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有不少人妙筆生花,寫下了許多妙趣橫生而又耐人尋味的評語。
唐代,某人參加科舉考試,在文中引用了《尚書》中的一句話:“昧昧我思之。”該考生誤將“昧昧”寫成“妹妹”。主考官韓愈讀后不禁啞然失笑,提筆在旁邊批道:“哥哥你錯了。”信手拈來,恰成妙對!
一個秀才寫了一篇文章請一老先生評點。老先生閱后,批道:“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秀才見是杜甫名句,暗自高興。而老先生的弦外之音是:不知所云,離題萬里。
據(jù)說,歐陽修曾經(jīng)給三篇蹩腳文章排等次。他給這三篇文章分別加上了評語:“放狗屁”,“狗放屁”,“放屁狗”。這三個評語,語序不同,但等次已明,而且感情色彩鮮明,真令人拍案叫絕!
清代李鴻章有一個遠房親戚,才疏學淺。參加科舉考試時,在考卷末寫道:“我是中堂李大人之親戚。”“戚”不會寫,寫成“妻”。考官見了,又好氣又好笑,批道:“故我不敢娶。”但故意把“娶”寫成“取”,以毒攻毒,實在有趣。
近代學士章式之有個妙批。他的一個學生在作文中好用“而”,章先生批道:“當而而不而,不當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十個“而”字,個個用得精當!
一個學生在作文中好用“了”字,老師看了直皺眉,批道:“該用了時不用了,不該用了盡是了,了字用得太多了,希望以后少用了。”讀了之后,這個學生再也不敢濫用“了”字了。
還有一則類似的故事。一個學生愛用“如何”一詞,老師無論如何也忍耐不住了,批道:“如何如何究如何?如何如何這樣多?如何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將如何?”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令這個學生汗顏!
魯迅先生有次給許廣平的論文《羅素的話》評改,批語道:“擬給90分,其中給你5分(抄工3分,末尾幾句議論2分),其余85分給羅素。”這是批評許廣平盡抄羅素的原話,沒有自己的獨立見解。用語委婉含蓄,又幽默詼諧。
冰心說過一則笑話。她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時,老師曾給班上一個同學作文打過120分。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來這個同學在作文中寫道:“今天天氣十分好,花兒十分香,風景十分美麗,老師十分和氣,同學十分可愛,我心里十分高興……”一篇文章共用了12個“十分”。老師沒有直接下“羅嗦”之類的評語,而是別出心裁,給他打了個120分,在調(diào)侃逗趣中隱含了批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