祀是慎終追遠(yuǎn),文化傳承;兵戎是保家衛(wèi)國,抵御侵略,缺一不可。
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中華民族面臨空前危機,國共兩黨急需團結(jié),共祭黃帝陵,就成為了中華民族戰(zhàn)爭史上一座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
古人祭祀以香火作為人與天地、神明、祖先之間的通訊媒介。
神明居住天宮,高高在上,如何享用人間供品?根據(jù)“火性炎上”的道理,香火輕燃,香氣裊裊上升,神明就能接收來自人間的信息。
香火也因此成為靈通三界,聞達(dá)十方,通真達(dá)靈的信物。
詩云:“香自誠心起,煙從信里來。一誠通天界,諸真下瑤階?!?/span>
祭祀上香習(xí)俗已有幾千年,據(jù)文獻(xiàn)記載,西周時已有上香禮儀。
《尚書》記載:“至沿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性馨”,認(rèn)為好的德性,就如馨香一樣,能感動神明。
儒家不僅把上香祭祀視為禮儀規(guī)范,更看作是“孝道文化”的延伸。
古人把傳宗接代叫延續(xù)香火,把沒有子孫叫斷了香火。
海外華人到大廟或老廟謁祖進(jìn)香,迎回珍貴的老廟香灰回去供奉。核心價值和意義就在于,象征著香火傳承。
這說明香火不僅具有“與神明溝通”的作用,還具有“溯本和傳承”的作用。
民間信仰中的神祇、鬼怪、祖先等三類主要超自然存在,均是用香來溝通。
因此,香火也是神明靈力的體現(xiàn),廟宇、家庭的分香或分火儀式,實則是分神明的靈力,俗稱分靈。
重陽祖師有詞說:“身是香爐,心同香子,香煙一柱分明是,依時焚透昆侖,緣空香泉裊祥瑞。”
香煙裊裊是向天地、神明、祖先做匯報,表心跡。
所以,上香祭祀,最看重的是人自身的誠心正念,來不得半點虛偽狡黠,否則不僅徒勞無功,還會觸怒神明,遭到懲罰。
俗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
人只有懂得慚愧,懺悔,才能自凈其意,遷善去惡。
一個知慚愧,存懺悔的人,會因常懷慚念而生善;會因常生愧心而止惡。
因此,上香之人,必須心懷感恩,心存慚愧,誠心懺悔,才能祈福靈應(yīng),消災(zāi)解禍,祥瑞降臨。
道經(jīng)說:“三柱真香通信法,三界神明降福來。”
上香儀式的本身就是一場道德教化,勸善去惡的過程。
《道德經(jīng)》云:“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上香人要修持三香,即心香、身香、口香。
心香是指心地純正善良,心存善念,不生邪念,不生惡念;
身香是指做人品德端正,坦蕩正直,光明磊落,不做虧心事;
口香是指說話干凈,留有口德,導(dǎo)人向善,利益他人,不言語不遜、出口傷人等。
心香心善而不惡,所以無心業(yè);身香身正而不邪,所以無身業(yè);口香口凈而不臟,故無口業(yè)。
這就是上香者修持三香,蕩除三業(yè)的含義所在。也是其他任何祭祀方式都無法替代的緣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