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一個錢幣愛好者在地攤上花了1000多元購進一枚宣統(tǒng)三年的大清銀幣。不久,他從一本錢幣書上看到這種錢幣的價格是每枚10多萬元,激動之余就請專家鑒定。專家看了錢幣后說,只能值1000多元。同樣一枚銀幣,價格相差如此懸殊,直到見過這枚銀幣,才能明白其中的原因。但是,要講清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大清銀幣的由來和品種。
從清朝光緒中葉起,我國各省地方政府開始用機器制造“光緒元寶”銀幣。到了光緒末年,湖北省和戶部又制造了“大清銀幣”。當時,各省的銀元局幾乎是獨立的,銀元在重量和成色上不一致,其流通也有地方性。為此,清政府于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四月頒布幣制條例:首先,定銀元為國幣,并規(guī)定以“元”為單位,每枚銀元重為七錢二分,成色為90%,含純銀量為六錢四分八厘。其次,積極改革銀兩制度,停止各省自由制造,將制幣權(quán)統(tǒng)一收歸中央政府。隨后,當年就試制統(tǒng)一的“大清銀幣”,面值有一元、五角、二角五分、一角共四種,其中,只有五角幣流通于市。到了宣統(tǒng)三年(1911年)由戶部天津造幣總廠正式制造“大清銀幣”。
“大清銀幣”的幣面為:大清銀幣;上為滿文:宣統(tǒng)第三年;下為漢文:宣統(tǒng)三年;左右為束花一對。幣的背面為蟠龍和英文ONEDOLLAR(一元);中央為壹圓二字。同時還制有五角、二角、一角等面值的輔幣,但其版式只有一種,均為美觀大方。
一元銀元中蟠龍的圖案共分有:長須龍,因龍須稍長而得名;短須龍,因龍須直而短得名;曲須龍,因龍須長且向左右兩面彎曲而得名;反龍,因龍尾向右彎曲成反S狀而得名,一般都是向左彎曲;大尾龍,系“宣統(tǒng)三年大清銀幣”曲須龍中之特殊種類,因龍尾肥大而得名。其中,長須龍與曲須龍各分兩種版式,前者不同之處在于幣面的雙花上稍有差異;后者在于幣背面英文字的末了有一點與無點的區(qū)別,這二者均容易被人忽視。此外,曲須龍較為常見,而長、短須龍和反龍等就不多見了,其中尤以短須龍和反龍最為罕見。本文開頭說到的那位錢幣愛好者手里的大清銀幣則是曲須龍的版本,目前價格也不過1000多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