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fú),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書畫家,還是出了名的石癡,對石頭極奇迷戀,史書說他“見一奇形巨石”,竟然“具衣冠下拜”,“呼之為兄”。米芾到處搜羅奇石,費一世心血,終于得來兩塊歷史上有名的奇石。然而,在米芾之后,這兩塊石頭就下落不明,它們到底流落到了哪里?
先來說一下這是兩塊怎樣的奇石。事實上,這是兩塊山形的石頭硯臺,硯與研諧音,所以古稱“研山”。據(jù)考證,這只硯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舊物,幾經(jīng)流傳,到了米芾手里。米芾得到硯臺后,《志林》記載他“抱眠三日”,狂喜之極,即興揮毫,留下了傳世珍品《研山銘》。
《研山銘》上面有依硯臺形狀畫的“研山圖”和米芾親友的題跋,再就是米芾書寫的39個行書大字:“研山銘,五色水,浮昆侖,潭在頂……”這39個字剛勁強健,變化無窮,展現(xiàn)出米芾在書法藝術(shù)上的獨特魅力,是米芾書法中的代表作,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堪稱國寶。
研山,就這樣在米芾的狂熱懷抱中,成為著名的奇石;而米芾的硯臺和《研山銘》也成了后人研究的對象。尤其是以翁方剛為首的清代學者,對此還有了令人震驚的研究成果。
這個研究成果就是《合作研山圖》,現(xiàn)藏于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圖上,不僅有畫,還有一篇很長的學術(shù)論文,內(nèi)容就是他們的研究成果。簡而言之,這個成果是驚人的。
歷代學者都以為米芾只有一塊硯山,這就是《硯山銘》中畫的那塊。而翁方剛卻研究發(fā)現(xiàn),米芾不是一塊硯山,而是兩塊,并且都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舊物:一塊是《硯山銘》中畫的那塊,另一塊就是《合作研山圖》中畫的一塊。兩塊硯山,迥然不同,卻相得益彰。
不僅如此,翁方剛還考證出,米芾后來竟然將他為之狂喜的兩塊珍貴研山,都送人了。其記流傳故事如下。
一,《研山銘》中的硯山,被蘇氏所得
二,《合作研山圖》中的硯山,被薛氏所得
解說:這塊硯山,是米芾的最愛,后來米芾也拿它與一位姓薛的人換了東西。這塊研山,也就歸了薛氏,明代時歸于新安許文穆,至清代康熙年間流傳到朱氏手中。
一個偶然的機會,翁方剛和羅聘有幸見到了這塊硯山,把它借到家中數(shù)日,賞玩之余,還留下了這塊研山的拓本,于是就有了《合作研山圖》中的硯山拓本。拓本中,在硯山的背面刻有“米氏平生珍玩”印,又刻有“寶晉齋”三個字。
《合作研山圖》和《研山銘》都畫有“研山拓本”,兩個拓本雖然不盡相同,但卻形似姊妹;不僅如此,兩幅圖中的“研山”,還都有著同一個主人-米芾。所以,著名古書畫鑒定家啟功先生,曾風趣地把《研山銘》和《合作研山圖》稱為“姊妹篇”。
《合作研山圖》是由多人合作完成:這就是翁方綱小字隸書的《寶晉齋研山考》,羅聘之子羅允纘繪的《寶晉齋研山圖》和研山拓本、羅聘等繪的《合作研山圖》4個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研山拓本和翁方綱的《寶晉齋研山考》。因是多人合作,所以得名《合作研山圖》。
翁方剛,字正三,清代著名書法家、金石考證家,《寶晉齋研山考》是翁方剛在研究米芾的“研山”之后,寫出的一篇考證文字,相當于現(xiàn)在的學術(shù)論文。這篇論文又是怎么來的呢?
話說,就在翁方寫完這篇論文的第二天,有“揚州八怪”之稱的清代畫家羅聘來找他聊天。聊的內(nèi)容,就是米芾的硯山。經(jīng)過一番探討,翁方剛吸收羅聘的意見,又對《寶晉齋研山考》作了補充。可以說,這篇關(guān)于米芾硯山的論文是翁方剛和羅聘合作完成的。
《合作研山圖》中的《寶晉齋研山圖》,據(jù)專家考證,應(yīng)該是羅聘之子羅允纘所作。圖中還有許多歷代收藏者的鈐印,其中的“王纘緒印”,是著名畫家齊白石的作品。王纘緒為國民黨將軍,1949年在四川率部起義后,將此卷捐獻給了國家。
如今,我們再也見不到米芾的這兩塊硯山了,但憑借《研山銘》和《合作研山圖》,卻依然能夠一睹兩塊奇石的風貌?!逗献餮猩綀D》與《硯山銘》交相輝映,成為極其難得的“姊妹篇”,可謂中國書畫史上的一段佳話。
聯(lián)系客服